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的势力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大矣。大江以南,长城以北,莫不为人信仰。药王庙比比皆是,可是庙中供的是哪尊神?
有的供神农氏,据说他是尝百草者,首创草药。有的供扁鹊,据说这位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医发明了诊脉的医术,并能看透人的五脏六腑,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所以历代人们把他当作药王供奉。到了宋朝,仁宗皇帝特封“灵应侯”。还有的供唐代道士医家孙思邀,相传他七岁便是能日诵千言的圣童,一生活了百余岁,面容不老。他所写的《千金方)至今为中药宝典,。所以他也被人们当药王祟拜。还有一说,说药王本印度人,据清沈汾《续神仙传》云:
“药王挂韦名古道,号归藏,西城竺人,开元二十五年入京师,纱巾森袍,杖及而行,腆系葫芦数十,广施药饵,疗人多效。帝召入宫,图其形,踢号药王。”
还有的说,药王姓韦,是中国人。清韩无咎《桐阴旧话》
引《神仙传》:
“唐武后朝,韦善仇京兆人,长斋奉道,常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之药王。”
这位药王为什么要“常携黑犬”,令人莫名其妙!
但在中国的药都—河北省的安国(古称祁州),中国最大的药王庙所供的神却是郑彤。那彤是安国人,东汉的开国之臣。他原是刘秀部下,因平定王莽建立东汉有功,作曲阳太守。那彤虽然是行武出身,但却精通医术,他倡导扶植了民间的医药行业。从此,种药、制药、行医的传统便延续下来。他死后,安国百姓便为他建立了药王庙,年年隆重地纪念他。今天所见到的安国药王庙始建于北宋,重修于明代。据说药王特别能“显灵”,为常人治好了许多病,宋徽宗闻知特加封那彤为“灵脱公。”
这座庙规模宏伟,门前竖有两根二十七米高的铁旗杆。上悬吊铃,下有对联:
铁树双旗光射斗,神麻蒲阴德参天。
有趣的是,庙前还塑有红、白两匹战马和两位英武的士兵,象征这位药王本是一位将军。庙中有碑林,刻着古药方和药材知识,十分珍贵。大殿正中是环彤的彩塑,配殿中列着中国历代的名医,左有华陀、孙林、张子和、张介宾、刘河间,右有扁鹊、张仲景、孙思邀、徐文伯和皇甫士安。
据清顾禄《清嘉录》载:“二十八日为药王生日。医士备分烧香,骄集于沫泅巷之三皇庙,即医学也,郡县医学官司香火。卢家巷亦有药王庙,诞日,药市中人击牲设酸以祝暇。或集众为会,有为首者掌之,醛金演剧,谓之药王会。”
从这一段看,这一天医士(医生)放假到庙里凑份子(备分)烧香,所去地点是“三皇庙”。“三皇”,指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传说中的先人。“医学”,官名,全称医学博士,此指管理医院的衙门,那些卖中草药的人则在另一座庙里向药王祝寿。仪式完毕,人们有组织的演戏看剧,直到夜半。这记的是江南情景。
在北方,也大同小异。据《沈阳县志》载:“是日,医士酵饮杏林书院。”
看来,二十八日这天是医务人员放假的日子。他们在“书院,(相当今天的学校)里饮酒致祭,吟诗笑谈,一派斯文之气。可是百姓却要狂热得多,据《吉林通志》说:“二十八日,北山为‘药王庙会’。男女出游,演戏,旁设茶栩、食馆尤众。
妇女为所亲病许愿,由山麓一步一叩,直造其簸。游人掣酒植聚饮林中,兴尽始返。亦一盛会也。”
多数百姓把这一天看成是游戏尽欢的日子,他们连吃带喝,连看带玩,好不快活。只有那些女子们,为了亲人的疾病尽快康复,而虔诚地向药王叩头祈祷。能由山脚一步一叩头,直达山顶,其坚毅的意志可敬,其心不亦愚乎!人们一向称道中国女子具有自我牺牲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这美德中也夹杂着愚昧的成分。
无名氏(沈阳百咏)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咏风俗:
“银红枯子折千张,圣会同来赴药王。
百样葫芦依样剪,分明佳节近端阳。”
诗后有注云:“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庙会,去端阳较近,卖纸葫芦者,争于是日前后赴会求售,亦佳趣也。”这“纸葫芦”
据《吉林纪事诗》称:
“市人以五色纸扎葫芦,大者二三尺,小者不盈寸。士女出游,焚旧者于神前,而购前者以归。”
人们为什么在这一天要买葫芦?原来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葫芦是神仙的用物,比如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他玻着腿,拄着杖,后背总离不开一个葫芦。这葫芦是装金丹的,可起死回生,另造身躯。据说铁拐李的前身是神仙李凝阳,精通修炼之学。一次他的灵魂外游,从自己的葫芦里倒出一粒金丹服下,结果变成黑脸、乱发、大眼、腐腿的人。可能是因为葫芦有神灵,所以百姓都愿将葫芦挂于门首,或将纸葫芦贴于门窗,以此驱除疾病,降服鬼妖,祈求家人一年的太平安康吧。
这一风俗也影响到满族,据近人黄兆枚在《鸡林杂咏》中的一首诗可知:
“白石洼名洗眼池,摘泉人去刹残脂。裕山剪出葫芦样,分取神仙药一丝。”
诗注说:“四月二十八日,北山药王庙会最盛。倾城士女游观,击摩杂沓。庙旁有石臼,盛水少许,游人取水擦眼,谓之洗眼池。是日,人争买纸葫芦,归而悬之,意谓盛贮仙药。
满语谓纸为‘豁山’。”由此可见,风俗同化力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