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列出五个重要的人类需求;70年后的今天天,我们试着找出当下人们生活的幸福支柱。我们认为有5种必不可少的需求:被爱,感到自由,与他人联结,取悦自己,拥有理想——重要的是,这5条缺一不可.
“你幸福吗?”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我们都真诚的祝你幸福!幸福是每个人最靠谱的人生目标之一。如果能够认真地执行我们提出的5个需求,不仅2016年能够幸福,一辈子幸福都是可能的!
1.被爱
我需要被爱
要知道被爱对我们多么重要,就让我们先听听那些失恋的女人如何说吧——“我就像一块破抹布!”“像一条狗一样被抛弃了!”“像一个屁一样被放了!”失恋的男人也不例外,泡在酒精里,颓在暗夜里,哭天抹地求安慰求转身,其表现也“爷们儿”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失恋会如此痛苦?为什么当我们失去另外一个人的爱时会感到心灵受到了伤害?“好吧,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自己爱自己。”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兰布利(Patrick Lambouley ,就让我们叫他老帕吧)解释说:“人类总是看清自己,并因此感到痛苦。当我们自我评价时,内心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因为我们总是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比较,但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因为他不可企及,现实中的我们永远不可能与之相媲美!失恋会让我们想起孩提时代第一次吃惊地发现,在母亲的眼中我们并非是她幸福的唯一源泉。”我们的价值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让她感到满足。从那时起,我们就很少给自己积极的评价。为何被爱着的女人,美得像玫瑰?为何玫瑰美得像恋爱中的女人?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指出:“在爱情生活中,不被爱会损害人的自尊,而被爱则会提升自尊。”是的,在爱情中。如果自尊是一种色彩,那它一定是美丽的绯红色,能够晕染恋爱女人的双颊。
还有我们的潜意识,它有点傻有点二,因为他不知变通:爱情中的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一头是“破抹布”,那一头就是“珍宝”。恋爱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爱人对我们说:“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一种特别珍贵的特质,你就像是我的珍宝!”某种神秘的东西,让她/他着迷却无法描述。心理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东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爱自己,我们无法对自己有所想象。我们确信自己的种种不足,因为我们一直在潜意识里与理想的自我竞争,老帕说,法国几乎人手一位心理医生,他说那些来找他来找他咨询的来访者常常惊呼:“我真不知道怎么会有人爱上我!”而老帕总是回答他们说:“你只知道有人会爱上你就行啦!”
我被爱,故我存在
我被爱着,这真好!这种“嗨翻了”的美好感觉能够让我们昏了头,让我们像高烧病人一样“胡说八道”,让男人女人都差不多成为出口成章的诗人,至少也能吟出“啊!”什么的诗句。被爱的感觉让哲学家说出来就特别有高度了,比如,被爱能维系存在的连续感!“两种面对困难和严酷的世界,我们总觉得自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他人的爱使我们不致分解!”我们采访法国哲学家、心理分析师莫妮卡·大卫·梅纳德时,他这样说。这可比那种用化学公式来解释爱情有境界多了!这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会发展、会持续的存在需要!
