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强
如果不是这次四川芦山的7.0级大地震,想必未来很长时间里,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把印象停留在“江西的庐山”。毕竟那首苏轼 的《题西林壁》太出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名很容易
想要去成名一般有2个极端:要么流传千古,要么遗臭万年。记得有句古语:“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是芦山却不显得那么幸运,它的广为人知是建立在灾难与痛苦之上的。
当然了,它也有喜悦。震后关于“芦山”的报道轮番登场占据了主旋律,而好多节目暂时停播,算是对这事件的沉默以及默哀吧。然而,这真的能减轻灾区民众的痛苦吗?对此,我还真不敢肯定。
但我也欣慰,毕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社会主义治理下体现的很全面。我承认:咱们的“救灾援助”比不起发达国家那般先进,但是我们都有一颗炙热的心。这远远比“机械般的先进”更来得有人性。谁知道呢?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士,才有发言权吧,而我的“文字描述”无非是意淫罢了。
不识“芦山”真面目,是我自己的过错,知识的匮乏是不可回避的硬伤。
关于地震预报
网上的段子:地震你怕了吗?唐山大地震告诉我们,晚上睡觉不能睡太早。汶川地震告诉我们,中午不能睡午觉。芦山地震告诉我们,早上不能睡懒觉。三次地震告诉我们,不能睡觉,要睡千万不能够裸睡,切记!
看看吧,这其中的讽刺,不言而喻。何以至此?或许这是一种无可奈何,又或许它是传达自己内心含蓄的声音。
个人一直有个疑问:“地震局的人士去哪了?”这种事情真的很难预测吗?后来经多方求证后,我发现:“精准的地震预报,真的很难,很难。”
或许有人会怀疑,那不妨去查阅一番便知。倘若地震发生了,真的可以预知得很准确,那这世界该会变的多和谐啊?又怎会出现那么多伤心的泪水与无助的惶恐?
结语:
不管如何,逝者已逝,让我们相信:终有一天,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我固执地认为:“希望”始终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有力武器。
原文:http://www.zhaoqiang.org/lushan.html
左岸记:没想到5年后又地震了,灾难面前,活着的人就是一种共同体。无须契约,无须定义。
关于捐款
@李连杰:壹基金是注册在深圳的独立法人组织。理事会由冯仑、李连杰、柳传志、马化腾、马蔚华、马云、牛根生、王石、杨鹏、周其仁、周惟彦11人组成。目前负责运作的执行长是王石。所有善款由招商银行托管,为专用账户。任何组织、个人都不可能私自动用。理事会也会用集体的专业知识,保护善款透明、有效地运用。
救灾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72小时的黄金救助期,主要挽救生命;二是7-10天的暂时过渡期,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求;三是灾后重建期。再分享一次:壹基金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不需要向任何政府部门、组织、个人,交任何形式的管理费。善款严格限于三个阶段的救灾使用,即黄金救助期、暂时过渡期和灾后重建期。
@壹基金:昨晚@壹基金救援联盟 第一批四支救援队近80人均已经到达雅安芦山县,其中泸州救援队已经在凌晨徒步抵达震中龙门乡。图为今天清晨,前往双石镇清源乡的队伍正在装物资准备出发。
@Fenng:如果对灾区捐款,目前来看,壹基金应该更靠谱些,也透明很多。如果对壹基金也不放心,也可以不捐或是少捐,做好当下的工作,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别忘了你是纳税人。这么说可能政治不正确,但事实就是如此。
@罗绮梅:对不起,我不会捐钱给任何组织来帮助雅安。我会带上自己和信任我的朋友的钱之后自己去给灾区需要的人,尤其是学生。因为我亲耳听到汶川灾民告诉过我说好的社保卡里面一分钱没有,亲眼看到因为户籍不在当地而得不到任何补贴的玉树藏族灾民帐篷。对不起,我谁都不信!
