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一24日。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中国人的字典里,“分”是一个矛盾的字眼,既有离别与失去的孤寂,也有完美的共享与均衡。中国古籍《春秋繁露》中提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与春分一样,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与春分不一样的是,此刻,太阳已经结束了北半球的旅行,随后,它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远,阳光越来越短暂,北半球的冬季踏歌而来。
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划分点,“立秋”为秋季开始,“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位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间,将秋季平分。这是“秋分”的第二层含义。
深秋还未真正来临,不过,由于太阳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愈加增大,气温也在逐日下降。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字固。”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Jo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水始泅”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决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道:“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
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按气候学上的标准,“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为物候上的秋天了。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等词语,都是对此时景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