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没关系,是马拉松啊!

2014年11月2日,参加杭州马拉松赛,完成了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人们常用马拉松来比喻人生和职业生涯,在这次实际参加马拉松赛的过程中,一些感受是没有实际经历所无法体会的。

三年前,从来没有想过会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就是到这次比赛一个月前报名时,也没有想到会完成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本来打算报半程,可是报名当天报名人员太多,打不开网站,等到可以打开网站的时候,半程名额已经没有了,只好报了全程。当时想,报全程去跑一半,中途跑不动就撤回来。

后来得知杭马的关门时间是6小时,心里有了一线希望,便去尝试了一下,结果真的完成了。

平日的训练和实力是最重要的

参加过马拉松比赛就知道在长跑这件事上,实力的差距有多少。跑全马的大概有这么几类:2个多小时就跑完的专业选手或体校出身的选手就不用说;全程有实力的业余选手可以3个多小时跑完;一般有2年以上跑步或体能运动基础并认真为马拉松训练半年以上的可以4个多小时跑完;像我这样有两年多跑龄但没有认真训练的很难完成比赛,即使完成也要5个多小时。

先天的体质有一定的影响,但很多跑马拉松的人以前几乎没有运动基础,后来靠长期的跑步锻炼,逐步增加距离,就可以完成全程。要获得这个实力,平时日积月累的练习是绝对少不了的。平时练习得有多扎实,跑马拉松才有多轻松。在马拉松赛中,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平日不断地甚至枯燥地练习,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才可以完成。

倾听身体的信号,把握自己的节奏很重要

在马拉松比赛中,一开始在人群中左钻右窜,时快时慢,对摄像头和镜头又蹦又跳的大多是新手或短程选手。而那些脚步稳定匀速向前的大多是全程选手。

这次第一次跑全程,我和一个朋友一起保持我们自己的节奏,为了保留体力,前半程一致稍微压着速度,匀速跑了20多公里。到了23公里处,我有点体力不支,觉得再跑下去可能会出问题,并让朋友先跑以免影响他的成绩,我改为快走来调整一下。

我根据自己平时走路的速度测算,如果要在6小时内完成比赛,必须在4小时前过30公里。按照这个时间规划,23公里至30公里这段,跑跑走走,保持尽量快点但又不至于崩溃的状态。3小时52分过了30公里后,心里对完成比赛比较有信心了。

一路上看到有抽筋倒地的,有一跛一瘸坚持走的,有放弃了比赛上收容车的。后来回头想想,因为目标是6小时顺利完成比赛,如果前半程太快,或在23公里体力不支时硬撑着跑可能出了问题反而完不成比赛。没有必要和别人比,没有必要硬撑。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只有自己才能最真实地感受到,倾听自己身体的信号,根据自己的节奏适时调整策略完成比赛才是可行的。

聚焦行动、专注目标,事情没那么难

当没有开始跑步的时候,觉得坚持跑步是多么难的事情;当没有跑全程马拉松的时候,觉得42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实,真正要做的只是穿上跑鞋,有空就出去跑一下,从开始的3公里到5公里,到10公里,再到半程21公里,再到全程42公里……一点一点增加,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了。

全程马拉松越到后面越难受,过了35公里,脚掌非常痛;那天风大,速度慢下来后非常冷;已经快5个小时没有吃东西,只是喝了些冷水,有些饿但到了补给站却没有胃口。到了40公里处,坚持得很难受的时候,有4辆收容大巴跟在后面,里面坐着中途退出的选手,每辆车车门开着,很慢的速度就跟在后面,司机旁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喊,“要上来吗?上来吧?”不理他,继续埋头前进时,工作人员又在喊“加油!”。

比赛前曾拷贝了一些熟悉的歌在手机里,希望最后一段最难的时候听听歌可以提提精神。实际到了最后一段,没有任何心情和精力来听歌,觉得做任何与脚步向前无直接关系的事情都是累赘。最近7公里的感觉是身体很难受,精神比较空,没有精力去想其他的事情,观众和其他选手都似乎不存在,脚痛已经麻木。只有一个目标是尽量快点安全到达终点,只有一个重复动作就是脚步不断向前。

这种聚焦行动、专注目标而心无旁骛的体验感觉很不错。

读过一些马拉松选手的书或文章,把马拉松赋予了很多意义。无论看别人讲多少,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马拉松其实就是一个距离长点的跑步,本身并没有那么多意义,只是每个人在跑步的过程中在发现对于自己的意义。正如很多事情,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但人们从其中发现了对自己尤为重要的意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没关系,是马拉松啊!  马拉松  马拉松词条  没关系  没关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