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别擅长营销,营销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制造传播话题,否则就很难营销。
“互联网改变了媒体、零售和金融等行业,未来将改变每一个行业,传统企业即使还想不出怎么结合互联网,但一定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当小马哥发表了以上言论之后,业界便开始了对“互联网思维”的各种讨论。
而小米的成功,黄太吉和雕爷牛腩的表面辉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互联网思维的风潮。一个企业缺乏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为它至今没有走上发展快车道最有力的解释,那么,真的是这样么?
一、“互联网思维”百家争鸣式的解读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在战略规划、运营管理、竞争策略以及营销理念各层面不断受到互联网发展和实践的冲击。从百度掌门人李彦宏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到小米《参与感》阐释的“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总诀,到后来的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互联网思维三十六式……
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所有对互联网思维的诠释,多流于对现象的总结而缺乏对形成机理的剖析。致使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小米新媒体社会化营销的成功就是互联网思维,黄太吉、雕爷牛腩的暂时成功就是利用互联网的营销方式来革传统行业的命。
这些人坚信,互联网就是未来,不一定要懂线下运营和营销,只需要找几个搞过互联网或者电子商务的人组建团队,进行精致产品的开发与迭代,利用互联网营销快速抢占某一细分市场,就可以轻而易举取得成功。他们只看到二八原则下那些成功的、暂时的“二”,而完全忽略了触网而亡的那一大部分“八”。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透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如何让传统行业更加理性稳健的加入互联网化社会的大军之中?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区隔传统企业的特质
互联网企业成长遵循着从低附加值业务向高附加值业务发展,从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发展的规律;利润来源呈现出由扩大收入、降低成本向提高服务效率演进,并将其培育成新的利润点的趋势。互联网企业更强调技术创新、更具有竞争意识、更强调规模效应、更注重用户体验。
传统管理方法更多是基于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相对确定性的环境,在这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营销方案制定等都是可以“规划”出来,按部就班的进行执行就不会差太多。
而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不确定性”环境,因而企业制定的所有战略、架构、组织形态都需要适应这种随时随地的不确定性。企业必须将传统商业领域中的产业价值链要素进行重构,以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适应互联网经济生态系统。
因此我们看到:
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交易支付领域,商业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个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更加看重线上的规划响应能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对称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也从原来金字塔、矩阵式组织方式向扁平化网状结构转型;
互联网时代,使交易环境发生了变化,交易环节不断去中介化、去中心化、更加透明化……
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由传统的基于规模的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变成了现在基于速度的决策效率和组织效率的竞争。这并没有改变商业世界的本质和企业战略的本质,世界的本质还是基于稀缺的供求关系,战略的本质还是“利润=收入-成本”。
三、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不是产品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商业思维方式。它突破了产品的物理限制、传播速度和范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原来客户对信息的接纳比较迟钝,现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客户反过来对服务和产品提供进行要求和选择。而传统行业暂时还未能转变过来,所以才有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就像之前我们经常讨论生产导向、市场导向、顾客导向等概念一样。互联网思维也是在商业环境、技术环境、需求环境不断变化升级的背景下商业经营思路和手段的变化和升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被神化的“互联网思维”只不过是商业进化史中的一个阶段性理念。
未来,也许会出现“大物联思维”、“生态系统商业化思维”等一系列适应当下时代发展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