为何我们看到被爱的人都会由衷的羡慕嫉妒恨呢?无论男人女人,他们都变了,变得漂亮,变得水润,走路都像是在跳舞,连说话都变成了中国好声音!还有,他们都更善良了,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幸福。而且,他们确实特别有存在感却不纠结于存在感。心理学家老帕解释:“在成年期间,被爱使我们从存在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以前,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总是很迷茫,总用我们在社会、家庭和工作中的作用来定义自己。但我们始终心存疑虑。有了爱人之后,好啦,我们不再需要费尽脑汁地去回答‘我是谁’‘我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这种特别大的问题了……突然间,我们有了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得到了肯定,我们的身份变得很简单——我们是一个爱人,一个被人爱着的人!”我们感受到她人挺都在我们身上的目光不,再去想那个在自身眼中平庸沉闷的自己,我们变得信心十足,并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她/他爱的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我们的自我身份得到了认同——我们得到了滋养,于是我们与自己稍稍和解,也由此成长。
相爱促使我们改变
但有一点不要忘了:被爱要比爱人难多了,因为被爱会约束我们,使我们有负债的感觉,而我们是如此害怕失去自由。老帕特别提醒,我们会因此承担责任:“爱你的人对你说:‘我觉得你能带我去我的梦想之地,我愿意跟你到天涯海角……’
如果这种感情不是相互的,你就不得不花时间促使他人对你的爱慢慢消退。爱情也有他的道德规范。”他人的爱满足了我们的“自恋”,但如果这种感情不是相互的,就会出现深层次的缺失感。“他人的爱赋予我们活力,却并不会让我们反过来爱上他/她。”尼科洛·普雷何指出,“爱让我们心神荡漾,但我们并不因此敞开心扉,因为我们不可能接受所有撩起我们内心波澜的感情。相反,得到所爱之人的爱则会使我们变得变得更加强大,会促使我们发生改变:我们爱上的是真实的他/她,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他/她。所以,我们愿意被改变,愿意接受自我成长,愿意把自己置身于不断的变化中。”我们也因此发现了另外的世界。正如戈达尔的电影《阿尔法城》的女主角、侦探莱米·康城(Lemmy Caution)的爱人娜塔莎(Natacha)一样,她抚摸着情人的脸,念出保罗·艾吕雅的一句诗;“你的怀抱所散发出来的光芒,穿越了浓雾……”
你是哪一种恋爱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爱恋有4种类型——
安全型:你的爱情关系比较稳定和美满,你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沮丧也不担忧,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服适意。
焦虑型:尽管你向往亲密关系,但对你而言爱情关系总会带来焦虑和冲突。你能说出自己的感觉,但常常被损害两人关系的负面情绪所左右。
游离型:你对自己是如此有信心,以至于会让对方觉得冷淡和具有竞争性。这会损害你的感情关系。你不焦虑,但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自在,并且想要逃离。
恐惧型:你非常焦虑,想要逃离亲密关系。在感情关系中,你最先看到的总是困难与不和谐。你很难相信对方,即使你很依恋他/她。
2.内心自由
内心自由——也许你觉得这个词有点大,但它是幸福的第二个必需的密码。内心自由就是我允许我做我自己,我允许我与自己的天性保持协调一致。这种自由如何获得?给介绍一位心理咨询师?呵呵,如果你需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我们认识不少不错的,但这不是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去往罗马的路多着呢。
曾经有一位北京女白领“炫耀”地告诉我们,她是,《心理月刊》的金牌读者,一本不落地拥有和收藏了70多本刊!长期阅读的结果是,自己言行举止中特有的“心理味”。对她来说,“做自己”让她“绽放自我”,获得可贵的内心自由。现在,无论是身心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她都在更好的生活——恭喜她!
