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换工作以及何时该换?你的职场上限究竟在哪?什么因素能造就领导者?如何用商业智慧衡量人生?
《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丛书分门别类地精选了过去几十年来《哈佛商业评论》回答这些问题的经典文章,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和钱·金等管理大师们的名篇。
尽管许多文章写于多年前,但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Adi Ignatius 所言:“无论文化与技术如何变迁,人性始终不变,而管理的本质终究是人的发展与成长。这些文章因而得以在时代巨变中始终绽放着智慧之光。”
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及“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所撰篇目中,摘编了以下6个值得职场人思考的关键问题。
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
越来越多商学院MBA学员认为,进入商界就是从事买卖与投资。不幸的是,做成一单生意带来的满足感,远不如因塑造他人而带来的满足感强。根据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理论,人生的强大动力并非来自金钱,而是来自学习、在责任中成长、为他人奉献以及个人成就获得认可。而没有一项职业能像管理一样提供如此多的方式来做到这些,如果管理者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管理会是最崇高的职业。
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
如何配置你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最终会决定你的人生格局。选择追求一份职业并取得成功,仅仅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一种工具。“弄清人生目标比掌握作业成本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核心竞争力、颠覆性创新、4P营销理论以及竞争五力模型等知识更有意义。”
尽管克里斯坦森由于罗德奖学金的高要求,需要在牛津正常学习时间内额外完成1年学习量,他仍决定每晚花1小时阅读、思考,向上帝祷告为何让其降生于世。“要是我当初将每天那1小时用于学习专业中的某些最新技术,比如掌握回归分析法中自相关方面的问题,那就是糟糕地浪费了人生。我1年中使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的次数并不多,但对人生目标的理解我天天都在体验。”与他相反,在他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中,因为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才华和精力时,并没有将人生目标放在首位,结果越来越多人变得不快乐、离了婚或与孩子关系疏远,尽管毕业时他们谁也没计划要故意这样。
如何确保不陷入牢狱之灾?
这个问题并不是开玩笑,许多优秀的人才就曾误入歧途。人们经常会用“就这一次”替自己的不忠和失信行为辩解,“就这一次”错误的边际成本似乎低得让人难以拒绝,但你会因此而深陷进去,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看这条道路最后通向何方,也不会计算一下做出这种选择的成本。
你必须明确所要坚守的原则,并为此设定安全线。“100%坚守原则要比98%坚守原则容易。如果你基于边际成本分析,屈服于‘就这一次’,那你就会像我那些身陷囹圄的同班同学那样,无比后悔自己的选择。”在克里斯坦森牛津大学同班同学中,32人全部获了罗德奖学金,但其中就有2人坐过牢。而安然(Enron)丑闻的涉案人之一杰夫·斯基林(Jeff Skilling)则是他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
我的优势是什么 ?
每个人都有许多毫无天赋或一窍不通的领域,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彼得·德鲁克认为,人们不应该在这些领域承担任何工作、职位和任务,尤其是知识型工作者。人在改进自己的弱项时,应该尽量少浪费时间,从无法胜任提高到普通水平,所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要比从一流到卓越多得多。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和管理者,总是致力于把不合格的人培养成表现平庸的合格者。其实,我们应该把精力、资源和时间都用于将足以胜任的人打造成职场明星。
我是阅读型还是倾听型?
人在解读信息时,有阅读型和倾听型之分。很少有倾听者能够被改造成或自己主动转变成合格的阅读者,反之亦然。比如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清楚自己是倾听型,所以喜欢举办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而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则恰恰相反,他在欧洲担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助手会让记者至少提前半小时,把要问的每一个问题以书面形式提交上来,这样他才能掌控全局,无论是描述当前局势还是解释一项政策,都能用2、3句文雅简洁的话说清楚。
我怎样学习?
要了解一个人的做事方式,还需要知道其学习方式,而按照合适自己的方式学习发挥才干更是关键。彼得·德鲁克表示,有人在实干中学习,有人通过写作来学习。有人通过做大量笔记来学习。比如贝多芬,他留下了大量手稿,但作曲时其实从不翻看,“一旦我把灵感记了下来,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但也永远不需要再翻看那些记录。”还有人通过听自己说话来学习,比如许多出庭辩护律师及门诊医生。
除了向自己提问提升自我认知,彼得·德鲁克强调:别试图改变你自己——你不可能做到,但你得努力去改进你的做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