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强
来北京有段时间了,这段时间经历颇多,遇人无数。但无非身边围着这三类人:朋友,同事,陌生人;而后,再由这三类人衍生中各种形形色色的交际圈子。
1.不要小瞧陌生人
我相信很多人有时候会更喜欢躲在陌生人的世界里,或许只有那样才能让自己无忧无虑。但殊不知,那往往是逃避和自我麻痹。记得之前特别喜欢聊QQ,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你可以肆意妄为。我曾经就为此沉迷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发现陌生朋友其实也蛮不错的。
在北京碰到很多陌生人,大体都是匆匆过客,擦肩而过。但有一个,至今记忆深刻。那是一个在公车上遇见的一位阿姨,看年纪和我母亲相仿,一直不停的在公车上往小本子上记着什么东西。怀着好奇的心理,我了解到这是位孤苦老人。她无儿无女,租住在北京的地下室,平时靠保洁维持生计。
她之所以要记录一些笔记,完全出于自身出行的需求,她记性很差,担心坐公车误了路程才出此“下策”。原来她每天都要去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去做多份的保洁工作。
有时候越是陌生的人,对于咱们而言越影响至深。我反正是被触动了,一时半会也说不上什么原因,但是却陷得很深很深。
2.熟悉而又陌生的同事
说这个并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大众的话题。我首先承认:有一些这类型的同事。(只闻其人,不闻其名;又或者只闻其名,不闻其人)
记得我之前有个女孩同事,我们关系不错。她号称是公司里的“交际狂人”,凡是内部人员她无一不知。靠着这一点,她越来越力争上游。很多人都特别羡慕她的这项能力,但后来,一件小事,转变了我的看法。
是这样的,那次她有事没来,公司部门领导要联系到她。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她的联系方式,悲哉至极。后来,还是有聪明人从就职档案里找到了其联系方式。
我当时在想,一个那么交际强的女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曾经留意过注意过她。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再后来,女孩子离职了,原因竟然是“能力”太强了。
3.貌合神离的朋友
这个朋友,含义很多。同学,同事,陌生人等等都有可能会是你的朋友。我有个伙计,是大学一个宿舍的兄弟,这种朋友含金量应该很高吧。我现在还记得,他品学兼优,是我这种“差学生”不能比的。但是这人当时却很讲义气,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与我“无私”地帮助。
但是毕业后,他却像变了个人似得,我反正是很无语。他几乎很少用电话,用QQ代替一切。我记得经常打给他,他几乎没有打给我一个电话。还总是抱怨我没给他打电话,我苦笑不得。但看在兄弟的份上,就没在意,依旧包容着。
前段时间,他告诉我要相亲,要我打电话给他。我没拒绝,直接拨了过去。电话中,他谈笑风声,好不快乐。我记得上学那会,他还没谈过一次恋爱,把青春全献给了学业。后来听说他相亲失败了。我纳闷了:“他怎么就不去轰轰烈烈的谈场恋爱呢?”
最近几天,他再次要求让我打电话,我本来也没多想。就是多说了一句:“你怎么不给我打?”他不乐意了:“你都不给我打,我也不打给你。”我没耐心了,QQ回了他一句:“再见”。本来是寄希望于让他打给我,化解一下矛盾的,但是他直接回了一句:“那再见好了!!”
写到最后:
问一句:我所经历的这三类人,你觉得怎么样?有没有你没有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有的话就请留下你的看法吧。
原文地址:http://www.zhaoqiang.org/sanleiren.html
左岸记:
陌生人因为在五伦之外,大都没有任何交集,人们对陌生人的态度大概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前一个“我”自然包括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从众心态,不然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进行赞许或者谩骂呢?)。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陌生人的善意而非常感动,也会因为陌生人的犯错被放大指责,其实这是“置身事外”的陌生人心理。
然后,有一部分的陌生人成了我们的朋友和同事,我们却发现人们往往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我终究觉得这种“自己不努力又看不得人家好”的心理很不健康,最后吃亏的都是自己(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些归为社会制度不公)。
我奇怪自己与同事和朋友的处理方法,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简单而没有进一步的负担,平和而没有患得患失的隐形压力。不去刻意的接近,不去存心的冷落。不因着哪一头的热情而忽略哪一处的不满。也因了如此,常常独自曲折,独自安静。没有伤痛的伤害,也没有失望的余地,更没有小心翼翼相处的必要。因了坦然而放松,因了距离而安全(当然,这只适合于我这种特别喜欢安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