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对美国人说,如果你们努力工作,奋力拼搏遵守规则,就会获得良好物质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得到更多回报。十八年后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努力工作的美国人,只要奋力拼搏遵守规则,就会获得更多回报。
美联储增发货币希望推高价格持续上涨,自2009年以来,美国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涨。货币宽松唯一作用或是推高资产价格,美联储宽松货币似乎改变了人们工作努力奋力拼搏的规则。
约翰亚当斯写信给妻子,他研究美国政治,希望儿子可以学习数学和哲学。父亲在包装厂二十多年辛勤劳动养活了一家人,80年代中期工厂关门,父亲开始了第二段职业生涯,母亲经营着一家烧烤店,烧烤店初期经营一周大约税前收入仅15美元,父亲研究肉类包装。即便这样,父母培养我读大学,并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与经济学家。
父母一个月固定收入不多,但是没有任何债务。与今天许多家庭背负较多债务不同。但是,美联储推出宽松货币,许多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联储表示支持知识分子努力工作,然而,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困难。努力工作并不能让他们更富裕。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
中国人勤劳吗?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和智慧闻名于世。
著名市场调研机构GfK此前对德国和其他7个国家的8000名员工进行了一项名为“哪个国家的员工最勤劳?”专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公认为最勤劳。
德国《商报》认为,中国员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4.6小时,而德国员工仅35.5小时。中国员工的每年平均带薪假期仅10天,德国员工是25天,不过报道称中国的公共假日比德国多。
印度媒体《商业报道》甚至评论称,中国被视为是发展中国家中的迈克尔•乔丹,是每个崛起中的国家都希望效仿的对象。
《小康》对“2013年个人年度心情”的调查则显示,中国人最大的感受是“累”;再看IMF的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569美元,在有统计的186个国家里排名第87,德国和美国是43952美元和51703美元,以懒汉多著称的法国人均GDP则为42990美元。
《壹读》傅二黛举例称,如果你是一位公司职员、管理层、老板,以下经历你肯定不会陌生——
贵公司和另一家公司谈成了一单上千万的大case,签合同时贵司表示没有收到货款不发货,对方公司则表示没收到货之前绝不付款,因为双方此前都碰到过中途毁约卷款消失的糟心事儿,拿着白纸黑字的合同找到法院,即便打赢官司也很难执行。
最后双方选择了另一种又笨又麻烦但是相对安全的办法:把这单大case分成100次小交易进行,原本只要花两天时间的事儿,硬生生地投入了N倍的人力,花上200天完成。
向上级随便报个项目,审批过程和申遗差不多,必须不断写材料、修改材料、上交材料、补充材料……2013年,《人民日报》报道了一项抽样调查,中国企业平均每个项目涉及的审批部门5.67个,审批程序平均9.4道,审批时间最长项目平均为171.35天,最长一个项目批了1500天。
如果你是个小主管或者公司高管,最日常的加班项目是参加各种饭局和应酬,饭桌上、应酬场面里有时是公司所在区政府领导,有时是潜在合作伙伴,有时是对口部门官员……总之,各行各业的领导们在非正式场合上倾注的人情成本和时间成本,常常比谈判桌上的正式往来要多得多。
以上中国特色商业众生相。让中国人勤劳又不富有,各种制度缺陷亦有重大贡献。为了弥补制度缺陷带来的额外成本以及交易风险,我们——无论是普通职员还是管理层——都不得不格外勤奋,一天多工作几小时,再多工作几小时,晚上十一二点还在打工作电话,即便周六周日也常常被工作征用,而这些额外付出绝大多数是无偿的。
必须勤劳,勤劳,再勤劳,这就是中国人为制度成本付出的代价。
茅于轼对此曾说过,中国自1978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其中一项关键武器就是靠勤劳而廉价的劳动力弥补了制度资本的不足,成就了过去几十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实:一方面中国GDP每年都在赶英超美,另一方面中国人比世界其他民族都更勤奋更拼命,但仍然不怎么有钱。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中国人这几十年来都在辛勤劳动,确实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或剩余价值,但这些价值绝大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财富,而是去了以下几个地方:
a.外资,最明显的是沿海地区的代工行业(如XXX)和石油、矿产供应商(如力拓)。
b.地产商,中国的富豪榜上绝大部分都是地产商,没有上榜的富豪地产商占的比重更大。
c.国企,因为国企基本上都带有某种垄断性质,并且利润不上缴,所以保留了很大一部分价值。
除了上面这三个方面外,农村和城市的各种基建设施凝结了大量的劳动,但还没有市场化或不能市场化,所以没有能直接转化为能够交换的财富。
农民的住宅和城镇的小产权房也属于这一类。
真正靠做企业或做投资发财的普通中国人确实是凤毛麟角,唯一能算得上富裕阶层的中国人是过去十年在大城市拥有房产的居民,因为城市住宅的商业化和楼价的上涨带来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本升值。但是这一部分人数总体加起来也不到中国人的十分之一。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富裕”仍然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梦想,并且有越来越遥远的感觉,因为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买楼的成本越来越贵,长期持有的股票越来越不值钱。
