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用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把自己和前人的知识以及经验当成模板,以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能够省时省力,免去摸索的麻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属于一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妨碍和束缚人类自由思考的思维习惯。一旦你的思维进入了这种模式,思想就会变得机械呆板,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受到抑制,使你无法摆脱条条框框的限制,做出一些愚蠢可笑的事情,甚至导致决策的重大失误,令你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抱憾终身。
在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兼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博士向来以思维缜密、想象力丰富而闻名于世,这点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有一天,一个汽车修理工人为了考验他是否名副其实,向他提出要考验他一番的请求,阿西莫夫博士自恃学识渊博,想也没想就点头答应了,因为他内心里认为,这个修理工人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于是,修理汽车的工人说道:“有一位既听不见又讲不出话的残疾人去一家五金店想要购买一包铁钉,于是,这个聋哑人对五金店的售货员比画了一个手势,左手伸出2根手指,右手握拳用力敲击左手手指。售货员思索了一番,于是为他找来了一把铁锤。这名聋哑人摇了摇头,又向他晃晃2根手指,售货员这才明白他想要的原来是铁钉,于是为他找来铁钉,聋哑人这才微笑着结账走人。没过多久,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想要到五金店购买一把剪刀,他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阿西莫夫博士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费脑筋思考,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只要像那个聋哑人一样用手摆出剪刀的形状不就解决了。”结果引来汽车修理工人的奚落,工人笑着说道:“你错了,盲人想要购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话就行,哪里还需要做什么手势呢?”
学识渊博的阿西莫夫反而比不上文化程度低的汽车修理工在思维方面上的灵活度,这难道说明学到越多的知识,就会增加越多的负累,甚至更容易掉进惯性思维的陷阱吗?
很明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知识与经验都存在好的一面,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不好的一面是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思维定势,从而禁锢了我们的思维。
当然,这绝对不能当成我们不去学习的借口,至于你是否会被惯性思维所约束,主要在于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只知道做惯性思维的傀儡,却不知道改变。
在某个实验室内,一名实验员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玻璃水槽里注水,不一会儿,玻璃水槽就快要满了,当实验员准备关闭水龙头时,却发现水龙头竟然坏掉了。如果任由水继续流淌,工作台上就可能发生水灾,尤其是工作台上的仪器内还盛装了一遇空气就会自动燃烧的化学药剂,只要沾水,就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实验员们一想到自己即将葬身于一片火海就吓得脸色苍白,他们深知几乎没有逃生的希望,毕竟化学药剂从爆炸到起火不过是一瞬间的事!这时候,一位实验员试图用手堵住不断流水的水龙头,然而不起任何作用,他绝望地留下了泪水,当时,整个实验室都在等着死神的到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名女性实验员连忙拿起一根捣药杵用尽全力向玻璃水槽砸去,把水槽底部砸出一个洞,才使得水流不至于满溢到实验桌上,这一行为使得这场危机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化解了。
那个试图堵住水龙头的实验员被惯性思维束缚住,总以为要想使实验室解除危机,只能关掉水龙头,可是一时之间,坏掉的水龙头却无法关闭,于是他便绝望了。可是,那名急中生智的女性实验员却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不走寻常路,在无法关闭水龙头的情况下,砸穿玻璃水槽的底部,让水往下流化解了危机,使大家都幸免于难。
惯性思维总是扰乱人的判断,让人空耗心力,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束手无策,浪费宝贵的时间以及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有一年,美国航天局的航天飞机上有一个零部件故障频出,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但是那个零部件仍是问题不断。后来有位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方案——弃用这个零部件。事实证明,少了这个零部件航天飞机完全可以正常运作,这说明其实它是多余的,只是之前没有人想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