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祝华新:人民日报,叫一声同志太沉重(后叙)

  

  我的人民日报史札记,从1956年时的老社长邓拓写起,才写到1979年和80年代初的边境战争,感觉有点愧对这座历史宝藏。连载到今天的第1-41篇算是上部,诚挚感谢“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80年代以前的报社老人中,近二十年来已经送别了秦川、李庄、王若水、范荣康、李克林、刘宾雁、刘衡等,但还有不少历史的见证人犹在。希望在今后的打工之余,能继续整理史料,计划一直写到1989年3月8日三峡工程被成功狙击的报道为止。此后的事情,都是历史的逻辑推演。

  记得在那个山雨欲来的时刻,这篇发在头版头条的报道,题目叫《三峡工程论证工作全部完成,两种不同意见依然尖锐对立,工程是否上马有待中央决策》。人民日报敢这么写,是因为党的“十三大”明文规定“重大的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的问题经人民讨论”。人民日报作为“文革”后体制内的健康力量,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受益于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以胡耀邦等为优秀工程师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奋发有为,更受教于广大党政干部、知识界和民众的智慧与勇气。

  有网友跟帖批评我对“本报”太多的自恋。在历史上,包括80年代,人民日报不乏像张浩关于包产到户来信这样“开倒车”的报道。人民日报即使在它最辉煌的时刻,肯定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例如老社长秦川离休后有过这样的反思:

  “是历史把我推到前台。我作为人民日报的具体负责人,在抓住小平同志的改革路线、开创新局面方面宣传得不够,认真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改革理论不够,没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忙于应付‘清污’,对清查文革‘三种人’的宣传也做得不够。”

  但我固执地认为,人民日报在80年代具有独立的思想品格和群体人格。在中国改革和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中,人民日报发表过的评论、报道和内参,总体而言在推动历史。它的这种历史角色,是中共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中国文化古有的忧患意识、梁启超“去塞求通”的新闻启蒙理念的混合体,是对国家、民族和黎民百姓的一份承诺,也是中共“党性”的体现,后者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描述为“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用这12个字,概括人民日报在80年代末以前种种成功或不成功的悲壮努力,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以史见人,我比较敬重本报一批老同志洒脱雄奇的人格。人民日报的老人还记得,秦川于1985年12月10日忽然被宣布免去社长职务,从组织上找他谈话的办公室里出来,对等候在外边的前部下们哈哈一笑,说:

  “以后你们谁管我的饭啊?”

  拿得起放得下,雷霆起于侧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动,这就是人民日报老报人的精神境界。

  在秦川北京木樨地22号的寓所里,曾经挂着一幅朋友送的对联:

  “茶为临泉试,松宜带雪看。”

  这是秦川、也是党内一批老干部光明磊落的人生写照。

  李镇西老师跟帖说:在我的文字中,“重温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和精神历程,看到了昨天的中国和昨天的自己。这些人在历史中沉浮,同时也丰富着乃至推动着或阻碍着历史。”谢谢李老师的勉励和鞭策,更希望人民日报老报人的担当精神,被更多的网友记起,在未来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香火不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华新  华新词条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词条  一声  一声词条  沉重  沉重词条  同志  同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