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银行为贵宾客户做情商讲座的时候,有一位中年男士举手提问:“我是金融专业出身,自认对股市看得很清楚,每次给其他人的选股建议都很精准,让不少朋友发了财。然而让我不理解的是,我自己操作,却往往赔得很惨……”
有这样的事?现场所有人不禁回头看着愁眉苦脸的他。
“难道你买的股票,不是你向别人推荐的股票吗?”有人发问。
他回答:“通常都是,但他们脱手我却不脱,要不就套牢,要不就等到跌惨了,才不得不脱手……”
嗯,给别人建议都很好,自己却常常做不到,这情况的确耐人寻味。
我继续询问,这才发现背后的故事。
他说,每一次炒股失利,回家后老婆都会大发雷霆。老婆原本性子就急,说话口不择言,常让人受伤难过,两人的关系也一直紧绷不已。然而问到他,炒股失利让老婆大发雷霆,你的感觉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没啥感觉,有时候甚至会有些看热闹的心理……”
聊着聊着,他隐藏的心理动机,也就渐渐地清晰浮现。
原来有能力纵横股市的他,在潜意识中却不希望自己获利,因为看到另一半因金钱损失而难受,会让他有惩罚对方的报复快感。也就是说,在股市中他并不想获利,而是用投资失利来惩罚另一半平时的无理。
听我说完,他睁大了眼睛,觉得不可置信。然而再想了一下,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原来如此,怪不得每到自己设定的止损点,我都会拖延再三而不行动……”
若一个人的投资动机,是想要做情绪报复,当然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做出正确决定,而金钱获利也就不会是他的最终目的。
说起投资,若问大家的动机,相信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投资就是为了获利。”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这个“利益”不完全等于金钱上的收益,往往还可能包括令人惊讶的情绪收益。
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包含着“工具性目的”以及“情绪性目的”。工具性目的指的是,做这个动作所能满足的现实需求;而情绪性目的,则是这个行为能给你我带来的情绪满足。例如:工作的工具性目的,是能赚取让我们温饱的薪资,而情绪性目的,则是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炒股买房的工具性目的,是让个人财富有所增长;而情绪性目的,则可能是让自己生活得更舒适、更自由。
若要请你猜一猜,以上哪一种动机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没错,情绪性目的PK工具性目的,赢家总是情绪,情绪满足会占主导地位,对我们行为有深远影响。
所以,若是在做投资时,我们的情绪收益和金钱收益有所冲突——想赔钱教训对方 VS 想赚钱犒劳自己,即使此时对自己的情绪目的毫不自觉,你我的行为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潜意识中情绪性动机的影响,而做出不利于金钱收益的决定,也就是说,对你我的大脑而言,情绪的满足所带来的整体快感,要多于金钱收益。
我认识一位40多岁的女性,家境优渥的她总是在股市失利。每次朋友聚会,都会听到她向人诉苦自己如何缺乏财运,在股市中屡战屡败……我们这些朋友后来发现,她炒股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财富,而是希望能吸引大家的关注。
说来荒谬,因为她不断地赔钱,让她变成社交聚会中大家谈话的焦点,所有人都会讨论她的选股决定,并关心她的失落心情。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虽然她金钱损失惨重,但她个人的收益其实非常不错的,光是朋友请客吃饭陪看电影,来安慰股市失意的她,就有n多次,呵呵!若大伙真想明白了,恐怕也就没人会把她的“痛苦” 当回事儿了。
所以当我们对自己的投资状况不甚满意,而很难解读自己的投资决定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么做,我的情绪收益为何?”也许就能找到比较清楚的答案。
若这个情绪收益让自己满意,而又能够承受得起金钱损失,倒也无可厚非,否则的话,最佳做法仍是直面自己内心的情绪需求,找其他途径去满足。例如婚姻关系不佳,则应该去做婚姻咨询。这么一来,就能让经济的归经济,情绪的归情绪,才能表里如一地尽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