内心自由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许可以这么说,它是我们内心为自己设置的心理边界,好像一座心灵的建筑,你允许自己住多大?也许,你只允许自己住30平方米,也许,你允许自己住500平方米,也许,你允许自己住得无边无际——如果说内心自由就是做自己,那么自始至终我们的一生,都有“做自己”的需求。从幼儿时说出第一个“不”开始,到叛逆的青春期,再到成年后的重大选择,我们都感到必须满足和实现内心深层次需要的需要。“这种实现不是为了满足来自外界的要求,而是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接受法国PSYCHOLOGIES杂志采访的心理专家安兰·布拉康捏强调。他说,很多接受精神分析的来访者最后都会说:“我觉得自己更加自由了!”他们所说的这种自由,就是给予自己允许,扩展了自己内心的建筑边界,也更多地找回了完整的人格。
我们总是说到“允许自己”这个词组——为什么?我们确实不断受到很多限制,不断受到各种束缚,但这些都妨碍我们获得那份内心自由。他们具有多种形式:来自外在的——教育、道德标准、社会压力;此外,还有来自我们内心的约束、生理性的抑制、焦虑,等等。外在的限制和束缚,在今天我们已经有很强大的能力去去重新审视它们了,但来自我们内心对自己的设限,却是需要我们自己去突破的。
如果我们感到自己与伴侣失去了往日的和谐、在工作中与自身价值观发生冲突、在生活中觉得苦恼,这常常是因为我们害那是因为我们害怕造成伤害,因为我们不敢置身险境,不敢把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
也许你说自己不需要这份内心自由——当然,没有内心自由的活着,也是活着。 事实上,否认这种对自由的深层需求,或者干脆保持沉默,这种需求最终还是会冒出来——心理专家认为,这项所有被压抑的本能一样,内心自由感的缺乏总会找到一个途径表现出来,要么是身体上的(身心疾病/事故),要么是精神方面的,它可能会通过一种真实的痛苦、甚至是抑郁症的形式表现出来。
练习:打开“云之门”
源自气功,它通过强化肺气使人静心凝神,获得内心的平和,因为中医认为“忧伤肺”,肺是情绪的集结之所,每当感到气闷是可以练习此功法。
坐在椅子上,不要倚靠椅背,双脚与肩同宽,脚掌着地。双手放在大腿上,掌心朝下。
拉伸脊柱,头顶尽量向上伸。
从头到脚逐一放松身体各部位。
两臂平举,然后将右手放于左肩,左手放右肩。保持这个姿势,闭上眼睛,放松面部肌肉。
放松肘部和肩部,自然的呼吸,倾听你的呼吸,感受双手的热量充满整个胸腔,直至背部。
深呼吸。吸气时,收腹扩胸。呼气时,放松腹部,并稍微骨气,持续按此法呼吸几分钟。
双臂仍相交于胸前,重新开始自然的呼吸,持续2-3分钟。
如何获得内心自由?摆脱那些外在的内在的对你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就越来越大的房子”;或者,干脆接受它们,但要对他们有充分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做的功课。去接受心理咨询师或者生命教练的分析和引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好方法。作为《心理月刊》的编辑,我至少已经说服了10位女白领去接受心理咨询室的帮助——真挺好的,心理咨询不仅能帮助我们认清那些束缚,同时还能转化和改造这些束缚。而那些女白领,他们的变化确实很大,无论是职业生活,还是情感生活,以及自我发展,都变得更加自由,他们也变的喜悦幸福。与自我的和解并不容易——其背后是艰苦而隐秘的劳动。通过发展自身、与自我和解,我们最终会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最能使自己满意。
3.与他人联结
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像今天这样注重社交网络。种种调查研究都能证明这一点,互助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愿景之一,与他人联结,甚至帮助他人都让我们更幸福。
我们都需要依赖他人
“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婴儿就什么也不是!”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最喜欢重复这句话。从生物学、心理学和情感上来说,我们出生时都需要依赖他人。其他哺乳动物很小的时候就能独自应付世界,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在出生后的几乎头20年里都无法独自生存。母猫和母狮在幼崽出生几周后就会驱逐他们,而绝大多数人类的母亲都会用一整个一生来呵护他们的孩子。动物只是在繁衍,而我们人类则是在建立家庭、血统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关系,使每个人在世代的延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的身份。“我是谁和谁的孩子,是谁的父亲或母亲……”我们知道自己属于某个家族,来自某座城市、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是信仰某种宗教。“族群”的过去记录在现实与虚构交织的历史中,它构建了我们。
当然,我们有时也会向往彻底的独立。这种让某些人陶醉、让另一些人烦恼的感觉,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全能的、不需要他人——但这只是一个幻觉:“我们只有在与家庭、朋友和环境的联结中才能存在。”心理分析师、哲学家米高▪本尼塞戈曾写到:“一位母亲与两个女儿的冲突持续了多年,有一天她终于向我坦承自己并不爱他们。但我对他说,这没什么,因为不管爱或不爱,都无法改变她们之间的联系,而作为母亲,她要为这种联系的发展走向负责。”
他人不仅对我们的生存很重要,在我们的自我构建中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大人指着我们在镜中的影像说:“看,这是你”,我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形象和自己的存在。
互联网上的朋友
如果说我们从幼儿园到养老院都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不仅是为了让我们感觉不那么孤单,让我们有同伴可以一起打发时间、玩游戏或看电影,还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忘掉沮丧和空虚感。当我们发现自己与他人拥有同样的兴趣、同样的价值观,就能证明我们的兴趣和价值观是有意的:“如果另一个人和我想的一样或差不多,这说明我是正常的。”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会为自己在互联网上有900个好友而感到自豪,为什么罪犯会结成团伙,为什么我们会加入各种俱乐部或协会……这也说明为什么被孤立的感觉会那么让人痛苦: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脆弱以及无法应对生活考验的恐惧。
建议:
实现联结的4种方法
1.放慢速度!
