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酒鬼酒,三聚氰胺的最后一个“冤”魂?

与其说酒鬼酒是被“塑化剂”击垮,不如说是被“三聚氰胺”击垮更准确。

日前,酒鬼酒对外公布,上半年净利润预计下降89%,副总经理曾盛全辞职。

反腐力度的加大、限酒令的出台,对白酒行业确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但如果不是去年年底曝出的塑化剂事件,近年来风头正劲的酒鬼酒,不会这么快就沦落到如此狼狈的境地。

总的来说,酒鬼酒这场风波中有点儿“冤”。

塑化剂这个名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其实比较陌生,印象中就是前几年台湾食品行业曾经曝出过塑化剂丑闻,但在食品问题上“见多识广”的大陆人民,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就像H7N9、H5N1这种像天书一样的符号,一旦跟“非典”这样的名词扯上关系,在人们心目中立刻就变得鲜明和可怕起来。而跟塑化剂硬扯上关系的,正是三聚氰胺:媒体上一句“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唤醒了人们心目中那段并不遥远的记忆,也给白酒行业带来了一场“无妄之灾”。

最先卷入这场无妄之灾的,正是酒鬼酒。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风暴的发起者,真正的目标其实不是酒鬼酒,而不过是把它当成了突破口和软柿子。在塑化剂问题爆发之前,做空机构就和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行业龙头股有过多次交锋,但均以失败告终。

当他们终于拥有了塑化剂这样的重武器之后,却聪明地选择了迂回作战,把酒鬼酒作为第一轮攻击的突破口。而酒鬼酒甚至不是融券标的,也就是说做空机构没有办法做空酒鬼酒获利。这也许正是酒鬼酒疏于防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二战中对希特勒毫无防范的波兰。

然后,酒鬼酒们秉承“一场危机消灭一个专家”的优良传统,上演了一场典型的中国式危机公关。一番否认和抵赖之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站出来告诉公众:因为人类强大的排毒能力,以目前的塑化剂含量来算,每人每天喝2斤白酒都没问题。

平心而论,专家的观点尽管被老百姓所不齿,但是不可否认它具有一定的沉睡效应:也就是人们尽管对这个观点不认可,但在潜意识当中还是会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不过,事情的发展一如那个著名的寓言: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了熊,一个人迅速换上了跑鞋准备逃跑,另一个人笑他愚蠢,说“你能跑得过熊吗?”,而这个人却淡淡地说“我不用跑得过熊,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好”。

这场风暴中,酒鬼酒就是那个跑得最慢的倒霉鬼。尽管后期空方主攻的目标已经转向茅台,但酒鬼酒已经是元气大伤。因此,当人们对塑化剂本身的恐慌渐渐平静、开始回到白酒柜台前的时候,酒鬼酒作为塑化剂事件的焦点,已经被很多人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了。在连续四个跌停板之后,酒鬼酒和它乐观的股民们一厢情愿地期盼着消费者能尽快回来,但是消费者的背影却在他们热切的目光中渐行渐远。

作为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上曾经的双料明星,酒鬼酒在企业经营和市场拓展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遭遇危机之后的止损和扭亏上,酒鬼酒的失误和教训更值得我们总结和深思。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酒鬼酒在危机应对上的严重失误。

在面对危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要去说服公众问题不存在,而是要止损——既是为消费者止损、同时也是为自己止损。先保护能保住的,而不是妄图一点儿都不受影响。

人的天性就是对自己的利益更敏感,进一步而言,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所以,在可能面临风险的时候,人们都是天生的怀疑主义者,很难被说服。而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你不能控制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只要你的产品风险高出了竞争对手、或者超出了消费者的承受底线,就会被消费者无情抛弃。

假如酒鬼酒在塑化剂事件曝光后,能够及时封存嫌疑产品,并确认问题的根源和涉及的产品范围,就可以把损失控制在一个明确的范围之内。进一步而言,如果能够在所有产品的塑化剂含量上,率先做到对消费者透明,并提供可靠的识别措施,让风险对消费者而言变得可控,甚至还可能获得对竞争产品的相对优势,成为比对手跑得更快的那个人,率先迎来市场的反弹。

包括酒鬼酒在内的大多数企业,危机公关的思路,都是希望消费者体谅自己的苦衷。但在此之前,首先要想想自己是否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苦衷,自己是否对消费者的风险足够敏感。

然后,是酒鬼酒对可能的危机缺乏足够的重视,也就是缺乏危机意识。

要知道,在食品安全问题极为敏感的今天,任何一个食品安全隐患,都是高悬在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掉下来则已,一掉下来就可能致命。

而在前不久,塑化剂问题在台湾的爆发,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行业内也有人多次就塑化剂问题作出过警告和呼吁。从那时起到问题爆发,市场其实给了酒鬼酒们足够的时间去纠错。但是,心理上的侥幸和行动上的迟缓,最终让整个白酒行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今天而言,危机意识的树立更为重要和迫切。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得问题爆发的渠道大大拓展、概率也大大提高。而做空机制的引入,又极大的刺激了人们揭露问题的动机。遇到问题可以蒙混过关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为了贪图一时之利,不顾可能致命的威胁,对企业而言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最后,是缺乏对危机的正确认识。

危机的本质,就是一场精神性质的传染病。问题就像病毒永远存在,而且只要外部条件合适就会爆发。所以,企业永远不可能摆脱危机的威胁而一劳永逸。

因此,企业对外部环境中的风险一定要保持敏感。特别是在自身的薄弱环节上,如果外部环境变得对你不利,遭遇危机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

但危机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企业对自身的危机免疫力和抵抗力,也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市场上的老品牌抵抗力强,太小的品牌又不是主要攻击对象,而像酒鬼酒这样的二线领先品牌,其实是最容易被危机击垮的“易感人群”。

这就要求企业事先要做好对环境的监测,并对可能遇到的危机做好“免疫”工作,比如提升敏感问题保障措施的可靠性,提高问题影响的可控性,提高公众对问题的容错度,提高公众对自己的宽容度等等。

品牌和市场,对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珍惜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就要给它建立一条护城河,让它尽量远离危机的打击和伤害。

遗憾的是,三聚氰胺过去这么多年,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还远未散去,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心甚至更胜以往。企业也并未从三聚氰胺事件中认真吸取教训,对消费者的风险还是一如既往的不敏感,对自身的问题和隐患还是一如既往的心存侥幸。

酒鬼酒能否成为三聚氰胺事件的最后一个“冤”魂?看起来,不乐观。

文/360公共危机研究院首席顾问 李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词条  酒鬼  酒鬼词条  最后  最后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营销管理收购

 赶走那个“创始人”

12月23日,胡玮炜官宣离职,在内部信中表示“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可以回家轻松过个平安夜了。王兴在4月3日宣布收购摩拜时曾承诺“这次收购不会改变摩拜的管理团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