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你想改变世界时,改变自己更容易一些

公司有个员工离职了,考勤截止之前他在内网写下了一篇文章。读完全文,有共鸣,有感动,更多的是钦佩和祝福,祝他在未来的生命路途中一帆风顺。

实在不忍如此好文雪藏,全文转出给大家分享。

去年下半年就考虑离职了,但不清楚下一步做什么。有段时间关注美国公立图书馆的发展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准备写篇文章,同时和中国比较。我搜到有个“立人乡村图书馆”,致力于在农村推广阅读,然后找到创始人李英强的博客,把他的所有文章浏览了一遍。文章没写成,但出路有了:去立人做义工。

尽管是南方人,我始终无法忍受江浙漫长闷热的夏天。小时候不喜欢过暑假。我最怕的不是插秧或割稻,因为只有几天时间,而是怎么打发永无止尽的时间。父母文化低,家里条件差,农村也没玩的地方,虽然经常去钓龙虾或偷水果,如何打发时间却一直是个难题。

我把感兴趣的节目时间记下来;每周都看程前和王雪纯主持的《正大综艺》,看过很多遍的《新白娘子传奇》和《成长的烦恼》,但更多是围着黑白电视机不停换台。暑假并非毫无乐趣,但那个时候精力旺盛,很多时候无事可做而又无可奈何,用福克纳的话说,是在“苦熬”。

我不敢奢望那年代在农村能有图书馆,但假如邻居或亲戚有书看,不说陶冶情操,至少可以消磨时间吧?我有时想,如果小时候多读点书,现在自己会不会更好?我不确定,但我肯定自己会更不一样,也更喜欢自己。直到大学我才真正的阅读,绝大部分时间读文学,虽然从小讨厌语文。

冬天图书馆开空调,让人犯困,我现在仍能回忆起每次累的时候往桌子上一靠,做的梦都是小说的情节,不过那几年倒是把“世界名著”看得差不多了,工作后则主要读政治和历史。

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他的反叛史,在中国尤其如此。重要的不仅仅是把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垃圾抛掉,更是习惯批判性思考,这在出版审查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更为关键。

文学能唤醒人的尊严,价值感和对自我的认识,并把它们像钉子一样深深嵌入意识,任凭宣传如何天花乱坠都抹不掉,正如略萨所说:“没有东西比好的文学更能唤醒社会的心灵。这解释了为何所有独裁政权,不论打什么旗帜,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实行审查制度。他们试图控制文学生命,因为他们见到文学生命是危害权力的种子。

好的文学,能唤醒人的批判精神,创造一批更难以操纵的公民。”现行历史教育的荒诞在于提供一元化的解读,回避了历史本身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历史成为一堆需要记忆的日期和事实,而本来它是有趣甚至引人入胜的。

关于历史的价值,美国历史学家纳什写道:“历史不能制造好公民,但是没有历史,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面临的选择,并对它们进行明智的思考。缺乏对过去的共同记忆,我们就意识不到人类的处境,也意识不到各个地方的人们为应对他们那个时代的问题,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进行的斗争。”(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四九年之际,当大多数学者对新政权趋之若鹜时,只有少数历史学家,如陈寅恪、钱穆保持了清醒。)政治影响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只有傻瓜才认为与我们无关。

略萨写道:“一个独裁的政府,把整个社会都给污染了、毁了。哪怕政治无关的东西,哪怕家庭生活,哪怕爱情,都被它污染了。你的职业生涯因为和腐败的政治相关,你不管是不是愿意,为了生存,都必须在道德上作一些让步。”关注政治,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当今最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都在西方,宪政、法治、自由、天赋人权等观念塑造了西方政治。也许有人觉得这些离中国实际太远,不切合中国实际,但如果这都不了解,就更别奢谈进步了。

本科教育如同职业训练,教我谋生,阅读让我学习思考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图书馆远远比课堂重要。没有老师会像托尔斯泰或哈维尔那样给我巨大的影响。我感谢阅读,否则我不会去想自己要什么,过怎样的生活,也许会像梭罗说的那样:“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 the song still in them.”

我家乡是浙北一个小村庄,它在很多方面是现代中国的缩影。1月份回了趟家,也许因为过年,村里时不时有汽车开过,网速也很快,光纤到户,但我不是没注意到,回去这段时间天没蓝过,两年前还不是这样;小时候我去淘米和游泳的小河也早已浑浊。

这是典型的“互害社会”:村民在镇上的超市买各种食品,但总得小心是否有害;我们村很多人养甲鱼,朋友告诉我,为了使甲鱼在9个月内从拇指盖那么小长到可以出售且不生病,在水中不腐烂,要在饲料里加一些添加剂。另外,为了给甲鱼棚供暖,村民为减少成本往往买垃圾焚烧。

空气能不被污染吗?一下雨有害物质不是要到地表,污染蔬菜和谷物吗?生态被破了,他们自己也是受害者,而由于养殖甲鱼初期投入很大且村里大部分人都养,即使有人反对也没用。

如果说,因为养殖户不认识甲鱼的食用者而在使用添加剂时无所顾忌,但面对不养殖却要承受有害空气的邻居,难道不会有一点愧疚?当一切向钱看,传统的邻里关系受到破坏不可避免。

这个村和内地农村比起来,可以说比较富足,但我觉得它将走向衰败,除了环境污染外,更严重的是精神空虚,这方面和二十年前比没有任何变化。村里没有任何文化场所或娱乐设施,大人们闲暇时的主要活动是赌博,连镇上也没有书店和电影院,这几年国家撤点并校,村里的小学也没了;谁都知道所谓村委选举就是走过场,人们得不到政治锻炼。

