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得好:“思考力决定你的竞争力,未来比的不是谁知道得多,而是谁思考得够深、够广。” 未来在不断变化,时代需要的人才也跟着变化——小到快递员数量的猛增,大到程序员靠技术走遍天下。想要成为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呢?
自我认知能力
任何经验都只能通过“自我认知”来获取。
假设,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和你有着完全相同的经历,那么ta和现在的你是同一个人吗?是和你有着相同价值观、相同爱好、相同判断标准、简直是一个克隆的你吗?
对上面这个问题,你的答案当然会说“不是”吧。这是因为即使拥有相同的经历,每个个人对经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价值观、意义感和影响力也会大相近庭。
“理解和接受”的能力也就是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析型认知方式,一种是整体型认知方式。
简单来说,假设现在有份可口的菜肴,在我们认知菜肴的“美味”时,如果你细致地分析“调味调得怎么样”“原材料新不新鲜”“火候掌握得如何”,这就是分析型认知方式,也就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但当你抛开事物本身,更综合性地考虑就餐环境、一起用餐的人和用餐的氛围等因素,就是整体型认知方式,也就是老子说的“美因为丑的存在才被称为美”。
总之,“你相信的东西”终归是建立在你自身的认知基础上,未必就是世间一般认可的真理,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可能是完全错误的的,也可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非常有必要去认清一个事实:那只不过是“自己的认知方式”,“别人可能和自己的看法完全不同”。
素养的能力
一提到素养这个词,很多人就产生排斥和抗拒的反应:“现在再去学习,为时已晚了吧……”素养给人的印象就是“难以理解的知识的集合体”和“难以接近的顽固之物”。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爱德华·埃里奥关于素养和哲学曾说过:
“那是忘却所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是学习了所有之后,仍感觉不足的东西。”
知识再丰富,也会遗忘。可是即使忘记了所有,留在你内心深处的信仰、价值观和形成你独特个性的根基却一直存在。这就是素养。
也即是说,不管知识再丰富、经验再多,只拥有这些,都不会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有充分咀嚼、消化这些知识和经验,然后独立地思考并有所选择,它们才能为你所用,成为你体内的活的血肉。知识固然重要,但仅有知识却远远不够。对于这种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感受、如何思考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
你认为世界是需要艺术的么?很多人可能回答“需要”吧,但为什么需要艺术呢?
梵高有一个作品叫《农鞋》,作品描绘了一双农夫穿过的破烂旧鞋子。可是这幅画所体现的不是画本身,也不存在于破破烂烂的鞋子中。穿着这双鞋日日劳作的农夫的生活、大地的气息、不舍得丢弃破烂不堪的鞋子的感情,这些隐藏在破烂鞋子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
对于习惯高考的中国学生来说,如果在高考中被问及“学习艺术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可能会很困惑,这种困惑就如同我们的高中生在上音乐课和美术课时却在学习数学。
但是,对于未来在等待的人才看来,不理解音乐和艺术的人是无法理解“人的本质的”。你需要去相信每分每秒的生活意义,那种喜悦就是艺术,表现出来的就是艺术作品。
不失去“旧有的”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日本人有一种什么样的气质呢?
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刮来的台风”一样,台风突发时不可阻挡,强烈的情感、思想一下子喷发出来之后,不会执着持续太长时间。因为情感“纯洁”和“变化的快速”,所以他们不会长时间争斗,社会整体也能够平稳顺利地变革。
所以,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可能比博物馆还有包容性。因为这个民族有以个不可思议的天分,他们继承了不失去旧有传统的同时还能接受新事物的不二一元思想,对于过去的思想都能作为自己的根源而全盘传承下来。
未来需要的的人才将会跟全球各地的人打交道,在全球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这种“不失去旧有的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摘编自《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在《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中,福原正大探讨成为未来所期待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他为你准备了5道哈佛、牛津等国际名校的入学试题以及25道衍生题,希望能多维度打开你的思路、提升你的深度思考和解析能力。
书中有思考力训练
还有锻炼思考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