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感到过度劳累?开始信奉“慢生活”吧。抽出时间来幻想和闲逛。认真、快乐地完成你的任务。
2.发出邀请!
扩充与你同桌进餐的人数,介绍你喜欢的人互相认识,鼓励他们一起来拜访你。认识你的邻居、在你所住的社区里组织聚会。
3.与他人合作!
把工作中,用善意亲切的态度对抗竞争精神。从“我”过渡到“我们”,催发集体智慧。
4.积极参与!
了解各种协会,花时间参与社交网络。
当今社会,人们最重要的愿景之一就是“联结”——这是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与自己(学会认识自我、正确的思考以及理解自己的义务)和他人建立联系。此外,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像今天这样注重社交网络、关联经济,书店里摆满了赞美人们互相关怀的书籍,博爱的气氛似乎非常浓厚……
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积极投身社会或是下定决心走进互助关系。心理专家雷啊德▪波米耶认为,我们对于自由和毫无束缚的快乐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是自私的,它使我们厌恶集体契约的各种要求。与朋友、兄妹在一块儿,我们已经能获得快乐。抽象而陌生的他人会让我们产生不信任感。他人是一个障碍:他/他的欲望迫使我们压抑自己的欲望,抑制自己的冲动。你只要在地铁里待上半个小时,就会发现:某个人大声讲手机的欲望完全剥夺了邻座乘客阅读的想法,如此高的分贝让后者感觉到严重侵犯,而同时他还不得不忍受住在对面的青少年的耳机里传出的摇滚乐……
来自他人的呼唤
在弗洛伊德看来,让爱笼罩全人类是纯粹乌托邦式的想法。“要让人类不去满足自己的攻击性显然是不容易的;他们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通过爱来实现大多数人之间的互相联系还是可能的;唯一的条件是,在他们形成的圈子之外还有可以针对的其他人。”这就是“替罪羊”理论。我们会在小学生中看到,拉帮结伙的孩子们都有某个固定的欺负对象;对于后者来说,课间休息代表着无尽的苦难。
但是,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生物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联系:这就是来自他人的“呼唤”,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认识世界——因为我们和他人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自从我们的生活与大自然分割开来,自从我们失去了动物性之后,我们就丧失了听见这种“呼唤”的能力——但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与他人联结并互助的愿望以及行动,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
4.取悦自己
那么多生命中的小确幸!微小而丰富的小幸福!你善于创造并捕捉他们吗?他们可是非常好的生命礼物!压力大?它来缓解!心情不好?它能改善!有点小脆弱?它可以让你变成“赵钱孙李王坚强”!但不是所有人都善于捕捉这些小幸福。别着急,通过练习,可以做到!
有些人非常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的束缚中采撷洗各种小幸福,尽管他们也有烦恼。你是其中的一个吗?