有一阵子我研究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惊叹其民主、公开和透明,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之高、图书馆藏书之丰富,相比而言,我们的村和镇几乎是中世纪的。

也许只有把阅读当做习惯的人才知道阅读的好处,农村的凋敝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决定去“立人”。

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然后再去生活是任何认真生活的起点。梭罗为此在森林动手建造木屋,独居了两年。他在《瓦尔登湖》写道:“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那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

很多人会问现在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应该再多赚点钱买房,等稳定下来再考虑。我没有认真考虑过买房,如果被房子束缚,还不如做一只蜗牛。60年代很多白人质疑马丁路德金,认为他领导的*示威造成社区不稳定,他们觉得时间会改变一切,种族歧视终有一天会消失。

马丁路德金回应道:“时间是中立的,它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利用时间,因为我们知道,做正确的事,任何时候都是好时候。”

更多的人会问,这样的努力是否值得,是否有用。面对当今中国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绝望,每天浏览新闻都足以让人灰心丧气——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要培养信心并不容易。

但我碰到一些基督徒,来这个缺医少药的沙漠国家给当地人看病,我问他们是否有用,他们毫不怀疑;曾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雷莎修女刚开始建立仁爱医院,给奄奄一息的病人临终关怀的时候,也受到质疑,但她坚决认为有用。也许最终给我信心的,是哈维尔,这个著名的异议者、后来的捷克总统。

七十年代的捷克和当今中国区别不大。剧作家哈维尔和他的朋友们不断被当局投入监狱,然后释放,不久再进监狱。即使在他们这个小圈子里,也有人移居国外,互相指责,或者酗酒,这够令人沮丧的。

哈维尔却在狱中写道:“一个不能从自身汲取力量和不能在自身内部发现其生命意义的人,将依赖于他周围的环境,将在自身之外的某处为自己寻找方位——在某种意识形态,团体组织或社会中去寻找,这样,尽管看上去他在行动,但事实上他仅仅在等待、在依赖。

他等着看其他人将要做什么,或者他们将指派给他什么角色,他依赖他们,如果这些人什么也不做或把事情弄糟,他则屈从于幻灭,他将像一只戳破了的皮球一样自身崩溃。”他接着写道:“使得一个人看到处处道德衰败并不是如此普遍的道德衰败本身,而毋宁说是一个人失去了自身确定性和生活的意义。

引证我自己说过的:世界的迷失仅仅在我自身迷失的范围之内。”功利主义者如边沁认为做一件事的依据是能否带来最大的好处,但哈维尔说,他做一件事,仅仅因为这件事本身是对的,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偶然读到北岛的句子:“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少壮不努力”已是陈词滥调,年轻的我们不会多想,现在却有紧迫感。读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一个老人》,别有感慨。

在咖啡馆喧闹的角落,一个老人

独自坐着,头低垂在桌上,

一张报纸摊在面前。

他在老年那可悲的陈腐中想到

当年拥有力量、口才和外表时

他享受的东西是何等少。

他知道自己老得很了:他能看到、感到。

然而却好象他昨天还是年轻人似的。

间隔是如此短暂、如此的短暂。

他想到“谨慎”,它怎样愚弄他;

他怎样总是相信——真是疯了——

那个骗子,他说什么:“明天你还有很多时间。”

他想到冲动受约束,快乐

被他糟蹋了。他失去的每一个机会

现在都取笑起他那毫无意义的慎谨。

但是太多的思考和回忆

使这个老人晕眩。他睡着了,

他的头伏在咖啡桌上。

工作五年倏忽而过,虽然收获不少,但自觉仅为谋生赚钱而已。

解决根本的问题,要寻找根本的办法。无人否认完善的制度带来的好处,但更关键的是人。有人说: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天才设计,蠢人也能运作”,但开国之父们没这么乐观,他们担心十几年后宪法就会被推翻,美国将陷入暴政。如果美国人不懂得自由的真意而滥用自由,或者竟不能识别对自由的威胁而加以容忍,暴政并非不可能。

19世纪中期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介绍过美国人较高的政治素质。“立人”理念是“基于阅读的自我教育”,即强调通过阅读,帮助读者成为更好的公民,更好的人。

有些地方或社区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读者却很少。“立人”的不同在于,各分馆的管理人员都是爱书的志愿者,举行各种活动来吸引读者,与读者互动更多,相对一般图书馆的被动,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培养年轻读者。“立人”现有图书馆11个,除6名正式员工外,分馆负责人都是义工,他们主要是大学毕业生,理想主义但脚踏实地。

作为一个独立NGO,“立人”在运营上有更多的自主性,但它完全依赖热心人士的小额捐款来支付人力和运营成本,无法避免增加新馆资金的困难和义工的频繁流动(义工的生活补贴仅约每月1000元),可以预见短期内资金问题将制约它的发展。

我也曾犹豫彷徨,即使现在也会,但理想太珍贵,我不愿用廉价的东西去交换;有时,脑海中会浮现卡瓦菲斯笔下那个老人的影子。之前也给“立人”捐款,但觉得全职投入才能更好地服务,因此计划在“立人”工作1-2年或更长时间,也可能在这段时间找到更清晰的人生方向。

让中国变得更好,不是别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因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深爱的人,有同样善良、热诚但我们不认识的人,如果到下一代还没有变得更好,我们将有何颜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改变  改变词条  容易  容易词条  一些  一些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世界  世界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