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纽约时报:创新改变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将创新确立为一项国策,他们打算建立起以创新为本的国家经济,而不只是一味的模仿。很明显,中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现阶段在世界上的角色有着自身的局限之处——其他国家设计出突破性产品,然后交给中国组装,中国俨然已是全球性的低成本工厂,看看苹果iPad和其它众多高科技产品的案例便一目了然。

那么,中国会不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创新力的国家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也许会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不过这不仅能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转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也会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

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决心体现在很多方面,最近,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份文件,文件中阐述了有关大幅增加中国专利数量的目标。在这份文件中,中国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意图可见一斑。

这份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11月发布的文件,全称为《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2011—2020年)》。这份文件既提出了到2015年要达到的宏伟经济目标,也设定了一些具体的目标。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简称PTO或USPTO)局长大卫•J.卡波斯(David J. Kappos)提到了中国2015年的目标,并将其称为“令人极度兴奋的数字。”

根据专利局提供的翻译版本,到2015年,中国的目标是每年的专利申请达到200万项,这其中也包括“实用新型专利”(utility-model patents)申请项目的数量。实用新型专利一般是指产品中工程学特征方面的专利,比“发明专利”(invention patents)要简单一些。在美国的专利制度中,并没有实用新型专利一说。

2009年,中国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项目大约为30万项,基本上与发明型专利的总量持平。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发明型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要比实用新型专利略快一些。然而,如前所述,中国官方设立的2015年专利申请数量目标是200万项,即便到2015年,所有的专利申请中只有一半属于发明专利,这也需要一次力度非常之大的跨越。相比之下,根据美国专利局的数据,截至今年9月份的12个月内,美国专利申请总数刚刚超过48万项。

数年来,中国一直处于专利申请的迅猛增长时期。去年10月,路透社(Thomson Reuters)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11年,中国的专利数量将超越美国。“中国专利数量正在超越美国,甚至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路透社的知识产权分析师鲍勃•斯丹布里奇(Bob Stembridge)表示。

虽然对很多人来说,这种趋势只是意料中事,但中国的计划暴露出的野心,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举例来说,按照这份文件的规划,到2015年,中国专利审查员的数量将会翻番,达到9,000人之多(美国专利审查员的数量是6,300名)。

同时,中国还希望中国公民和企业在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也能够翻一番。卡波斯先生表示,目前中国在美国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信息技术、电信、电动汽车的电池以及制造技术等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中国曾公开宣布过的优先发展行业。

为了提高专利数量,中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其中包括现金奖励、为个人专利申请人提供更好的住房以及给拥有较多专利的公司提供减税优惠等等。

“中国的领导层都很清楚,创新即是未来,创新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国家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卡波斯先生表示,“他们竭尽全力去推动创新,中国专利权战略即是这个庞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专利权战略的出台,是国家引导和强力支持的结果。这会成为美国的困扰吗?抑或是一种贸易问题?又或者,中国的这项计划会像其他国家的政府过去的努力一样,推动本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被广泛认为是贯彻工业立国政策的执行大师,而那个时候,日本的企业政府军团(Japan Inc.)也自信满满,似乎准备好了一个接着一个地蹂躏美国的每个行业,甚至包括电脑行业。

但是我们都知道,事情并没有像料想中那样发展,这部分是由于当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工业界采取的措施。当时,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一项有关半导体的贸易协定,目的在于撬开日本市场;IBM公司对非常关键但随后又陷入泥潭的供应商英特尔(Intel)进行了投资。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不知为何日本一直没有在计算机产业中最不循规蹈矩、最具创造力的领域——软件编写上有特别出彩的表现。虽然这么说有些以偏概全,但是日本社会似乎并没有产生足够的创新能力,尽管日本俨然是一部所向披靡的专利制造机器。(虽然在软件领域,日本的专利申请步伐放缓,但日本仍然在某些程度上稍稍领先于美国)。

如果认为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完全失败的,那肯定有些言之过早。在某些工业领域,比如汽车、机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日本的表现相当不俗。

“他们还在那些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还非常成功——而我们却没有,” 经济战略研究所(Economic Strategy Institute)总裁兼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克莱德•V.小普雷斯托维茨(Clyde V. Prestowitz Jr.)表示。尽管如此,政府政策在这些成功案例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仍存有争议。

中国的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文件中满是指标,明确地指出了每百万人应拥有的专利目标。这种用具体数字来量化专利数量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像是一位学生用标准化测试的分数来衡量他掌握的知识。

“就现阶段来说,中国的这种方式有些像是拔苗助长,单纯强调创新资产的数量,而将质量放在次要地位。”美国政府和企业创新顾问约翰•高(John Kao)表示。

不过,这将会是个误区,高先生表示,他认为中国一定会重蹈日本的覆辙。他说,中国不仅要比日本大得多,它的商业社会也更加个人化,尽管中国政府信奉共产主义。他还预言,有朝一日中国也会出现斯蒂夫•P.乔布斯(Steven P. Jobs)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这样的创业精英。

尽管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高先生认为,美国与之相比仍然占据相对优势,因为在全球来说,美国对待创新的态度最为开放。“美国的文化比其他任何国家对失败的态度都要宽容一些,同时也更敢于冒险,更愿意处在不确定的环境之中,”高先生表示。

他说,很多创新型产品和技术都有可能在别的地方出现。“但是美国的将来立足于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扮演指挥的角色——类似于系统集成器,”高先生表示。“看看硅谷吧,那里汇聚着来自各个国家、各种语言、各个民族的聪明人。硅谷可以说是全世界创新集合中心的中心。”

原文标题:When Innovation, Too, Is Made in China(查看原文推荐)

原文链接:http://www.nytimes.com/2011/01/02/business/02unboxed.html?_r=2&ref=china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纽约时报:创新改变中国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  创新  创新词条  
营销管理公司

 经济学人:收银台革命

近年来金融领域出现了很多戏剧性变化。但有一样已持续了至少一个世纪未曾改变:银行分行制。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屈指可数的几家大银行把持着各自的国内市场,他们每一家都拥...(展开)

营销管理公司

 82岁奥斯卡的商业法则

作为含 “金”量最高的电影节,奥斯卡不仅仅是电影界的盛典,更是一场电影业最成功的营销庆典。今年,耄耋之年的她依然风头正劲地与商业相拥而舞——据估计本届奥斯卡仅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