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宪政英雄——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清[光绪八年]4月—1913年3月),字遯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899年入漳江书院读书,尤喜政治、法律学科。1903年春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颇为关心国事,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同年留学日本的黄兴、陈天华回长沙与宋教仁初次会见,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日后都成为中华民族的领袖人物。

  1904年春,宋教仁与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共建“华兴会”。夏,任武昌反清团体科学补习班文书。11月,华兴会起义流产,宋教仁逃亡日本。逃经湖北螺山作诗曰:“谋自由独立于湖湘一隅兮,事竟败于垂成;……皆神州久沦兮,尽天荆与地棘;展支那图以大索兮,无一寸完全干净汉族自由之土地。……欲完我神圣之主义兮,亦惟有重振夫天戈。”

  1905年初,上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6月与同学田桐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采用黄帝纪年以示与清庭绝裂。杂志第二期登载了《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一文遭日政府查封。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中国同盟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转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教仁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

  1906年,据宋教仁日记记载,他在这一年里翻译了《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多种书籍。对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等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宪政观念。

  1907年春夏间,宋教仁受令赴东北安东,联络占山为王的“马贼”,谋攻占奉天,失败后复返日本。在日期间,著《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时就是中国领土。日本政府以五千金索购书稿未遂。清政府曾凭此书在对日谈判中获小胜。

  1910年(清宣统二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提出将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他提出革命的三策:上策是中央革命,一举夺取北京,但太难不易做成;中策长江各省同时举义,立政府再北伐以定天下,这是有基础的;下策是在边地起义,难成大气。在东京举兴的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会长会议上,宋教仁提出“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长江革命。”年底,他从日本返抵上海,任于右任办的《民主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革命文章。

  1911年春,宋教仁从上海到香港参加黄花岗起义的筹备工作,他起草的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文稿有厚厚的三大本。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7月31日,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湖洲公学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任总务干事。之后,他来往于沪汉间,联络党人,发展分会,筹款,购买武器弹药,进行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一举措得到了黄兴的支持。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宋教仁与黄兴同到武汉,他与居正等人起草了《鄂州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的草案,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结构。宋教仁还在上海发表文章和通电,敦促各国政府对中国革命严守中立,说明“革命党之主义即声言在推翻恶政,出人民于水火之中”。时日人有趁火打劫意,宋教仁饬书日本人曰:“湖北革命军之起也,各国皆守中立,盖以革命军既为公然之团体,且有一定之土地,非如是不足以明交涉权义之所接,非必左袒革命军也。乃独有日本则不然,谓革命军只可目为内乱,而不能认为交战团体。其大阪《每日新闻》、《报知新闻》等,且谓如保护租界等手段,只为消极的手段,今宜进而用积极的手段云云,其狡焉启思之心,可谓如见。吾不解日人何以独异于各国,眼中无国际法、无人道一至于是也。吾非谓日人之宜袒革命军也,第以革命军既已成为有组织,有人民之团体,则在国际法伤宜承认为交战团体,固无论其内乱与否。昔日本倒幕之际,官兵与幕府党战,欧洲一二国不尝认幕府为交战团体乎?此其性质亦为内乱,何日人之善忘耶?明明国际法上之惯例,而故意设辞违背,非别有心肠而何耶?至于乘人之乱,而用积极的手段,尤为无道已极。夫所谓积极手段者,非干涉之谓乎?吾人对此亦不暇问其合理与否,吾人惟记忆法国革命大历史。法国革命之际,不尝遭欧洲各国之干涉乎?而法人对之如何者?法国英雄拿破伦对之如何者?日人其不知之乎?今者吾友邦之英、美等国,皆深以维持均势现状为主义,固无连合干涉吾国内乱之虑。然日人苟不自重量者,则其视法兰西矣,日人其省之哉。夫日之所借口者,动以保护日人在长江流域利益为辞。夫外人在长江流域利益孰有过于英国者?美国岂居日本之次乎?然而英、美二国,不闻有乘间窥伺之举也。且英日同盟之再订,犹昨日事,非以维持均势为目的乎?今乃当吾内乱方兴之际,而公然与英、美异其步调,且背英日盟约,日人其将何以对天下耶?此岂果为日人之得策耶?吾愿同洲同种之东邻贤民政治家,对于此问题尚其再三深长思之也。”

  随后到南京参加临时政府的筹组工作。

  

  1912年

  

