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点开这个极为拗口的标题,并且准备看下面这篇有点神经的文章。
这篇文章源于三个月前我的一个奇怪实验:花一个月时间在某个微信群扮演不同人格。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人格到底怎样想。因为我当时坚信,要想了解某个人群,了解“人性”,就得像那个人群一样想问题。
我先是扮演了不讲理人格、九零后二次元人格等。我发现不讲理人格太容易,而且太消耗人。九零后二次元人格太难了,尽管我把发型换成了鸡冠头,添加了一大堆奇怪的表情(包括一个呼天抢地见人喊爸爸的),还是入不了戏。
第三个人格是自我矮化型人格。这下子我立刻入戏了。
此前,在这个群里,我的基本表现就是:有事儿说事儿;交换信息;严肃讨论。但一旦看到自己名字后面的“自我矮化型人格”这个备注,我就变了。
比如说,在群里说句话有时候会冷场,过去可能有点尴尬地闭嘴了,但现在不会,现在会打个撇嘴的表情,然后继续哀叹自己果然人缘差,没有什么人搭理,从小不受重视,觉得人生一败涂地,没有什么是顺利的,看不到前途……这样一串下来,会有很多好心人跳出来,有的安慰,有的调侃逗气氛,有的发“抱抱”的表情。
再比如说,说一句话被人反驳了,或者被人调侃了,以前会辩论,严肃地争个几句就觉得无趣,或者挖空心思嘲讽回去,现在不用了,现在,自我矮化的身份让我习惯性自嘲和自哀自怨,别人开玩笑调侃,我就特别认真地结果话茬开始自己嘲讽自己,从嘲讽变成抨击,最后变成践踏,基本上最后又回到了“觉得人生一败涂地,没有什么是顺利的,看不到前途……”这一套。果然,争论的和调侃的都说不下去了,面子薄的必须反过来安慰你。
还有,现在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别人谈论到某个成功的人时发一个“呵呵”,这种呵呵可不是表达轻蔑,而是表现出强烈的自嘲,或者一种颇有自知之明的退缩。呵呵,好羡慕,我是永远比不过人家的。没有人能受住我这一招的。基本上,那些明知道我是在角色扮演的人也会起码闭嘴。
最可怕的是,一个月过后,我发现,一旦开始进入自我矮化的角色,开始自己还觉得挺有趣,一会儿之后就真的有些入戏,把一些平时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还搞得自己真有点伤感。
所以,到一个月上,我果断地结束了角色扮演。我还真有点怕自己上瘾。你知道吗,“自我矮化”是一件让自己特别有快感的事。越是拼命地评级自己,贬损自己,心里就越感到某种踏实、快乐、缓释。
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是一个人给自己施加的最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事业有成的人心里往往害怕自己失败,认为自己好看的人往往怕自己变丑。但是一旦你更改成自我矮化,你就会把那些逼迫自己不断努力的因素全部扔掉。
这大概就是一些人反复对着你说自己很差的时候,你怎么安慰都没有用的缘故吧。自我矮化的人不需要鼓励,鼓励会让他们反感,因为你是在将他反复扔出的压力重新还给他。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自我矮化的情境里,那么他大概是已经沉迷了。如果你也想试试人格扮演,那么要警惕自己千万别陷进去。
最后,附上我简单的一个月的实验总结:
1,自我矮化是自我保护利器,自怨自艾后还是有很强烈的安慰感。说到最后好像自己站到了地上,焦虑感会暂时消失。
2,比较多获得同情和回应,不再怕高冷型对话。
3,对自我矮化型人格,直接鼓励与安慰没有用,比如“你很好啊”这种,只会引起“你不理解我感受”的急切心理。但先表达同情和感同身受是有用的,特别喜欢别人说“对我也是这样”和发个[拥抱]表情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