附:地震思考录
文/韩寒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罗等朋友尽可能早的赶到了成都。不少网友捐了物资委托我们救灾用。次日,又有几个志愿来救灾的朋友与我汇合。我们告别了牛博网的朋友,开始单独行动。在那里停留了一周多,有些话,也许此刻说出来比较合适。
作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对于“志愿者”三个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对主动去救灾的人颇有微辞。其实我部分赞同他们的苛责。在去往重灾区的路上,的确看见过一些志愿者车抛锚了,身体出状况了,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愿者的车辆堵路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在512那样大的灾难前,志愿者带去的帮助远比他们造成的麻烦多得多。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谣言,比如“当年我们开着跑车什么物资都没带到玩,结果车坏了堵住了救援队的路”,更有不少是针对其他志愿者的,我不知道编这种故事的人是什么样的微妙心态。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定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过程中,定会有不周全。
灾难越大,越需要社会共力。有些人,对着这些因为热心而造成的麻烦不愿理解并且死缠烂打穷尽挖苦,反而对一些明显的公权力失职监管缺失造成的悲剧坐视不管甚至助纣为虐,我宁愿他在家里看跳水比赛。
但志愿者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我也是。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热血,到了那里,发现其实我们能派上的用场并不大。网友们因为信任,把很多的帐篷和物资寄给我,我和几个朋友一开始会选择有目的的发放,后来发现这工作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基金会,你干到奥运闭幕都完不成,而且容易一笔乱账。后来我让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资给了壹基金。
至于到四川的那些物资,我们两台车,白天拉满,一趟趟去往不同的受灾区,对于灾民的帮助其实有限。更大的帮助就是是能最准确的知道灾区所需,发布给大家,以便于网友们在捐物资的时候更加有针对性。在汶川时,我就收到了很多的赞美。其实根本就不配。很多冒死救助灾民的真英雄被媒体忽视,我一个拉货发物资和传达消息的志愿者却被人夸奖,其实羞愧。
真正见识过巨大灾难救援现场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渺小。越往后这种羞愧感越重,以至于我一直戴着口罩,一看见有媒体来就避开,也没有发布什么我在灾区的照片。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大家,专业救援和热心救助之间的区别。好在我开车水平还行,没添乱,也招募来一些物资,不至于完全是个废人。
配得起赞美的是那些乐观的灾民,很多专业救援队,志愿的救援者,一些专业基金会的志愿者,部分敬业却不过度消费灾民的记者,还有我们平时所挖苦和批评的部队及警察。
网络虽然对救灾帮助巨大,但网络谣言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扰。当时传播信息靠博客和论坛,这种困扰还不算大,无非是一些网友夸大事实。我们在汶川地震期间,常常看到网上帖子,说某地已经不行了,断粮缺水少药,广场满地伤员,快救救我们。在我们飞奔去的一路上帖子还不断更新,直播惨况。等我们到那发现该镇受灾很小,人们在广场上歇息聊天,甚至旁边餐馆和商店还有不少开业着。
很多志愿者都闻讯赶来了,物资堆积如山。一周内,我们被这样的网络帖子牵着到处走,很多次到了现场才发现与描述不符。灾难面前,谁都不愿被遗忘,谁都想有更多的物资,但资讯传播的偏差,往往让由民间力量积蓄的重要的物资没有能去到最急需的地方。最后我们的经验是,往往寂静无声的地方,灾情真的很严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许可以先缓一缓。
如今有了微博,甚至有人借灾难骗转发关注甚至骗钱,捏造了不少信息。一些朋友无法分辨,一心急都转发了,然后变成热门,民间志愿者甚至专业救援队都往那赶,等发现是假的已经浪费了大把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求助微博都不敢转发,因为在汶川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不少教训。在灾难面前,网站对于类似求助信息在被广泛传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实。至少ip地址完全不对的第一人称微博要格外注意。
我也建议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时内,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后的心理创伤恢复期,愿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里,哪怕就是宣传,也是件好事。这点和我08年的观点恰恰是相反的,08年汶川地震的后期,很多明星去往现场。在那里呆了一周多的我那几个朋友对此有所不屑,都言作秀,说,为什么你们在最危险的那一两天不来帮忙。到了09年我就觉得,其实他们的做法是对的。这72个小时,应该留给专业救援队和有经验的志愿者。
还有一个感触。当灾难来临,最好的救援者其实是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灾难发生后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学校能够开设或者强化救援课,教授各种情况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亲历过几次灾区,更知道所谓道德两字,不能用来高挂。灾难各种,人心万千,境遇两极,也许谁都是高尚者,谁也都是卑劣者。面对自我的苦难,他人的生死,很多时候,你和你以为的你并不一样。我们都愿拥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善举A和善举B之间不该互相责难,也不要用动机论去解释那些善举,更不可道德绑架。
我一个朋友,做了不少善事,很多不愿言说,饭桌上也不愿意谈起,更不会网络平台上有所表示。早年玉树地震时,不见他有动静,结果有另外几个朋友觉得他冷血。其实他的企业是第一批捐款捐物的,很多平时我们和媒体根本关心不到的慈善,他都会参与。人心肉做,有些苛责和绑架其实会伤害到行善者。
对我所不理解的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是我们内心隐藏的另一种灾难。话退万步,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就算不捐任何东西,甚至不关心灾情,只要自我为善,不害他人,就是对世界做的慈善。在对远方苦难的万千声援热血热心之后,我反而会看见身边有很多默然不显的困苦需要帮忙。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重善够重,困难才能不难。
祈福雅安。
再附:人定胜天
文/土摩托
先声明一下,本文极度冷血,有道德洁癖的人就不用往下看了。
最近这10年,中国的媒体越来越开放,关于灾难的报道也越来越迅速和透明,尤其是关于外国的灾难报道,更是透明得比外媒还厉害。通过这些报道,国人依次领教了一系列灾害,从非典开始,地震、海啸、飓风、洪水、干旱、酷热、严寒、沙尘暴、泥石流、禽流感、森林大火……一直到现在的核泄漏,每一个都被炒成了当时的最大新闻,吸引了无数眼球。
每次灾难来临,都会有人质疑人定胜天这个说法。但我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每次灾难发生后,媒体在报道灾情的同时都会请专家讲述防灾的办法。如果你留意一下的话,你会发现每一种灾害其实都有应对措施,有些还相当简单,只是我们没有做到罢了。
我这次去日本采访前,心里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考察日本的防震措施,因为日本无疑是全世界防震做得最好的,肯定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结果,起码就我所到之处而言,大部分日本建筑都完好无损,即使有被震坏的也都歪而不垮。虽说震中不在陆地,但9级地震,无论如何也应该算是非常严重的了,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四川,后果不堪设想。
好了,我相信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开始把责任推给政府,指责中国政府没有做好防震工作。但是你想过没有,建筑的防震技术说起来并不难,只要有钱就行。新建筑可以用法规来强迫开发商加强防震,老建筑怎么办呢?如果把所有老建筑都加固一遍,谁来出钱呢?
