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出春色与赛大标

  春色,原泛指春季的出色活动。包括潮汕新春“赛大标”(又称“游标旗”),大型化装游艺巡行,粤西年例出色、街景等等,甚至古代立春日迎土牛,扮演杂剧,饰彩女踏歌而行等活动。江浙一带称为“演春”,广东连州一带称之为“看春”。这是由古代春祭活动演化而来的一种新春民间娱乐。起初只是“立春先一日,官府迎春于先农坛。盛列百戏,前陈吹鼓,以导芒土牛。老幼填集街巷,谓之看春。乡落之人,遇土牛用五谷掷之”(明弘治十二年重修《连州志》),以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后结合春节和元宵喜庆,人们张灯结彩放烟花,打十八闲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莺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船,长者十余丈,以轮旋转,人皆锦袍楼帽,扬旗弄鼓对舞宝橙于其上。”(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其内容越来越复杂,后发展为“地面”和“棚面”的各种板色,还有大型灯屏车色,等等,在春节与元宵期间,行进在大街小巷,以及村落的田野上,概称为“春色”。

  广东民间春色内容相当丰富,各地区又有不同特点。潮汕乡间盛行“赛大标”。各乡镇都成立有标旗队,挑选俊男俏女参加。巧手的姑娘在自己村寨的大标旗上绣上龙凤瑞兽,花卉草木,还绣上“物阜年丰”、“宏图大展”、“四海升平”、“万民同乐”等挂金大字,绣上花边。每面标旗长3米,宽1.5米。还要制作许多工艺精湛的小花篮,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挑着,轻移玉步,左摇右摆,徐徐前行。标旗队后面是大锣鼓,吹吹打打,浩浩荡荡,长达数里,往往全村青壮劳力都要出动。

  两村标旗队相遇时,就要停下“斗一锣鼓”,任由观众评品,输者主动让路,尽欢而散。这实际是一项群众性的。工艺、技艺、曲艺的表演赛。最有潮汕特色的新春游艺巡行,还配有整齐的仪仗队、腰鼓舞、花环舞、扇子舞、剑术舞、英歌舞、大锣鼓、套笛、舞狮、舞龙等,热烈壮观,真是使人间平添春色,增加了不少乐趣。

  珠江三角洲的春色活动,以番禺紫坭最有特色,并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味。其余多以灯色为主,如顺德大良的“鱼灯会”,通透玲珑,形象逼真,鳞鳍毕肖。南海平洲的针灯,工艺精湛,堪称一绝。粤西茂名、吴川则以泥塑、鲜花摆街景,并装扮“花桥”,又出飘色,并称“梅茶二绝”,确是很有水乡特点。还有澄海的纱灯,又称绸衣公仔,以泥或橡胶塑制人物头像,穿上五彩绸衣,摆设成某一红曲故事场面,亦很有趣;:再有许多民间动物舞蹈,如舞龙、舞风、舞鳖鱼、舞麒麟等,也是春色活动少不了的。

  这些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归一化,各自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如以“色梗”造型称绝的“飘色”,凌空飘逸,不露痕迹;以展示工艺制作精良及废物利用巧妙的佛山“秋色”,以表演马背骑功神韵的“马色”等,都单独配以其他行当,分别“赛色”,以突出自己的主题,所以概以“春色”之名的赛事就逐渐少见了,现今较为有名的就是“紫坭春色”了。

  紫坭是番禺镇名。紫泥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干装扮两下个女孩童,扮演故事,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叫做“树头色”;另一类叫做“锣鼓柜色”,用四根木柱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出行。

  这一活动盛行于明清之际,流行于紫泥、三善一带民间,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五期间举行。连续儿晚,每晚由一个坊出一至两板春色,共约20板。前有醒狮开路,渔灯、火炬掺杂其中,吹吹打打,非常热闹。观众则评头品足,论说各个板色制作和表演的技艺。评论的主要话题,首先是板面的构思,要讲究神韵和诗意,一板春色就是一幅画面,要做到画中有诗,耐人寻味;其次是人物的扮相,包括长相、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性格,又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各坊都作了严格的挑选;再次是扎作工艺,布局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真,庭院剔透,楼台璀璨,包括头牌灯、花灯对联都相当讲究。

  虽然无须决出名次,但实际上是无形的竞争,各村各坊都尽力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华。长期的艺术熏陶,使人们对板色的要求相当高,哪怕是一件小道具的配置稍有不足,观众即当场指出。每板春色都配有一副对联,所以当地人对对联的雅兴也很浓,普通农民也能出口成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出春色与赛大标  春色  春色词条  出春色与赛大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