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申宁:功名的式微

  

  功名,是指读书人攀爬科举之路取得的成果。高中举人,算是初入功名之门,进士及第方为正式获取功名。这里“功”指读书用功,“名”是金榜题名,功名是一介书生苦读经书终于出人头地所修成的正果。在过去,没有功名读书人与没有功名的官吏一样,均是被人看不起的。当日功名的重要,绝非今日之学历可比,它所彰显的不仅仅是学子读书科考的经历,更为重要的是朝廷对其能力的肯定与确认。

  自隋唐以来,朝廷用官,废黜世袭制,以科举取士代之,由是,功名彰显,成为海内学子竞相争执之物。有了功名,就等于拿到了朝廷的聘用书,没有功名,即使是用银子捐了一官半职,也不为朝野士人所重。功名的重要,早已远远超过了读书人所追求的义理、训诂和章句之学,甚至成为一些人超出生命之上的终极人生目标。

  进入世态多变的二十世纪,盛行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黜了,学子们获取功名的道路因此被折断。功名的式微,不仅抹平了读书人中的优劣之分,更为重要的是它因此撤除了社会底层与官府之见的高深藩篱。伴随着知识份子阶层的日益边缘化,统治者所必须依赖的行政权力出现的空缺,便只能由职业的官僚来填充了。民国以来,政府官僚机构的选人用人,便由过去的皇帝亲选而变为由各级官僚自由选聘。这种一级任免一级的用人制度,原本不是产生于皇权统治,而是来源于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过去,在皇权的统治下,这种产生于社会底层的秘密组织,不可能建立起庞大的行政组织,因此,只能因陋就简,各自顾各自的地盘与人马。这种管理方式,首先由晚清的地方督抚引用到地方实力派的管理体系之中,延至民国以后,便正式成为国家选人用人的基本大法了。由于每一级官员都有自己的选人用人之权,国家便因此彻底失去了对人才使用的最终定夺之权,也一并失去了对于人才统一衡定的基本准则。国家纲纪的废弃是一切社会弊端产生之源,功名不再成为人才衡定的基准,于是许多的社会弊窦便随之而生。自晚清到民国,此方法由民间登入庙堂,并一直延用至今,人们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早年,李鸿章身边有个门童,因是孤儿,被其收留,名段芝贵。及长,进天津武备学堂习武。李鸿章甲午失意后,他投靠了新贵袁世凯,为门房,并由此结识了晚清诸大佬。段氏极其聪颖,善攀援权贵,投其所好。知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好色,便以五百金赎天津名妓杨翠喜予之。载振大喜,应段氏之请,求老父赐一官职。不久朝旨下,命段芝贵为黑龙江巡抚。满朝文武面面相视,不知段芝贵何许人也?获取一省级高官,已是如此便当之事,怎能不叫那些等候终生而不选的候补道、外郎们痛苦不堪。这还只是晚清的官场之习,到了民国,一切就更放开了。当年功名金不换,而今功名如粪土,人要有所为,不靠学问靠关系,这是社会实情教会人们懂得的基本事理。

  国家纲纪一坏,社会人心随之大变,天下便走入了万劫不覆的深渊。就在这大变化的初起之时,后来因有了钱钟书做姑爷而声名雀起的无锡人杨荫杭曾觑破天相,指出:“昔人以市井为小人,今日以市井为圣人。圣则拜之,拜则效法之,于是,天下皆以市道为之。”所谓世道之变,天翻地覆者,终其根本乃功名之式微。

  用人之道的彻底改变,是20世纪中国一切乱相的根源。国家没有了这道人才选拔的门槛,等于向世人宣告,天下人皆可以为官。数千年来,久受国家机器压迫的人们,于是争相冲向权力的中心。农民、商人,纷纷用他们惯以生存的理念,日益改变着权力机关的构成和社会的世风世貌。过去,由读书人建立起来的所有价值理念被统统废弃!裤脚管下的虱子迅速爬满了头顶,庙堂之上再也不是什么清静的地方了。当人们不再对权力表示敬仰的时侯,暴力便开始取代法制,不得不日渐成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所尊崇的法宝。稳定之所以压倒一切,原是自那个时侯就开始了的。由此可知,世上功名式微之日,便是暴力崛起之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申宁:功名的式微  式微  式微词条  功名  功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