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所载的火把节的传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至唐代,晚至现代。
火烧松明楼、阿南等,产生于唐末,初步形成于宋元之际,故事情节完整于明王朝。由清到今日,火把节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宋元之际张道宗的(记古滇说集)已有慈善夫人忠贞的雏形,而且还可以从民间流传的(白国因由》里找到佐证。到了明代,我们从(南诏野史》中已经可以看到慈善夫人殉国殉夫的忠贞形象,看到这个善良勇敢的女性,并把火把节和她紧紧联系在一块,火把节的传说直至今天仍在流传、加工。有的把今天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身上,说是慈善因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南诏王本来是一个统一六诏、开拓疆土、兴修水利、开发西洱海、顾全大局、心向中原、维护统一团结的有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但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形象却并不那么美好。
由于受佛教的影响,火把节的传说在不断加工中已带上了宗教的色彩,如人们甩火把形成长龙吓死残暴的罗刹以及观音菩萨与火把节的来历都说明这些传说都或少或多地受了佛教的影响。
有关南诏时期的阿南、慈善与火把节的问题,有人考证历史上并无这两人的踪迹。这些与阿南、慈善有关的火把节的传说无疑也是人们将其美化和借事喻人而已。火把节的传说也反映了近代彝族社会受汉文化影响的侧面。倒如传说中把鲁斑和火把节联系起来就是一例。
火把节的传说有些也反映出虚实结合的现象,例如历史上的武侯确实深人不毛之地的“西南夷”地区,这是有史可查的。但是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却把武侯与火把节的起源联系起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它从侧面歌颂诸葛武侯采取联合、团结、维持、沿袭民族上层的旧制,有利于生产和安定边疆。所以这些有违历史事实的传说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是广大民众所乐意接受和赞同的。
总之,火把节的传说别具特色,赋予各种想像,内容丰富。本站介绍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而已。现在,火把节已经成为象征民族团结、生活幸福的节日,时代赋予它更为新鲜、更有特色的新内容。
六月火把节成为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枯、普米等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节日活动内容因地因民族而不尽相同,但点火把则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