所以,说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瞭望东方周刊》则称,最勤劳、无偿加班多、累觉不爱、人均财富创造少,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给“中国人勤劳吗”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一,中国人辛劳有余,勤劳不足。勤劳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勤快和辛劳。最勤劳却敬业度低,这说明中国人辛劳却不勤快,辛劳是被动的,勤快是主动的,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所谓最勤劳只能带来累、越来越累的心理感觉。
为什么辛劳?因为资产价格飙升、两极分化加剧,所以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维持在高成本水泥森林中的生存;因为公共资源匮乏、环境透支严重,所以必须将一天中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挤地铁、赶公交等去工作的准备阶段;因为行政壁垒森严、官僚主义毒性仍重,所以必须将很多不创造价值的繁琐事情也纳入到工作之中。
为什么不勤快?因为在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之后,阶级固化已经积累到不容忽视的量级,当权贵阶级及其子女越来越具有“机会”垄断力,普通人通过勤快就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迫将工作视作养家糊口的行当,而非有梦可寻的事业。
勤劳导向的企业价值观值得商榷。勤劳一直被视作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种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固化和变形的“思想钢印”,是否付出简单劳动被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当做评价一个劳动者是否爱岗敬业的核心指标,而不是做出了多少创新性贡献、创造了多少实际价值。
这就自然而然带来了一种劣质博弈均衡,企业管理者以勤劳为业绩评价主导指标,上班磨洋工、下班才开始干活,甚至加班继续混时间的员工受到褒奖,真正有效率、有贡献的员工却只能摊上鞭打快牛的厄运,长此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势必掉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陷阱,企业运营和以国有企业为支柱的全社会价值创造都缺少一种积极向上、创新发展的人文氛围。
其三,勤劳不是推动长期经济发展的唯一秘钥。为什么勤劳的中国人创造的人均财富远不及懒散的法国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
推动长期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劳动这一项是足够强大了,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两项的支柱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
这说明了三个潜在问题:
一是资本的自我膨胀现象仍然普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还远不足够;
二是技术进步尚未进入自我推动、加速发展的阶段,经济起飞过程中的科技借鉴模式已不能支撑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潜在需要;
三是劳动、资本和科技进步这三大支柱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相互加持,微观层面的资本分布还太不均匀,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也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资本对科研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而企业、社会和所有劳动者对知识的尊重也并未达到成熟经济社会的水平。
最后,如何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辛劳有余勤劳不足、勤劳却累觉不爱、勤劳却不创造足够价值的状况?
这需要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层面,需要将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入推进;需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增加以人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需要进一步引导金融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引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应用知识;需要进一步以去行政化为核心推动国企改革,扭转国企潜在的形式主义倾向;需要果敢突破利益集团的桎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打破阶级固化的藩篱,给勤劳以真正激励。
在企业层面,需要扬弃以勤劳为导向的发展思维,改变“褒奖苦劳、忽视功劳”的评价体系,鼓励员工高效率、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发挥价值,并改变工作和生活相混淆的企业氛围,从根本上杜绝不必要、攀比性的加班,让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真正成为和谐互促的整体。
责任编辑:NONO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