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郭齐勇主题演讲: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2018年8月2日上午,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在白鹿洞书院文会堂就其所出新书《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的内容做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何为正学

  

   郭齐勇先生首先对重光白鹿洞书院表示祝贺。郭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书院,最重要的功能是讲学。郭先生很欣喜地看到今天很多民间书院兴起,很多古老的书院获得新生。但他也指出,一个书院不能只是属于文博单位,不能只是成为一个观光旅游的地方,书院要有人气,还有读书的声音,要有人讲学,要有人读书,要有学生。杨汝清老师、老桥先生要把白鹿洞书院振兴起来,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一间书院要有活力,必须有师生们在这里共同来读书,一起做一点文化思想传承转化的工作,不光是整理文献,还要有思想创作。这样他们做出来的一些研究,才能够参与今天中国的建设,积极地参与今天现实世界的活动。

   郭先生就如今的国学教育表示,国学已经成了一个不是很好听的名词,好像国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国学被弄得很乱,你要想打倒一个人,你就封他为国学大师!那他的名声多半就要坏掉了。现在什么人都是国学大师,但这种人多半是误人子弟的。很多国学机构只管让参与者背诵经典,不教义理。背诵经典是必要的,3岁到13岁是背诵的黄金年代,小孩多背一点是很好,年纪大了也可以背一点。但不是说国学就等于背诵,不是说国学就等于蒙学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不是只有背诵就够了。现在要正讲国学,不是歪讲,不是斜讲。正学是《大学》中的做大人之学,做君子之学,不是歪门邪道。中国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这个基础知识打牢,同时理解儒家义理。

   如何打牢国学基础?第一步,钱穆先生讲到了,要辨别什么是经典。《论语》、《孟子》代表儒家的经典,《老子》、《庄子》代表道家的经典,佛家的经典就是《六祖坛经》,此外,还有宋明理学的经典:如朱子与吕祖谦编的《近思录》,北宋四子语录,还有心学作品王阳明的《传习录》。「切问而近思」,这是取自《论语》中的话,钱穆先生选取这七本书,是包含了儒释道和宋明理学四大思想传统,是简易的最基本的经典。我们还要由四书追溯到五经、十三经,这属于经,其中有常道。大家要广泛地读书,开卷有益。第二步,青年学子除了要广博地学习,还要做到《礼记》里面讲到的「亲师取友」。亲近老师,结交朋友,博习经典。做到了「切问近思」、「亲师取友」,你的基础就不会太差,也不会走歪门邪道,不会被骗。

  

文脉替代宗教

  

   接着郭先生讲到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自五四以来,很多人咒骂中国文化,但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中国文化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化,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书本来了解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观念如何规范我们老百姓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不是说你有文凭就有文化中国传统的教育是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其中最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传承的。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价值观,是身教重于言教,要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要做善事,讲廉耻,做好人,勤俭持家,为人正直。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文化价值观不应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他们的待人接物、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

   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具有普遍价值。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道家讲齐物。儒家讲的忠恕之道,「忠」是指要有所为,「恕」是要有所不为。积极的是像孔夫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有帮助别人的意识。消极的有所不为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的基本原则。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一神教的宗教,是靠什么维持的社会秩序?中国靠的是文化道德观念,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化,靠的是老师、家长的身教,中国不需要用宗教中的方式,没有出现那种宗教情绪。人有大写的人,小写的人,中国文化重点在教你做人,教你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中国文化让人学习「人之所以为道」,做一个有别于禽兽的人,就是「道德的人」;进一步,还要做「天地的人」。

  

中国文化精神的主流价值观

  

   郭先生总结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归纳起来有六个维度:第一点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钱穆先生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来源于五经,远古的宗教转到当代人生的实用上,主要是政治运用上。孔子原创了一种重视人文思想的体系,并且把周公的一套政治和教育体系颠倒了过来,是根据教育来规范与指导政治。中国的上帝就是天,中国文化宗教是人文教,人文的宗教。中国文化精神依赖学校教育,教育高于政治,人文高于宗教。第二点是「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文化给我们的启发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是一种刚毅的精神。汉字是我们民族重大的创造,它能够延续文化,用文字来记录历史,而不至于让早期的文献大量失传,而且寓有褒贬,有价值导向。第三点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是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绝不随波逐流,人有不可剥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第四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主义,天意是什么,老百姓的意思就是天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其背后是天德在支撑。第五点是「整体把握,辩证思维」,这是思维方式。例如中医的两大特征,一个是整体的观念,一个是阴阳的观念。所谓整体的观念,就是要全面把握对象,把握世界,把握宇宙,要重视内在各因素的系统性。第二个阴阳的观念重视的是事物内部的差异。第六点是「经世务实,戒奢以俭」。经世务实强调的是文事武备,明体达用,要尊重劳动,提倡勤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一个文武兼备、戒奢节俭的形象。

  

三教合一,百川归海

  

   最后,郭先生又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特质加以补充性描述。道家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什么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修身的功夫和过程,减省就是做减法。人生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减损是什么?面对一个现象,要视它为表象,得到一个真理,要视它为相对真理。宇宙奥秘,要层层剥离掉偏见以后才能体会到,因此要减损掉我们的身份,我们特别看重的名誉地位。所以道家强调无用之用,讲无为而治,以正道治国,不是要政府什么事都管。老子的智慧是无为无欲,无私无争。他重视大家的有为,有欲求,有私利。但是老子讲生命的平衡,用自然无为之道,启发我们超越现实。所以老子让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用开放的心态,破除执着。老子、庄子创导的是和儒家有区别的道家,其特性是一任自然,随性率真。而佛家讲「空」这个概念,是空掉外在的执着、攀援、追逐,它一整套的修行方法是帮助我们寻找精神的家园,所以佛家成菩萨,成佛陀;儒家成圣人,成贤人;道家成至人,成真人,都是对道的不同追求的方式。三家都是要破除我们与生俱来的贪念和贪欲。佛家讲放下,不是要我们都放下社会与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而是要放下容易引起我们紧张不安的东西。佛禅不是要刻意的去修行,是要唤醒你内心的真佛,无论行住坐卧,无一不是修行。是要转识成智,返归平常心,自觉自悟自了,保持一颗没有被污染的平常心。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的活动,但要学会放下,不是要放下责任,而是放下精神包袱,要善于空、破。要善于学习,转识成智,平常心即道心,开悟一心,了解我们人生的奥秘,化平淡为神奇,寓神奇为平淡,善于超拔出来,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中国文化精神是儒释道相结合,出世与入世相结合。而儒家作为一种信仰,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去欣赏,去学习,但不可迷恋,不可被束缚。中国的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书院的教育,时代的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友善,是坚持堂堂正正地做事做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儒家的精神品质,通过蒙学、谚语、唱戏、说书等方式使得民众皆知。所以不要把所谓「丑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算在中国文化,儒家文化身上。儒家文化更多的还是让人有教养,凝聚世世代代老百姓的价值与人格,乃至「不识一字,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特质  特质词条  演讲  演讲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主题  主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