立春服饰是官方礼俗,也是民间立春习俗的重要内容。官员迎春的服装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在东汉时期要穿青衣,戴青帻,清代要穿吉服或者朝服。民间对于立春服装没有特殊的要求,然而立春的装饰和佩戴却十分丰富多彩。在汉代就出现了立春的头饰,《炙毂子录》载“:汉之迎春髻,立春日戴。”
而后世又出现了彩花、春燕、春蝶、春杖等,多为年青妇女的头饰。儿童的佩饰主要是春鸡和春娃。这些立春饰物不仅精巧可爱,具有美感,而且寓意深长,凝结着良好的愿望。这里的立春服饰主要是指春蛾、春燕、春花、春杖以及春鸡、春娃等立春佩戴的装饰品。它们是立春节日的形象标志,有着独特的形式、深刻的寓意和响亮的名称,不仅昭然醒目,而且富有美感。春饰是立春节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立春的官方礼俗还是在民间习俗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春饰在民国时期的立春习俗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清代的迎春礼俗中,官员要胸佩春花,或者在帽子上戴春花。在民国时期,由于迎春礼仪的消失,官员戴春花的礼俗当然也不复存在。但是当迎春礼仪在某些地区恢复之后,春花也随之再度出现,例如在四川新津民国时期举行的迎春礼上,跟随在仪仗队后的警备队枪上插着春花。 这充分说明官员的戴春花是迎春礼仪的一个部分。由于迎春礼仪在民国时期基本上消失了,所以迎春戴春花的官方礼俗在民国时期也基本上已经消亡。
民间的春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妇女佩戴的春饰,例如春蝶、春蛾、春燕、春花、春杖等;一种是儿童佩戴的春饰,主要是春鸡和春娃。妇女于立春前后佩戴的春饰,是自晋代以来盛行不衰的习俗,在清代十分流行。妇女们不仅“竞剪彩为春蛾戴之” ,而且“亦以春幡、春笺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垂之钗环。”但是在民国时期编写的地方志中关于戴春的记述却不多见。这里又有两种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其一,由于官方迎春礼俗的消失,那么妇女戴春参加迎春观春的习俗也消失了。
妇女装饰打扮,一般是出于公众和社交场合的需要。由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妇女社交的场合极少,那么公众场合就显得格外重要。迎春礼仪的观春活动正如全民参加的庙会和娱神活动一样,不仅“不分贵贱”,而且“男女混杂”。例如在河北吴桥县“迎春东门外教场,走马作戏,男女咸集,满路花红”。
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参加公众活动的诸多限制,那么“男女混杂”在这里就更有意义。 妇女们戴春是为了 争奇斗艳,在公众场合下展示自己的青春美貌。正如山西《翼城县志》所载“:士女剪采为燕,名春鸡(燕),贴羽为蝶,名闹蛾,缠绒为杖,名春杆,各簪头上,以斗胜焉。” 而在民国时期,由于迎春礼仪的消失,观春的公众场合也消失了,妇女们戴春的热情自然而然也要消退。那么可以说,民国时期妇女们迎春戴春的习俗由于迎春礼俗的消亡而不复存在了。其二,在家庭范围内的戴春。清代妇女们不仅在迎春观春的公众场合戴春,而且在家庭范围之内也戴春。
在迎春礼仪和迎春戴春的习俗消失之后,家庭范围内的戴春还继续存在。民国初年河南《郑县志》载“:民间妇女亦以春幡春笺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垂之钗环。”
这里应该包括家庭范围之内的戴春。正如春节期间姑娘们戴花一样,家庭范围之内的戴春也是女儿们的一种节日饰物。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料,很难断定这种戴春习俗延续到什么时候,但是建国以来至少在山东地区已经不 存在妇女和姑娘戴春的习俗。在1991年笔者所作的华北问卷调查中,各地妇女戴春的习俗已经全部消失。
相反,儿童的春饰,即儿童戴春鸡或者春娃的习俗不仅在民国时期,而且至今依然流行。民国《葭县志》载“:立春日,以缯缝作鸡形,着于小儿头上,曰春鸡。”民国《灵石县志》载“:立春用绢作孩形,俗名春娃,童稚佩之。” 在鲁西南地区,至今可见初春时节儿童棉帽上或者衣襟上缝着红布制作的春鸡。春鸡嘴上叼着一串黄豆粒,表示春鸡食豆,以祈驱除水痘。
在迎春礼俗消失之后,妇女的春饰和儿童的春饰有着不同的命运,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春饰功能的不同。妇女的春饰是为了展示她们的青春和美貌。迎春为妇女们提供了在公众场合展示美和观赏美的机会,这也是争美斗妍的机会。
儿童的春饰不仅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装饰,而且具有更重要的巫术作用,即驱病和保佑儿童健康的作用。妇女的戴春需要公众的场合(观春戴春)或者节日的气氛(家庭戴春),也就是说,即使在家庭范围内,立春至少是一个人们公认的较为重要的节日,并举行一定的节庆活动,男人们或者成年人为庆贺节日更衣换装,那么才会形成姑娘们打扮装饰的客观需求,而姑娘们自身也才会产生为此打扮装饰的意愿。 但是随着迎春 礼仪的消失,在家庭范围内,立春的节日气氛也大大减弱,而渐渐失去作为一个节日的资格。在这种情势下,妇女戴春习俗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儿童的春饰建立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之上,与公众场合和节日气氛没有必然的关系。因而官方迎春礼仪以及立春节庆活动的消亡都没有影响到儿童春饰的继续存在。再者,与官方迎春礼俗紧密相连的撒痘的习俗虽然也不复存在,但是为孩子祈求健康平安、驱除水痘病害的愿望并没有消失,那么“春鸡食豆”寓意着春鸡灭除水痘,这个儿童饰物正可以接替撒痘习俗的功能,表达母亲们的殷切愿望,当然会得以延续。同时“春鸡”的意义除了驱除痘疹之外,其发音与“春吉”同音,还有祝愿春天吉祥的意义,符合民间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布制的春鸡是精巧的艺术品,精巧可爱,生机勃勃,富有美感,深受儿童和母亲们的喜爱。因此,儿童戴春鸡、春娃的习俗能够长期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