  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任法制院长,多数法律都出自他的手笔。在南北议和中他主张同袁世凯妥协。

  南北议和的原因是:军事力量上,袁世凯控制着训练有素的北洋六镇7万多精兵,加上仍忠于清朝的禁卫军、新军,总兵力达14万多人。南京临时政府的各色民军虽很多,人数也远多于北方,但武器装备、训练、指挥和纪律等都远远逊于对方。用当时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的话来说是:“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浙两军有战斗力。粤军不满万人……浙军将军,则素反对克强(陆军部长兼参谋总长黄兴),不受命令……其他各部,乃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

  在经济上,南京临时政府已难于支撑了。时清帝国仍牢牢控制着东北和华北大部,中央财政的基础仍在,还能借到外债,军费比较充足。而临时大总统孙文,却为维持临时政府所必需的经费在国内外频频求援。他曾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将面临瓦解之命运……之所以断然实行汉冶萍日中合办,以取得五百万元资金者为此;此次又苦心焦虑,欲以招商局为担保,筹措一千万元借款者,亦为此。然而,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各省虽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但起义军、民团等急剧增加,支出浩繁,自顾不暇,不但无力支持中央政府,反而要求拨款。再加上关税收入被列强在“中立”的名义下冻结,临时政府在经济上显然已难以维系。

  3月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宋教仁出任唐绍仪组阁的农林总长。后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行为,辞去农林总长职务退出内阁。

  7月21日,同盟会本部大会,宋教仁当选为总务部主任干事。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游说和联络,以求实现自己政党内阁的构想。

  在孙中山、黄兴先后交出政权、军权,从事实业救国,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之时,宋教仁积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希望在议会中以第一大党的实力组成责任内阁来削弱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个人独裁,继续走共和的道路。他的这一活动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无疑是进步的。

  宋教仁和与他持同一观点的国民党要人们,他们尊重孙文、黄兴的主张,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1,民主、自由尚未实现:“今试语皙族曰:‘亚东有伟大民国,合七族以建极也。’闻者能相承否……又自语曰:‘吾为民国国民,凡欧美民国国民之自由之康乐,吾弗歆羡焉矣,吾既与齐肩矣。’尝熟审而不邻于夸诞否?”“天赋人权,无可避也。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2,为了民主、共和制度应知道“数千年君权之影响,迄今未沫,其与共和思想抵触者颇多。”所以应该“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或是:“以人道主义及科学知识为标准而定改良现今社会之条件。”3、以两党制和政党内阁推进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

  宋教仁确是要造成两大党对峙的宪政格局,所以他坚持认为“一国政党之兴,只宜二大对立,不宜小群分立”。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政治组织组成中国国民党,在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当选为理事,孙中山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

   组建国民党是宋教仁主持的。著名记者黄远庸说:“国民党之改组也,实系钝初(宋教仁)一人主持……宋君居京既久,政治思想异于他人,实为国民党政界运动之中心。诸同盟会议员既亲附之,与之连名附于赞成改组之列,及改组事定,则国民党之议员,尤亲附之。”宋教仁显然是有重大影响的领袖,且显示了团结全党的潜力。

  10月宋教仁南下,沿途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决心。此时,各地选举大大有利于国民党,宋教仁为内阁总理的呼声很高。

  宋教仁“头脑明细,手段灵敏”,他认为“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宋教仁政治上倔强进取、极强的活动能力和丰富的宪政知识,令渊世凯十分惧怕,无怪谭人凤说:“国民党中人物,袁之最忌者惟宋教仁”。

  袁世凯想拉他,“极力牢笼,饵以官,不受;啖以金,不受。日奔走于各政党间,发表政见,冀以政治策略,为有次序之进行,改革一切弊政,一时声望大哗。”(《谭人凤集》)先是袁世凯许他出任总理,孙中山、黄兴、唐绍仪、刘揆一、范源濂等都劝他就任;量体定做西装送他,同时还送他交通银行的五十万元支票,宋教仁在离京南下前让赵秉钧归还,并留信说:“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他不为所动,令袁世凯终知他非凡人而起杀心。

  

  1913年

  

  3月上旬,宋教仁刚到上海,就接袁世凯“即日赴京,商决要政”急电。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与送行的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人握别,被袁世凯刺客射中,22日凌晨与世长辞,年仅31岁。被刺时尚嘱黄克强等:“倘我身死,诸公对国事务望勇往直前。”

