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很多工作中不善于处理情绪的人。
尤其是面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然后互相指责。结果他们互不退让,问题却没有解决,双方还是很不愉快。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邮件通信是最严重的。文字和键盘手之战无限放大一个小问题,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层面,既消耗精力,又伤害感情,带来不好的氛围和团队氛围。
其实这种问题不仅和心态有关,还和选择的沟通形式有关。根据我的经验,电子邮件的沟通效果是最差的。如果按顺序排列,电子邮件不如电话,电话不如面对面。面对面交流能感受到“温度”(情绪、肢体语言),感觉不对。理性说话就变得“不合理”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交流更容易消除障碍。在沟通形式上,能见面就不要打电话,能打电话就不要发邮件。
苏格拉底先生正在和一些朋友讨论哲学问题,这时一盆冷水从他的头上浇了下来,这是她泼妇的杰作。
如果是吴歌,估计他早就暴怒了!但是苏格拉底先生笑着对他的朋友说:我知道,刚刚打雷了,很快就要下雨了。
对于这个轶事,大多数人关注的是苏格拉底的俏皮话,而很少有人关注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这是智者的突出特点。
同样,员工犯错,领导很生气,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处理方式:指着员工的鼻子,严厉批评。
第二种处理方式:批评员工的错误行为,但随之而来的会是批评。
“上帝的转折点”——你打算怎么补救这件事?
领导的“愤怒”是一种情绪,但关键看领导是否有目的感。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其中,尤其是在解决紧急问题的时候。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区分“谁对谁错”。关键是看对方能不能“弥补”
当然,不仅是职场上,情侣之间也是如此。
“爱情总是简单的,太难相处了。”为什么这么难相处?因为相处,我们逐渐发现对方的缺点,甚至“相爱相杀”。即使明白了“爱对方就是包容对方,把对方的缺点当成可爱的优点”等等,在感情上还是很难达到的。
比如我回到家,看到对方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第一眼就觉得不舒服。我忍不住批评对方:“你怎么能这样?”XOXXXXOOO……...“结果对方怀疑你啰嗦,不理解她的感受,马上反击,于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争吵...但是事情没有解决(房间干净整洁),你的不满其实是不接受对方,缺乏同理心(对方很累吗?),还有为什么一定要要求房间整洁?
在寻找自己问题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对方(虽然你可能不认同这种行为):她就是这样的人。这个很关键!
真正的情感是无意识的流露。比如你遇到一个内心被拒绝的人,即使不说也掩饰不了你的厌恶。
这种情绪是真实心理状态的反应,是“自我合理化”的表现。
社会学家Glomb和Tews将情绪分解为两个维度:你真实的情绪是什么,叫做感受到的情绪;你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叫做显示运动。
大多数人把情绪管理放在“情绪表达”上,但真正的改变应该在情绪感受上。因为情感表达是肤浅的,情感感受是深刻的。
如前所述,你怎么能把对你排斥的人的厌恶藏在心里呢?本质上这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去实践:我们习惯了不喜欢的人。这就是成熟。
当然,如果情感表达不一致,人会得抑郁症,或者总会找到发泄的出口,或者会得心理疾病。网上有人问娶护士当女朋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男网友泼了苦水,说护士把对病人和家属最好的态度留在医院了,回家累了,没什么好心情。
好像很有道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经常微笑(看起来太正常)的抑郁症患者最后会自杀。
所以,想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要知行合一。
第一层是自我认知。激动到哭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很开心,生气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很生气,也就是说,你很清楚我在哪里,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然后问自己:是我的情绪重要,还是解决问题重要?
第二层,可以用自我情感。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感性的“我”,一个是理性的。有时候,理性的我不得不顺从感性的我,才能让我更轻松快乐。有时候,感性的我不得不被理性的我牵着鼻子走,不容易生气,不容易被外界影响和左右。即使表达不满,我也不是瞎子。
第三层,能读懂情绪,能互动。当有人夸你的时候,不一定是真正的夸。当有人批评你的时候,不一定是真爱。中国文化总是表里不一,表里不一。所以,文字的背后,要观察文字,语言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情绪是一致的,语言可以骗人,但情绪是骗不了人的。学会读懂和感知对方的情绪,彼此很好的互动,建立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情绪是天生的,没必要刻意去控制,更不用压抑。要学会和不同的情感(喜怒哀乐)对话,做朋友,像庄子的鼓歌一样生活,这是最高的境界。
怎么才能控制情绪?
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脾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更加成熟。怎么控制自己的脾气?怎样才能克制自己暴躁的脾气?
