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ifer是个大好人,一个无私的大好人。”这是Jennifer公司同事对她最常用的评语。
我的朋友Jennifer服务于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她年轻阳光,天真善良,在公司是个相当受欢迎的人。一提起她,同事们都会赞不绝口,夸她热心肠啦,乐于助人啦。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然而有一天,一向以阳光和热情示人的Jennifer苦着脸来找我聊天。我看这阵势不太对,连忙请她坐,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再在公司待下去,我怕我就崩溃了,”她说,“我无法拒绝别人任何的请求,好像每天都在帮助同事们做事,可其实我自己的事却是一塌糊涂,没有工夫去处理。”
这下我明白了,“无私”把Jennifer害惨了。
据她说,一开始进公司,她是想给同事们留下好印象,所以很勤,帮同事们带个早饭啊,时不时带咖啡啊,非常热心。
同事们都觉得她很好说话,一边对她和颜悦色,一边还是继续让她帮着自己的忙。有个同事甚至每天固定要她给自己带早饭,这让Jennifer付出了必须每天早上早起20分钟的代价。
“后来同事们都知道我乐于助人,像不成文的规定似的,把一些工作上的事扔给了我,比如打印资料,做宣传册之类本来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我不好意思拒绝。
我也知道他们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方便。但其实光是要帮他们处理这些,每天就要占去我一两个小时,再加上要处理自己的事,真的累极了。”
我礼貌地对她表示了理解和同情。然后对她说:“你应该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们的请求。”
在你没有“无私”的资本之前,请先学会“自私”吧。
在我们的文化里,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品质尤其被提倡。反之,只为自己着想,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中,常常会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在道德上就低人一等了。
然而在当代生活中,我总觉得我们首先要“自私”起来。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私”是一种对他人不造成损害,不给别人制造麻烦的基础上的自我满足。
这样的“自私”简直是一种美德:“自私”的人懂得取悦自己,接纳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懂得分寸和节制,不做自己精力和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说点题外话,Jennifer的“无私”也恰恰如实地反应出了一些事实:她还不懂得悦纳自己,真正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她只能在内心深处和行动上不断迎合需要她帮忙的同事,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认同感。说白了,Jennifer的无私可能并非因为自己是仁慈的天使,而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内心的安全感罢了。所以这种“无私”其实也是利己的。
我对Jennifer说,一个无法取悦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获得幸福的。而取悦自己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要先懂得“自私”。
在不麻烦他人的前提下,优先处理自己的事。不要担心因为没有帮忙就会得罪身边的人——对于坚决而又不含敌意的拒绝,没有人会怪罪于你。更多的,其实只是你自己内心的毫无必要的自责罢了。
就像学会爱人的前提是先懂得自爱,苹果树结出果实的前提是要让树苗先成熟,无私奉献的前提,是先学会“自私”。
必要的时候,请说一句:“对不起,我还没有能力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