  宋教仁弥留之际还勉力致电袁世凯:“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穷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临终前,还要身边的人提醒袁世凯“以共和为重”。

  他那以己君子之心来度一代枭雄袁世凯之心,始终不愿相信是袁世凯暗算了他。他那里知袁世凯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专制势力,宋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这两者之间是水火不相容的,可宋教仁到死还不明白这个道理。

  宋教仁推崇法、美的政党政治,更是对议会政治情有独钟,他主张“责任内阁”。他认为:应当由内阁代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不负责任,凡是总统的命令,不仅要阁员副署,并由内阁起草,这才是责任内阁制的精神。九十多年前,宋教仁就提出“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宋教仁集》)1913年2月4日,参、众两院复选,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虽然这次议会选举是有相当局限性,对选举资格的规定是:凡有民国国籍须具备下列条件才能参加选举:1、当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2、有价值五百元以上的不动产;3、小学校以上毕业;4、相当于小学校以上毕业。(美国是经过178年才实现了普选),所以尽管只有不到10%的人参加了投票,民国初的这次选举是中国第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直接、公开选举,是首次由选民自己投票选出国会两院议员。从1911年秋天到1913年初,从组织国民党到大选获胜,他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民主的春天。这个春天虽如昙花一现,却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

  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前,他奔走于长江各省宣传演说,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造舆论。宋教仁说:“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居正文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初提他为内务总长,临时参议院没通过,改任法制院院长,有人为他不平,他说:“总长不总长,无关宏旨,我素主张内阁制,且主张政党内阁,如今七拼八凑,一个总长不做也罢”。(《居正文集》)他曾对胡汉民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无须以各省监制之。”他还说:“应当由内阁代总统对国会负责,总统不负责任,凡是总统的命令,不仅要阁员副署,并由内阁起草,这才是责任内阁制的精神。”因为在武昌起义,因无黄兴、宋教仁等知名革命党人,起义的新军士兵从床底下拉出个黎元洪当领袖,对此宋教仁后悔莫及,所以他极力主张责任内阁制,极力劝黄兴对袁世凯这个“不学无术,其品更恶劣可鄙”的人,必要有可靠的制度来限制他的权力,使他不至于脱离共和的轨道。

  宋教仁认为:“吾人谓今日之中国,中央集权制固不宜,偏重地方官制之地方分制亦不宜,谓宜折衷,以对外的消极的各政务归之中央,以对内的积极的各政务归之地方。其地方政治中,则尤注重于地方自治一途,使人民直接参与施政,以重民权,如是庶合轻重适当之道也。”“大抵对外的行政,多归之中央;对内的行政,多归之地方;消极的维持安宁之行政,多归之中央;积极的增进幸福之行政,多归之地方。至其职责分配,则尤当视其国内之情状而定之也。”(《宋教仁集》:《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分划之大政见》)宋教仁所提出的分权模式是对当时中国政治的理性总结和折衷,是科学的。如果宋的理想能切切实实的实行,是能重建中央与地方的新关系,也可以克服旧有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病,调动、利用地方的积极性,整合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主导力量。

  我认为宋教仁虑及到中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专制传统国家,社会上也没有长期深入人心的民主启蒙,任何一个当上总统的人都有可能走集权、甚至独裁的老路,那么责任内阁制就在制度上对这样的最高权力进行约束,宋教仁的想法是深思熟虑,也是他花毕生精力而急于要办的事了。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是明确的,就是要在中国建立起以多党制、议会制和地方自治为基础的民主制度。他对理想追求之执著,为理想献生的崇高精神,还有从他身上所体现的政治责任感,这一切的一切即使过了千百年,都是熠熠生辉、不可磨灭的!

  宋教仁还曾专程拜访梁启超,他表示彼此应以英美式的两党轮流执政相勉励。他说:“现在国家前途,是根据《临时约法》推行议会政治,走政党内阁的路子。在即将到来的国会大选后,你上台执政,我愿在野相助;否则我当政,请你善意监督。”梁启超甚感契合,当即表示:国民党执政,愿为在野党在议会内监督执政党。得知宋教仁噩耗,梁启超痛惜不已。(《梁漱溟全集》)宋教仁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中华百年沧桑史,而今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透了,他为此流尽热血的思想也早已被满目繁华而淡忘,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全民族的悲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宪政英雄——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词条  宪政  宪政词条  英雄  英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