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橡皮人?“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一样。”这是新闻节目对“橡皮人”的定义。
其实“橡皮人”就在我们身边的不远处。有可能,你身边的同事、朋友,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你从来也想不到,他们就是所谓的“橡皮人”。
开会的时候,他们坐在角落里。聚餐时,他们一样该说说该笑笑。平时工作时你找到他,他也不会有任何超出规章之外的拖延。不过正是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心可能正在“橡皮化”,他们的生活,也变成一块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橡皮擦”。
什么样的人容易“橡皮”
橡皮人,这个源自于王朔小说中的名词,正逐渐变成一个社会的惯常现象。如果说在十几二十年前,“橡皮人”还是一个贬义词的话,那么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生活正在逐渐变质。
什么样的人容易“橡皮”?大部分人总觉得,只有那些长期处于压抑无聊的状态中,或是自身心理健康本来就存在问题的人,才容易“橡皮”。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根据某网站所做的社会调查显示,“橡皮人”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各种年纪、各种生活背景的人当中。甚至某些平时看起来很健康正常的人,也会在某些时候产生工作或生活懈怠,从而让自己陷入“无精打采”的橡皮境地。
橡皮人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这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能量的缺失。表现在外在,是对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事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他没有精神,也没有想法去考虑那些事情。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按部就班、萧规曹随似乎就是支持他继续下去的唯一动力。
而如果细究这些人的内心,则会发现:他们外在的“橡皮化”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无能为力。他们是不愿意去感动、去快乐,或者去伤悲吗?并非如此。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有幸福的生活,也同样希望自己能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这些冲动在其内心产生以后,缺乏足够的动力使其变为现实。或者说,在其内心和行为之间产生了断层。
因此一个人是否“橡皮化”,这不仅仅取决于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是是否维持了足够的身体锻炼,它的根源在人内心的状态。当一个人感觉内心无力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得像个“橡皮人”,尽管此时他自己可能都尚未意识到。
“橡皮人”的产生根源
前面已经谈到,“橡皮人”的产生并不由外界所决定,至少,这种决定作用没有人想象当中的大。但不可否认,外界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一定会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体现在“橡皮人”身上,则是工作年限的巨大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橡皮人”当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是因为在某一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时间过长,所以产生了倦怠心理。但在这种倦怠感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缺失。
无论工作的性质如何,简单而单调的工作最容易让人厌烦,这是已经为心理学实验所证实了的。但厌烦并不等于“橡皮化”。一个人之所以能够长着一张“橡皮脸”,其最终的原因还是出在他和周围环境的交往和互动上。许多年轻人往往在刚开始工作时兴致勃勃,热心且忘我地投入工作当中。但随着时间流逝,他渐渐忽视了这份工作中“人”的成分,而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成庞大机构中的一颗螺丝钉,同时把与自己相连接的所有部分也当成单纯的机械部件。正是这种想法,才是造成 “橡皮人”的最根本因素。
当然,这种“物化”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参加工作三到七年的人最容易变成“橡皮人”的缘故。少于三年,他往往还对这份工作抱有新鲜感,自己也比较能享受工作带来的价值。多于七年,他就开始渐渐懂得挖掘工作的乐趣。而恰恰是在这期间,人往往容易因为看不到前面的道路而丧失对工作的信心,进而把工作变成“单纯的工作”。
此外,个体自身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也决定了一个人“橡皮化”的程度。敏感,是一个人对外界能够了解和共情的前提,但敏感很多时候会带给人巨大的压力。有的人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从而自愿选择“被钝感”。这种行为从自我保护的角度上看,能够给人以一时的安慰,但却难以避免长期的自我麻醉所带来的永久性损伤。
在某种意义上看来,“橡皮人”其实和轻度抑郁症有些相似。它们都是对事情打不起精神来,整体缺乏激情和能力,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做事情有心无力。但两者也有很显著的不同:轻度抑郁症是因为病理原因而产生的,在病症没有完全消失以前,这种麻木且无力的状态会持续存在;而“橡皮人”则是基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它可能随着人自身心态的调整而改善,也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减轻。
砍掉“橡胶树”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既然外界环境对“橡皮人”有这么大的影响,那换个工作或者环境不就行了吗?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外界环境的确对一个人的思维状态有着很深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相对的,很多时候都是治标不治本。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对身边的环境已经完全厌烦,对于环境里的人看起来就是一个个的符号时,他需要的其实是换一种心情。而无论是旅游、长假还是换工作,如果不能达到换心情的目的,就都没有意义。
人们常常说,在某些机构办事时,常常会遇到“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这里所说的“脸难看”,其实指的就是“橡皮人”的“橡皮脸”。是这些机构的办事员不懂得休闲吗?很显然不是。这只是他们“物化”工作的必然结果而已。同样,当他们去了其他的岗位后,如果不能改变心情,这种“橡皮脸”也会依旧存在。
要想对这种“橡皮”生活做个挑战,其实不妨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强迫自己动起来。很多时候人会存在惰性,这在“橡皮人”身上则更为明显。所以要想砍掉自己心中的那棵橡胶树,第一件事就是要让自己在外在生活里动起来,把每件事情都细化,然后归结出必须完成的时间。
建立稳定的职业关系和生活关系,同时找寻其中的乐趣和价值。很多“橡皮人”为了改变现状,采用频繁跳槽的方法。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反而会加剧自己生活的动荡,而丧失真正成长的机会。一个稳定的社会关系,在给予人支持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让其发掘价值,建立自尊。
拒绝“钝感”。很多人害怕敏感,是因为惧怕敏感所带来的伤痕。他们的关注点在“伤”所带来的痛苦上,但其实应该着眼于“痕”所带来的成长上。敏感本身不是坏事,丧失敏感变得麻木才是可悲的。
以人为本。一切苦痛的缘由,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当自己把别人视为“物”的同事,其实也同时丧失了自我的价值,因为自己也变成了和对方相等的“物”,所以机械、麻木的反应也就在所难免。只要从内心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就能够从内心深处重建对对方的理解,避免变成“橡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