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季虽然不是多么完满,但也算是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画上了句点。
去年彼时,看到身边的学长学姐们为了人生这次重要抉择兵荒马乱的奔忙,内心里便开始产生前路未卜的隐忧,但由于蛮幸运大概知道自己想干点什么也就有些现世静好的淡然。待到亲历那条叫做“求职季”的道路后,两个余月的时间,值得说的挺多,但真的关乎技巧的东西却微乎其微。
求职和恋爱都是双方互选
关于求职,我始终信奉:它恰如一场恋爱。背后的潜台词是:平等、认真、笃定。即,求职者大可视招聘企业为绝对平等的对象,无需紧张兮兮,无需带着偌大伪装去刻意迎合,哪怕碰巧成了,未来还长呢,能保证装那么久?强扭的瓜不甜,双方互选而已。
当然这种心态建立的前提是,经历过之前有意识地思考与沉淀: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想做什么,求职时自然呈现出笃定气息,而企业,尤其是优秀的企业,肯定希望寻找这种相对自我认知清醒,在“做自己”的人。这一切不跟认真找对象谈恋爱一个模样嘛!
回到我自己,本科学工科–电子信息工程,这个专业选择带有太多盲目,四年学业很是挣扎,所以痛定思痛后来读研选择市场营销完全是基于对自己个性的认知和对未来的期待,在踏进南京大学第一天起就知道以后会有一段时间从事营销工作。当然必须承认我没那么彷徨是一种幸运,但在此之前,也经受过太多尝试,才慢慢发现心仪之选。正所谓:因上努力,果上随缘,顺着心意去尝试,顺着心意去接受。
修炼更好的自己,才能找到“他”
两年的研究生时光围绕一个重心,继续尝试与思考。包括实践、读书、听闻。比如:
1、从始至终用一种主人翁意识参加了营销相关的学生组织,最后做到该组织最高职位,有更多契机去体会组织建设、领导力、规划等概念;
2、因为专业的带动,阅读了不少跟营销相关的书与论文,看待营销问题时会稍有成体系的视角;
3、同时因为实践和阅读萌生的疑问驱使,主动去请教、结识营销人,从他们身上能体会到书中所述不清却是这个职业所需的特质,接着与自身当下的情况进行比照后有意识地去进行弥补,比如为了改善沟通能力,在一家证券公司实习的半年时间内,主动争取出差机会在全国各地跟陌生官员、企业高层接触;为了了解营销行业概况,在国内一家领先的社会化营销垂直社区待了半年,编辑稿件、撰写文章、商业洽谈、内部头脑风暴、采访业界人士,干得兴致盎然;为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2011年冬天通过在路边拦顺风车的方式从南京跨越4个省回到湖南老家;为了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好奇,几乎每个月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有趣的计划,譬如用实习赚来的钱请50个有趣的人吃饭聊天,并将谈话精髓记录下来的“缘起.50”计划、从南大出发一路往东徒步计划、两天不说超过十句话的“两日禁言实验”等等。
在这些过程里自己的短板会直突突地冒出来,相应也有了在各种情境中弥补改善、增加选项的机会。
除了有意识去突破舒适区域之外,兴趣的延续和培养也相当重要。不管职业选择是什么,没有目的的兴趣爱好是舒缓紧张心情、保持格调不流俗的必备,永远不要以“与工作冲突”为由使其束之高阁,君不见“忙”字拆开就是“心亡”,心死了就是一坨肉而已。所以自己会拿出时间写书法、学茶道、鉴赏古玩、打坐冥想,时间长一点时,会带上导游证背包远足一趟。
诚然人和人或许个性迥异,我个人的经验也没那么多借鉴价值,但背后抽象出来的思路是可以参考的:在尝试中找到兴趣的萌芽,抓住苗头不断深入,通过不同角度的针对性实践,来体会是否心中所爱,在这个过程中,蜕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精准出击,修成正果
最后,说说我求职期间的具体情况。两个月的时间、投了30来份简历、所有岗位都是营销。在行业和企业的选择上,分为两步,前期略为粗放,为了争取多点面试找找感觉,后期完全精准投放,集中在快消和互联网。因为投递数量不多,节奏也合适,所以会比身边很多同学轻松,在求职季还能继续原有的生活。
面试时,抱着呈现本来样子和我也有权选择企业的心态,很少紧张,在最终确定去的这家企业面试时,HR问我前面几轮面试有没有压力,我回答很干脆:“没有,因为觉得没必要紧张,我来被你们面试的同时也是在对你们进行选择”,所以接下来的情势你懂的。
当然,也不是完全这么云淡风轻,肯定有过关于选择与放弃的纠结、由于期待而毫无结果的慌乱,但究竟还是相信曾经的付出与准备在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至于求职的技巧其实可说的不多了,无非就是简历语句精炼结构明晰、对该行业和企业做更多了解、把投递简历的情况和面试的结果做成EXCEL有序整理、反复演练自我介绍与几个基本故事,但如果你在求职季之前就认定行业甚至企业类型,你从很多渠道获知了这些企业的概况与员工的风格,也正是因为从获取的信息中判断自己与企业契合,才有接下来的简历投递,面试时HR与老板自然能无误地感受到你的厚实与笃定,他们岂会放过这样一个能力匹配而且对自己负责的人!
所以,这与其说是我的求职经验,不如说是我将恋爱原理运用到求职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