用理智控制情绪。
如果你愤怒地要求老板或某人表明你对他的安排或做法不满意,很可能会让他生气。所以,即使你觉得不公平、不满意、委屈,也要先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
也许你已经积累了很多不满,但是这个时候还不能抖出来,但是你要用实际的方式来谈问题。太过情绪化不会把你的理由解释清楚,还会让对方误以为你对自己不满而不是对他的安排不满,所以你要另谋出路。
增强我们的理智感,可以让我们多思考事情,多思考别人,多思考事情的后果,认真仔细的对待。当你想和别人吵架的时候,也可以反复提醒自己:“不要生气,要冷静。”这样可以抑制情绪冲动,避免不良后果。
学习一些控制自己坏脾气的方法。
在卧室或书桌上张贴“冷静”、“控制愤怒”等警告,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冷静。
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激动时,为了避免立即爆发,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转移到其他活动上,放松紧张的情绪。
比如快速离开现场,做其他事情,找人聊聊天,散散步,或者干脆在外面跑几圈,释放愤怒刺激的能量,静下心来。
有很多事情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处理。你应该灵活行事,不要那么拘谨。有时候你可以让步,给对方一个改变想法和态度的机会。选择方法要考虑事物的效果。
心理换位抑制情绪。
心理换位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与他人交换角色和立场。俗话说:“心比心。”通过心理换位,充当他人的角色,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想法,有利于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消除已经发生的不良情绪。
同事得罪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同事的角度思考,可能会觉得同事的行为情有可原。这样,坏情绪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学会通过升华来控制情绪。
升华是指将负面情绪与头脑中的亮点联系起来,将痛苦、担忧、悲伤等其他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有益的行动。比如,当我们的工作表现不理想时,我们可能会抑郁,但如果我们不愿意落后和失败,我们可以振作起来,迎头赶上,从而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注意抱怨的场合。
美国的罗宾逊教授曾经说过:“人有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如果有人当众说自己错了,他就会很恼火,变得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不是那种观点有多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在发泄情绪的时候,要多利用非正式场合,少利用正式场合,尽量和上司同事私下交谈,避免公开评论和表达不满。这样做既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又不损害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维护上司的尊严,以免让别人被动和尴尬。
所以,即使你受了很大的委屈,也不要把这些情绪带入工作中。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对的,等老板给他们一个“说法”。正常工作中断,影响工作进度。其他同事对你不满,上级老板会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老板更有理由说你有多错。很难改变那么多人对你的看法,以后情况更糟。
职场和一切物体一样,也是积累能量的,不能简单的用专业能力和经验来概括。还包括人在职场中积累的精神、气质、眼光、头脑、直觉等能力和经验无法替代的东西。
心理暗示是指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想法、情绪、判断和态度的影响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会被暗示,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为了追求成功,避免痛苦,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迫在眉睫的时候,人们会互相安慰:“快结束了,快结束了。”从而减少耐心的痛苦。
当人们追求成功时,他们会在目标实现时想象出一个非常美好和激动人心的场景。这个美好的场景构成了对人的暗示,为人提供动力,提高了对挫折的承受力,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然,以上两个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职场上那个登录我博客的人,明显被给了负面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的负面是容易被操纵和控制,成为他人的牺牲品。心理暗示起作用的前提是自我很弱很幼稚,使得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据和统治。
这种人的性格本身就有接受暗示、控制、操纵的需要,这种心态往往和外界暗示一拍即合。所以,那些没有主见,跟着主见走,在职场幼稚的人,很容易被建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周期”,有时候职场人难免会陷入莫名的情绪低迷。
这个时候,你应该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不要给自己太大的负担,精神饱满的时候再去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因为好的心情可以激发出对工作的充分热情,提升人的信心,创造出不畏艰难挑战的欲望。当人们在良好的状态下遇到挑战时,他们可以淡化困境。
不要给自己和同事贴上“不满意”的标签,比如“缺乏灵活的技巧”、“别人不喜欢”等等。要知道,真正能击倒你的人不是你的同事,而是你。
那么如何应对职场上来自同事的各种负面心理暗示呢?我觉得可以考虑使用“汽车预热”,可以有效调节心情。司机都知道,汽车上路前要预热发动机,这样才能保证汽车良好的行驶状态,做事也是一样。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急着上班。
可以先和同事交流,或者先阅读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你把情绪“预热”之后,你就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工作状态。到时候像文章开头那种博客里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和减少,工作场所的精力就可以正常节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