还有人认为应该加强地震预报研究。先不说这事在理论上是否可行,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地震的原理搞清楚,你认为应该投入多少钱合适呢?日本有钱吧?日本地震多吧?可日本也没搞清,放弃了。美国也是如此。
还有人认为应该学习日本搞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全国建立监测网,提前几秒钟发出警报。我在去日本前对这项技术非常崇拜,但当我在一天内收到3次预警之后,我立刻明白了这件事是多么地靠不住。距离震中越近,预警的提前量就越短,短到来不及反应。可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小,也就没必要做出反应了。
再说海啸。日本的海啸很多,我在日本的东海岸也确实看到了很多防波提,大都有3-4米高,估计一般的小海啸是防得住的。可这次最高的海啸据说有10米高,防波提形同虚设。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一定要预防的话,也是有办法的,把防波提建高不就得了?
一路上,我对人定胜天这个概念一直在纠结,理不出个头绪。
最终让我开窍的是一个名叫富神崎的小村子。这个村子位于茨城以北大约60公里的地方,是个海滨小村,当地恰好有两座山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型山谷。村民们选择在这里安家,两座山正好可以放飓风。为了防止泥石流危害,两座山几乎都被水泥包住了,看上去固若金汤。可是,这个村恰恰是我看到的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因为两座山让海水聚集了能量,使得这夹在中间的村子遭受了最严重的海啸冲击。
村民们为了防灾,费劲了心机,结果却得不偿失。
看来人一定是胜不了天的,对吗?
当然不对。如果这个村子在外海建一堵20米高的防波提,完全可以防得住这次海啸。但是这样一来还有谁还愿意住在这里呢?
所以说,任何灾难都是可以防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为此付出成本。我在牛博里学到的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人应该学一点经济学”,很多事情,只要用经济学的原理琢磨一下,就迎刃而解了。
说得冷血一点,人的生命也是有成本的。你想防止一切灾害,从技术上当然可以做到,但你出得起钱吗?
现在的媒体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每次灾害来临,便集中精力讨论如何防止这一种灾害,忘记了这样做的成本有多高。最近关于核电站的讨论就是典型。我不知道有哪家媒体会在这个时候讨论一下“不建”核电站的成本?如果有媒体愿意讨论,千万别忘了衡量核电站危害的标准应该是受辐射后的死亡和辐射病(比如癌症)发病率的升高,而不是核泄漏本身。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几次核泄漏,谁能统计一下因此而死亡或者得癌症的人数有多少?我相信答案会低得让你不敢相信,和媒体报道核电站事故的热情完全不成比例。
再回到日本。这次日本之行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日本人的冷静,这个国家在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和专业性真的令国人汗颜。写到这里,肯定又会有人拿出汶川地震时全民动员那股热情劲来说事,指责日本人冷血。可你想过没有,那种全民动员式的抗震救灾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资源和时间被浪费掉了?这个确实很难量化,但据我看到的情况,这里面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我想问一句:你到底是喜欢那种洒狗血式的抗震救灾表演呢?还是喜欢分工明确,处处考虑成本的日本式救灾呢?
再回到人定胜天的主题。我的这次日本之行最大的感想就是:人定胜天是可行的,但必须考虑成本。日本人把灾难分成了好几类,投资效益高的防灾措施先做,比如抗震、抗火灾等等,如果遇到百年一遇的大灾难,那就认命,并依靠完善的社会制度和救灾体系,慢慢去消化它。
这个经验中国完全可以学习。我觉得对于中国而言,最有效的防灾手段不是建立多少个地震预报点,也不一定是立即加固所有的建筑,而是尽快发展民生,提高国力和国民素质,同时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救灾体系,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人定胜天的思路。
有人说,人定胜天这个“定”字是安定的意思,我认为这个解释很靠谱。人,只要自己安定了,再大的天灾都能应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