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米高梅的终结

米高梅经典作品

在那个好莱坞制片公司收购并购还不像现在这样频繁的时候,米高梅正是一块金字招牌,它的成就以及旗下的明星阵容都远非今天任何一间电影公司所能相提并论。米高梅的商标是一头咆哮的雄狮——利奥,它在好莱坞的别号也是“狮子”;拥有107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米高梅,地位之于好莱坞,就好像狮子的地位之于森林一样,那份力量和权威一度风光无限。

但“狮子”终究到了垂老的时候,利奥的咆哮变成了一声叹息,米高梅难逃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命运,一切都覆水难收。

11月3日清晨,米高梅公司管理层宣布,公司将申请破产保护。这个市值只有15亿美元左右的公司竟有40亿美元的债务,在债权人不肯推迟债务到期日、其他合并和融资举措都不成功后,这家有着86年历史的电影公司选择了主动死亡。

所谓“英雄气短”,这个曾经叱咤江湖的豪门最后一次向贷款人请求的竟然只是2000万美元流动资金,这不过是如今一个一线演员一部戏的片酬罢了。但即使是这2000万美元也没人愿意给,不是他们不敬仰米高梅的过去,而是投资人已经看清此时的“狮子”并不是靠单纯注资就能救活的。如果是这样,几年前索尼收购米高梅及其所有债务的时候就已经奏效了。

在米高梅宣布破产之后,美国的主流媒体并没有给予过多地关注。事实上,米高梅的危机绝非最近才出现,经营决策的失误、新技术的冲击以及市场政策的变化,让这头“不死的电影狮子”一步步走向死亡。

60年前的致命一击

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电影业就是娱乐业的代名词,最富有的娱乐业大亨不是电影公司老板,而是拥有最多电影院的人,马库斯·洛尔就是其中之一。

洛尔拥有1904年成立的“洛尔影院公司”,是美国最早的连锁院线。1916年,洛尔遇到一个难题:找不到足够多的影片在他的电影院里播放,为此他收购了“Metro制片公司”,几年后又收购了 “Goldwyn映画”,这两家电影公司源源不断地为洛尔公司旗下的影院提供影片。

1924年,洛尔又遇到了新问题。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他的得力助手、洛尔公司的副总裁尼古拉斯·臣科必须在纽约负责影院系统的经营,他需要另外一个人在好莱坞负责影片的拍摄工作。洛尔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制片人路易斯·梅耶。为了得到人才,洛尔于1924年4月16日收购了“梅耶的制片公司”(Louis B. Mayer Pictures),从此Metro、Goldwyn和Mayer三家电影公司合并,以首字母按照加盟顺序排列,“MGM”就是新公司的名字,简称米高梅。从此,米高梅成为洛尔公司的子公司,梅耶被任命为公司副总裁,全面负责加州的拍摄工作。

新公司继承了“Goldwyn映画”之前的商标,一头不会吼叫的狮子——不要忘记当时还是默片时代,这头狮子在1928年才发出第一声吼叫。米高梅还继承了Goldwyn映画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虽然号称是为艺术,但当时没有其他公司能像米高梅一样把商业化进行得如此彻底。

当时的美国正逢经济大萧条,失业率、破产率居高不下,但电影院却高朋满座,因经济困境和失业而伤感的美国人,将电影视为精神麻醉剂。当时的米高梅采用了“垂直控制”的片厂制度,即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这种制度将生产与销售渠道打通,拥有巨大竞争优势。

同时,米高梅花巨资迅速收拢了一大批明星。1930年,影坛巨星克拉克·盖博签约米高梅,成为米高梅签约的第一位影星,盖博更是被称为“好莱坞之王”;在这颗最闪耀的明星之外,还有费雯丽、嘉宝、伊丽莎白·泰勒、珍·哈露、罗伯特·蒙哥马利、琼·克劳馥和金·维多等群星拱耀。于是米高梅有了第二个口号:群星比天上的星星更多。

整个上世纪30年代,米高梅每年要生产50到55部影片,创下每周一部影片的纪录,旗下群星也是票房的绝对保证。随着经济大萧条深入,米高梅骄傲地向竞争对手宣告,自己在整个30年代没有一年出现亏损,也是大萧条期间唯一能每年都向股东支付分红的公司。

米高梅的“垂直控制”在很多年内运作良好,但也为其迅速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米高梅从未能实现立体营销,“垂直控制”链条中的一环出问题,全局都会危险。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决制作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电影院业务的经营。这就给像米高梅这样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的大公司以致命一击,他们最主要的财源被切断了。

之后,米高梅面临的打击接踵而至。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克拉克·盖博和珍·哈露相继和米高梅解约,1943年琼·克劳馥也转投华纳兄弟,至此米高梅最受欢迎的三个明星都离开了。但这些损失和失去天才型制作人欧文·萨尔伯格相比都不算什么,在1936年去世前,萨尔伯格制作了米高梅的大多数电影。他去世的时候只有37岁,被誉为是“米高梅历史上的最大损失”,至今奥斯卡还有专门奖项纪念这位贡献卓越的电影人。

严格意义上说,萨尔伯格去世后,米高梅的制作能力就开始下滑,当然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真正显现出来。二战期间好莱坞大受打击,电影票房也深受其害,米高梅的产量从每年50多部下降到25部。对于米高梅来说,政策的调整和人才的逐渐流失让这个靠大制作、大明星战略来抢占市场的电影巨头举步维艰。

“奢华”的坏习惯

就算这样,赚钱对于米高梅来说仍不是问题,但电视改变了一切。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娱乐方式,电视对好莱坞影响之深刻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1951年,梅耶在美国新兴的电视行业面前拿不出招数来,被迫辞去了米高梅公司总裁的职务。在孤寂与失意中,梅耶于1958年苍凉辞世。萨尔伯格和梅耶的相继离去,给全盛时期的米高梅敲响了警钟。

