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HR朋友向我抱怨:“HR工作就是一个苦逼的工作,各部门有需求,不管与你有没关系,只要与人相关,就是你的事。不做管理,做技术或许就没那么多烦心事了。”
我反问他:“与人沟通打交道的事,哪一件不是苦逼的事呢?”
其实,专业不存在好坏,任何专业学精了,同样是一门技术。有人会置疑,我这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绝对不是,客观理智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中,小保姆式的技术人员广泛存在。
比如信息系统维护和实施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绝对高大上,但在平时他们就像小保姆一样,你一个电话就能把他们叫过来为你服务。同样大把的财务人员,看起来他们拥有的是一份既时髦又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只是记记账,由于供过于求,甚至有的人找不到工作。其区别就在于“学精学活”四个字。
冷静地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职场中,平时表现还不错,能说会到的人,往往不一定比那些低调内敛的人更具专业度。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就在于对知识的转化。
知识,通常表现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识,另一种则是对常识的具体运用。我们习惯性把前者称为知识,后者称为技能。知识较容易固化,所以不难借住学习来获得;而技能则总是现学现用,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锻炼并领悟。
任何专业社会中一定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又岂会有这个职业存在的必要性呢?
这使我想起了我在公司最苦逼最黑暗的生活,尽管这是最苦逼的日子,但确是我最高产最充实的日子,是我30-35岁这段黄金年龄里最宝贵的财富。
我刚到公司时,也不过就是一个薪酬绩效专员,但这并没妨碍我开展工作。比我早进公司的人资同事大有人在,比我熟悉行业的业务流程的精英比比皆是,但公司凭什么选择一个工资比其他人资同事高出两倍的非行业的外行人做薪酬和绩效呢?我的知识比其他同事的知识要丰富吗?
未必。道理很简单,因为我足够专业,尽管他们具备行业的知识,但仅仅拥有知识不值钱,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后才值钱,庆幸的是在这之前我有7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实践经验。
任何专业,既需要学习其知识体系与基本理论,更要学习转化其专业知识的方法。仅仅熟悉理论知识,不过是台廉价的录音机,放过之后,也就束之高阁。我们可以想象,当你选择某一专业开始学习时,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学精,在这三年里,你的专业是静止的,但社会的需求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将你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才是适者生存的法则。
很多人以引用“知识就是力量”为荣,但却忽略了值钱的技能。知识是基础,离开知识,技能难以形成,或者难以形成精、具有深度的技能。一般的知识很容易量化,但技能却难以量化。所以,“知识就是力量”,片面的强调对目标的追求不可取,而应更进一步——在知识的基础上转化技能。换言而之,在职场上,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才是力量。
明白了上述道理,任何职场者就没必要花精力去挑选专业,为工作的不顺而黯然伤神。你只需要掌握学习方法,从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悟出你所在专业的技能点,寻找到与其他专业的相似之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你具备了业务技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加薪提拔又岂是难事。
我一个同事,做事从来任劳任怨,不计较任何得失,毕业后就加入公司做客服,一年后调入运营部门做了一年内勤,当客服经理调走,她立刻被调回客服部补了空缺。当我去祝福她的时候,她简单地告诉我:“任何岗位都一样,职业素质是基础,业务技能才是生存之道。”
我替她感到高兴,小姑娘将“精”和“活”运用到了极致,她将客服和运营的相关的专业核心和知识体系理解透彻了,同时把这两个看似不相联但具有密切关联的母子专业和亲缘专业理清楚了,把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专研透了。
所谓技术,不过是把一项工作做精做活,形成你自己的技能。与其羡慕那些技术人才所获得的尊重,不如从现在开始将你的专业学精学活,既要钻的进去,也应悟的出来;既于专中求博,也从博中求专,果真到达此种境界,任何专业都能学出滋味、学出前途。现今社会,崇尚终身学习,如果非要用分数来评价学习成效,我想说:“60分无用,90分以上才能与绩效挂钩。”
作者简介:徐涛,8年薪酬和绩效模块专职从业经历,爱好写作,对青春励志及职场生态有较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