“我总会想起我的婆婆。她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跟公公之间的感情也不是太好,却从不放过任何让自己快乐的机会”,35岁的伊莲说,即便是病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仍然要把我们推到花园里,坐在他心爱的玫瑰花前,喜悦而满足的呼吸。她教给我正面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我的父母尽管物质条件更为优越,却总在抱怨。”
用心感受快乐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情,并使我们在面对逆境时变得更加坚强。“每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大脑就会启动一种奖励机制,释放出多巴胺。”精神科医生弗朗索瓦▪勒咯尔指出:“多巴胺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从而促使我们更新自己的体验。”的确,接连不断的小快乐能使生活变得趣味盎然,但他们的过去我们的幸福呢?朗索瓦▪勒咯尔回答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的,尽管很难确定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究竟是这些小快乐让我们变得幸福呢,还是幸福的人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小快乐?也许这两者都成立。”
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必不可缺的需求,有些人一辈子不不找乐儿,不也过来了?!但毫无疑问,这种人的生活肯定不够丰富。因为取悦自己的艺术不仅仅来自美好的天性。它首先表明:我们内心的感到足够的自由,它让我们敢于取悦自己。快乐的关键就存在于这种精神的自由中。
好好爱自己
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无法停下脚步让自己享受一段快乐时光。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分析师埃尔莎▪卡亚指出:“他们试图通过永不停歇的前进来摆脱自身的烦恼。他们更愿意去取悦别人,而不是自己,希望借以得到爱的回报。如果他们不试着去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不把自身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就永远不可能让自己获得小快乐。”心理分析师玛丽斯▪瓦扬进一步解释说:”我们都想自己好。但儿时的伤痛和自恋的缺失会促使我们惩罚自己,就像我们小时候所做的那样。想要取悦自己就必须好好爱自己。”
“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受到了爱抚和温柔的对待,就有发现快乐的能力,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有权享受快乐的。”。
接受我们的过去
有些婴儿能够自我安抚,有些却不管大人怎么哄都没用。前者脑内的5-羟色胺水平要高于后者。而环境会促进或阻碍这种先天条件的发展。埃尔莎▪卡亚解释说:“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受到了爱抚和温柔的对待,就有发现快乐的能力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有权享受快乐的。”的确,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鼓励他/她追求快乐,如果她/他的父母懂得享受生活,那么对她/他来说,取悦自己就不是什么难事。但也有可能某些人童年不够快乐,于是为了自我补偿,在成年后更积极的追求快乐。作家、剧作家让▪克洛德▪卡里埃尔在他回忆录中就这样写道:“我出身卑微,对我所属的社会阶层来说,快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今天我为自己能进大餐馆吃饭、能去旅行、能做一切在儿时的我看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充满由衷的感恩。”
承认我们的特性
回顾曾经有过的快乐,我们肯定能在其中找到一些童年的片段。这些专属个人的快乐无法进行比对和系统化。性学家卡特琳娜▪布朗就类似的体验:“小时候我经常和父母一起去非洲旅行,那的菜市场里总是散发出一股烂鱼的气味,我对这种气味至今记忆犹新,有些人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恐惧地捂住鼻子,但我却很喜欢,因为它能把我带回到那些快乐的假期。”
心理分析师索菲▪卡朗达解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快乐转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每个人的过去都是不同的。面对同一块黄油,A也许会忍不住咽口水,因为这让他回想起童年时代的下午茶时光,但B却想起了让他痛苦不已的节食的日子,他更怀念的是亲爱的祖母亲手制做的辫子面包所散发出来的香味。”但生活在前进,我们的快乐也会随之不断改变。因为快乐也来自分享和学习。小时候的我们可能讨厌每个周日和祖父母一起去森林里散步,但长大后却变得乐于跟好朋友一起去远足。