1957年米高梅遭受重创,大制作《战国佳人》票房失利,公司自创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亏损。此时歌舞片已经不再流行,在其他电影公司都勒紧裤腰带之时,一向奢华的米高梅还在大撒钞票制作豪华歌舞片。虽然也获得巨大成功,例如获得9项奥斯卡奖的《琪琪》,但观众不可避免地在逐渐流失。1960年,大多签约明星都离开了米高梅,制作过《猫和老鼠》的动画部也解散了——这是衰落的前奏。

1959年,米高梅重拍《宾虚》获得惊人成功,那是当时制作成本最高的电影——1500万美元,也收获了当时最高票房纪录——8000万美元,米高梅在那一年不仅获得财政上的巨额收入,更是赢尽口碑。这部获得11项奥斯卡奖的史诗巨作,被认为是电影界对电视的一次漂亮反击,人们开始意识到有些大制作是只有在电影院才能看到的。但在今天看来,《宾虚》的成功对米高梅来说是因福得祸,从此后,它开始染上了坏习惯。

整个上世纪60年代,米高梅都寄希望于“每年一部成功的大制作就能保证公司赢利”,可很多这样的大制作消耗了米高梅的元气。大制作影片耗资巨大,给制片方留下的回报率很低。倘若没有很好的边际收益,投资大制作的好处并不多。入不敷出的米高梅本身影片产量有限,又无法靠影片产生足够的边际效应,因而米高梅的路越走越窄。

在不断转手中死去

由于公司经营状况不断恶化,1969年米高梅被出售给内华达州富翁科克·科克里安。这位投资圣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翻云覆雨,反复卖出又回购米高梅,不断扩大股本,同时运用金融杠杆盲目扩张,这些做法让他本人名利双收,却把早已虚弱不堪的米高梅之狮,送上了债台高筑的不归路。

也正是在1969年,米高梅历年的道具服装被惨淡拍卖,几十年的奢华随风而去。不过就算如此困难,米高梅还是推出了投资仅100万美元的经典影片《洛奇》,制片人为了拍片甚至抵押上自己的房屋,窘境可见一斑。

从1973年开始,米高梅已不再发行自己出品的影片,它变成了当年巨人脚下的影子,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纪念过往。之后,米高梅被来回转让收购,反复折腾,其间也有数次收购扩张,最成功的是1981年获得《007》系列拍摄权。但对米高梅来说,更多的扩张是盲目的,除了让公司背上更沉重的债务外,别无用处。

上世纪30年代全盛时期的好莱坞,不同电影公司代表不同方向,华纳兄弟侧重于大萧条期间的社会和经济故事以及黑帮题材,迪斯尼在行的毫无疑问是动画片,米高梅则是欢乐的制造工厂,它推出大量快乐、具有虚幻色彩和逃离现实主义的作品。洛尔公司的主要电影院都集中在纽约以及美国东北部,所以米高梅的制作更细致、更都市化,它的群星统治着整个30年代的票房,开创了好莱坞历史上最灿烂的“明星制度”。

可是进入21世纪后,米高梅不论是在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上,还是在选片的口味上,其风格都显得因循守旧。《伟大的辩手》、《骑劫地下铁》、《布鲁克斯先生》等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均表现不佳,难敌皮克斯、梦工厂制作的高科技电影。去年《阿凡达》带起3D旋风,好莱坞各大公司纷纷试水,唯独米高梅不为所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米高梅的竞争对手——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等公司,就慢慢占领了多元化题材的市场,使新商业电影成为好莱坞的趋势。而同一时期,米高梅投资的《风语者》则彻底惨败,宣告无论从电影技术还是艺术上,它都错过了好莱坞工业的转型期。

此外,由于没有任何有线电视频道、电视网络或宽带管道,像米高梅这样的独立制片公司处处受制于人。影视产业一直以来具有“火车头效应”,也就是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VD、图书出版、玩具和纪念品制造、主题公园等等,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然而,在米高梅这种独立制片公司身上,“火车头效应”很难体现。

2005年,科克里安再次抛售“狮子”,时代华纳和索尼成为主要竞标者。两者显然都看中米高梅多达4000部影片的片库,这还不包括其早期的经典电影。最终索尼以48亿美元成功收购,其中20亿美元被用来支付米高梅的债务。

令人遗憾的是,索尼的出手虽然阔绰,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米高梅每况愈下的趋势,原因很简单——单纯的资金注入注定只能像以往米高梅的运作那样打水漂,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但索尼和米高梅都没做到。

2007年和2008年好莱坞票房收入大丰收,很多电影公司大赚一笔,唯独米高梅贡献了很多亏本买卖。虽然产量也不少,但没有一部电影是有票房的。在动作美女片已经不再流行的时候,它还在拍摄《007》;在神话魔幻片大当其道的时候,它根本没有向此转变,好不容易拿到《霍比特人》的拍摄权,却已经没有了资金支持……到2009年的时候,米高梅只有3部影片出品,而且全部是合拍的。而今年,他们只有拍摄计划而已。

短短几年,米高梅累积负债又达到了40亿美元。此时此刻,还会有另一个“索尼”充当冤大头吗?

<南都周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米高梅的终结  米高梅  米高梅词条  终结  终结词条  米高梅的终结词条  
综合管理社交心理学

 朋友圈里无至交

我一向觉得,朋友圈这玩意儿,玩玩还可以,闹闹也行的,但千万别当真。尤其是朋友圈里所谓的朋友,可能并不是你的“朋友”呢。1、可恶的不是朋友圈,是朋友朋友L小姐义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