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申宁:一代帝师翁同和

  

  读谢俊美先生撰《翁同和》一书,时有感慨凝滞胸臆。谢先生的溢美之词并不能使 翁中堂光辉放大,反而使我透过华丽的辞藻看到了翁家世代的奴相。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我们跪着。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光绪帝师。翁家一门进士,两代帝师,其父翁心存亦是同治帝 师。由是翁家乃享誉海内,常熟小城更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官场诸人皆惟恐巴结不 及,不意却有书呆子曾国藩于翁家权势炽热之时上奏清廷,以安徽巡抚用兵乖张,屡失 城池,严参翁家长子翁同书。奏上,龙颜大怒,旨发配边疆,此事令翁心存痛心疾首。 不久翁同和探得,这份深深打动皇帝的奏折乃出自曾国藩幕中神笔李鸿章,于是暗暗记 下了这个断送了自己哥哥前程的“合肥小人”。

  多年的韬光养晦和苦心经营,翁同和终于在光绪登基后实现了自己位极人臣的夙愿。官 拜户部尚书,掌握了大清的财权。他上台后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截住了李鸿章正在建 设的北洋水师经费。所以自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后,清廷再也没有购买过一只战舰,以 至这支初建时位列全球第六的海军舰队,到甲午战前被日本追上,在实力上已渐不如 人。正是更多地考虑军事上的原因,李鸿章在甲午硝烟初起之时,并非想走入战争,无 奈被好战的翁氏师徒赶进了火海。及至战败,光绪要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求和,李鸿章 恳请皇帝令翁同和前往,翁则以“微臣从未办过洋务”一辞坚拒。做为主战派的首领, 惹下的这场大乱,自己不去收拾,为保全名声,拍拍屁股走人。足见大清的江山社稷远 没有自己的身世名节重要,这是翁同和的价值观。

  在甲午战时未能如愿一展宏图的翁同和,终于等来了一次新的机遇。当戊戍年的变法热 潮涌起时,翁同和再次做了弄潮儿。他向光绪举荐康有为,说这个年轻后生“胜过老臣 数倍”。被自己老师极力推荐搞得将信将疑的光绪,怀着一颗好奇心接见了康有为,随 之便被康有为的新学说所吸引,由是力荐康有为的翁同和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改革派新党 的领袖,可惜未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被慈禧赶回原藉,“永不叙用”。不久,变法失败, 光绪被囚瀛台,举国追杀康党,这时远在常熟赋闲的翁同和仍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在日记中写道:设使老臣在位,决不让尔等(康梁)如此猖獗。他完全忘记了自己举 荐康有为之事,为了洗脱康党嫌疑,表现出了极为坚定的立场,在政治上与朝廷保持了 一致。以余观之,如同墙头草一般的翁同和可以做帝师,不能为人师。

  对比翁同和李鸿章则是另一种惨状。在六君子被弃菜市口之后,慈禧召见李鸿章曰: “有人参尔康党”。在一片白色恐怖的京城之中,这话由慈禧口中说出,不啻晴天霹 雳。然李鸿章却坦然面对说:康有为所做之事,乃臣数十年欲做而未成之事,如此说来 ,臣实是康党。那种环境中,胆敢在慈禧面前讲“臣实是康党”者,惟李鸿章一人。余 常思:一个75岁高龄的老者,敢于不畏强权而犯上直言,骨头如此之硬,就人来说,可 谓极品!

  翁、李同为晚清重臣,生活于那多变的时代,一个为爱国的忠臣,一个成卖国之奸佞, 百年风雨,大浪淘沙,又有谁解其中味?忠奸之别,事在人为耳!翁同和所追求的是自 己的名节,于江山社稷何益?李鸿章之所为,欲挽狂澜于未倒,最后落得个粉身碎骨, 遗臭万年。用后人的眼睛看历史,自是先看到那些摇旗呐喊者,那是历史中最亮的斑 点。其实,太阳底下影子最黑,倒是那些没有怎么晒过太阳的,或许还稍白一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申宁:一代帝师翁同和  同和  同和词条  帝师  帝师词条  一代  一代词条  
史学理论

 雷颐:避免体制性荒诞

   文革后期的1975年,我离开插队几年的农村,来到空军航空兵某部队当兵。我当的是地勤兵,为特设分队的“航空电器员”,维修歼-6飞机的电器设备。地勤部队有个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