卸下我们的防备
为了快乐而追求快乐?索菲▪卡朗达说:“我对此并不反对。要品尝快乐,就不要让自己给各种烦恼所纠缠。再说,如果能够沉醉其中,不正说明我们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嘛……”而且,这一点对我们获得性快乐至关重要——它是我们最能给予自己的快乐之一。这种快乐要求苛刻,需要我们彻底放松,但这样的放松会让使人担心:他人会不会利用我的弱点?“快乐的巅峰近乎于沉醉状态,它令人害怕。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想要把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我们一方面想要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又害怕过于依恋这种快乐,害怕沦为他人的奴隶。”卡特琳娜▪布朗解释说,要获得快乐,就要做到这两个极端中找到平衡:寻找快乐却不对其过于依赖。
享受点滴快乐
在玛丽斯▪瓦扬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迫使我们把快乐和幸福消费混淆起来。但是,取悦自己的关键在于能够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把生活看成是上天的馈赠。埃尔莎▪卡亚也持同样的观点:“我们总是被各种诱饵所引诱,很多人会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发财了,我要让自己快乐无比。于是。取悦自己的任务被我们一拖再拖。”对于那些把取悦自己看成是无足轻重的小事、甚至自私自利行为的人,弗朗索瓦▪勒洛尔则回应到:“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刚刚给予过自己快乐的人在遇到假乞丐时,会变得比平时更愿意施舍。总而言之,他们会表现的更加慷慨!”最后还是让我们听听让▪克洛德▪卡里埃尔是怎么说的吧:“我的生活格言是:让快乐相连。”
5.拥有理想
真实/美丽/自由/公正……人人都拥有类似理想。为了给我们的存在赋予意义,理想就像一颗恒星,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杰拉尔▪博内:心理分析师/教师/研究员,出版了大量关于性和反常心理的著作,再其最近出版的随笔集《对理想的渴望和当代价值观》(Philippe Duval出版社,2012年)中,他阐述了理想如何促使我们走向美好。
问:理想对我们有什么用?
杰拉尔▪博内:鼓励我们,解释我们的身份。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尽管也可能有危险。我把理想分为四类:一类是基本理想,比如真实/美丽/自由/公正,它们既是个体的追求,也是全人类的理想。第二类是自恋理想,或称为“我的理想”(如:漂亮/讨人喜欢),这类理想对自我的构建不可或缺,它是“更好的自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有了它,才能使别人爱我们。第三类是集体理想,由法律规定,它确保社会的团结和统一(社会公正/思想自由……)。最后一类是局部理想,即个体理想,与教育/文化(礼貌/财富等等)紧密相连,尽管它们在今天备受推崇,却不是必须的。
如何识别对我们几个要作用的理想?
它一直在指引我们,哪怕我们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往往与它密切相关:追求美的人成为装潢设计师,追求真理的人当了记者和科学家……即使遭遇失败,它也会带着更为巨大力量重新显现。于是要找到其他载体:工作/爱好/志愿服务……一般来说,一个人最推崇的,往往是在他/她的童年时期遭到过损害或是被过于看重的理想。
我们是如何接受其他不那么重要的理想,甚至忽视了这些基本理想?
通过教育,孩子接受了更为常见的个体理想或自恋理想,同时却压抑了基本理想。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甚至十分暴力的阶段:父母所珍爱的社会理想与青少年自身的基本理想之间出现了冲突。这个阶段必不可少。因为青少年在反抗中会获得反抗权威——特别是父亲——的力量:当他们把父母从高高在上的宝座上推倒,他/她就不再把父母理想化了。这个步骤能帮助青少年学会把理想和代表这些理想的人区分开来,重新树立自己的理想,不再让其他任何人支配自己。
在此之后还有其他机会让我们唤醒自己的理想吗?
在我们选择伴侣时——面对差异的深渊,理想可以为相遇提供重要的桥梁,就像童年时代的我们把对理想的爱安放在一个代表着真实、美丽和倾听的人身上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又会重占上风:伴侣暴露出他/她的缺点,让我们看到了无法克制的差异。为了避免理想化导致的失望甚至是憎恨,可以选择把他人与这些理想“分离”开来,而专注于理想本身。甚至也可以转而和伴侣一起追求同一个理想。理解对方的理想,同样也是向他/她的独特性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