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艾滋病进入高速传播期 传播渠道和遏制难度同步增加

  

  一般认为像黑龙江省这样的省份距离艾滋病好像是很遥远的。然而"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启动,像"探针"一样对艾滋病作了"切片"。这一解剖的发现却是惊人的。

  

  去年,黑龙江省全年发现艾滋病32例,现在启动"项目"仅两个月,就发现24例艾滋病感染者。对此,有关专家认为,艾滋病实际感染者正以30%的速度递增,这一结果对我国其它内陆省份同样具有典型性,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艾滋病高速传播期。

  

  令人厄然的"切片"结果

  

  在艾滋病的"领域"里,黑龙江省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省份,它只是中国众多内陆省份之一,然而"切片"结果却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结论:艾滋病已不仅仅是开放城市的"专利",它在我国其它内陆省依然存在,并且正在蔓延。

  

  结论一:艾滋病感染者潜伏数量惊人

  

  据了解,自1993年黑龙江省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已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60多例,其中有9人病发死亡。拥有13个地市的黑龙江省,有12个地市和39个县已发现感染者。其中哈尔滨市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最多,累计为44例。男女比例为3.1:1,感染者多为青壮年。黑龙江省1998年就已取消职业献血,此后献血都属于正常的义务献血。但他们在义务献血和各种正常体检的人群中,也惊异地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另外,从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看,除母婴传播以外,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在我省都有发现,发病者中又以青壮年居多。

  

  结论二:艾滋病感染者正处于高速传播期

  

  随着有关统计数字的"出炉",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病毒防治控制所副所长吴玉华告诉记者,2002年全省发现24例,2003年增加到31例,今年到10月为止已出现70多例。又据统计,最近3年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数相当于前8年的总数。这意味着黑龙江省艾滋病的流行正呈快速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吴玉华说,黑龙江省目前在全国虽属于艾滋病的低发区,但这只是因为我们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较少,实际上艾滋病的形势已十分紧迫。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有一些职业献血者,那时已发现其中有几例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的潜伏期是8~10年,如今,他们也到了发病期。

  

  结论三:艾滋病正悄无声息地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

  

  吴玉华说,这是令人忧虑的,因为引发艾滋病的危险因素,诸如血液传播、吸毒、性紊乱等在我省广泛存在。在我省已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其传播途径分别为血传播39%,性传播21%,吸毒传播11%,途径不清的占29%。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大约有34000人,如果以国际通行的测算公式计算,即在每一个显性吸毒者周围有4至5个隐性吸毒者,全省吸毒人员大约有十余万人。更令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惊异的是,近两年他们在义务献血的人群中和征兵体检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这意味着,艾滋病感染者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

  

  就诊率与感染率的反比 凸现社会道德危机

  

  然而,就在如此之高的感染率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上着锁的艾滋病治疗中心。

  

  在黑龙江省唯一的哈尔滨艾滋病、性传播疾病治疗中心,记者看到艾滋病病房的房门的扶手上,一根链锁紧紧地缠绕在本应敞开的大门上。该院的艾滋病专家曲乃方无奈地告诉记者,这个治疗中心成立以来,总共只接收了5名艾滋病患者入院。在2002年最后一名患者出院之后,就再也没有患者入院治疗了。到现在这个拥有10个房间30多张病床的专用病房空空如也,现在除了每天必要的打扫之外,他们只能把这个专用病房锁起来。

  

  黑龙江省艾滋病监测检测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巨大的社会压力是艾滋病感染者隐瞒实情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即便知道不会轻易传染,也很难克服内心的恐惧。但隐瞒实情是不道德的,不仅会造成疾病的传染,也不会得到与自己病症相适应的治疗。

  

  曲乃方告诉记者,艾滋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如果能在一期或二期时得到及时的治疗,是很有可能控制病情发展的。

  

  有关部门人士按照流行疫学理论推断,估计黑龙江省内目前HIV病毒感染者有千人以上。很多感染者不知道自己被感染,或故意隐瞒了实情是造成艾滋病病毒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哈尔滨市艾滋病咨询热线主任冯仲联大夫告诉记者,由于一些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并不知道国家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他们以为在医院、防疫站如果被检查出有艾滋病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自由。于是,他们自以为是地想到了一个安全的检测艾滋病手段---献血。 而事实恰恰相反,"艾滋病有一个绝对窗口期,即发生高危行为三个月后,检测方法才有效。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发生高危行为之后三个月内去献血检查,即使有病也可能检测不出来。而你的血却因此进入了血库,很可能把病毒感染给其他人。"

  

  "在热线电话中我们了解到,很多人都曾这样做过,这样的做法既不可能真实地测出是否患病,同时也给其他人造成巨大的威胁。" 冯仲联说。

  

  目前,艾滋病的"零"就诊率与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呈两极分化态势,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恐惧心理、逃避治疗、非正常的检验方式等造成的无意识传播。曲乃方认为,这些凸现的是艾滋病病人的不平心态和由误解引起的社会歧视,若允许这些方面问题的继续存在,那么仍将会引起恶性连锁反应。

  

  增强社会宽容度是防范艾滋病最好的"疫苗"

  

  对于艾滋病这种传染病,现在国内外都没有能预防它的疫苗。现在已有的药物只能延缓患者的生命。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最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法是了解相关知识,消除"恐艾心理",增强社会的宽容度才是防范艾滋病最好的"疫苗"。

  

  美国全球艾滋病防治项目驻华办主任叶雷说,全世界已经与艾滋病斗争了20年,有的国家因此被毁灭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对于个体则是家破人亡的惨境。艾滋病已不仅是个公共卫生问题,而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中国的艾滋病疫情,正处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关口,成功抑制艾滋病的扩散将避免一个国家因陷入"艾滋病泥潭"而引发大量社会、经济困难。

  

  据吴玉华介绍,过去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全省仅有5个艾滋病监测点,就连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也很难做到,致使黑龙江省对艾滋病的监测很难到位。有关部门,曾对职业献血者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其艾滋病的检出率约为1.5%。但由于缺少经费,调查只做了两次就不得不停止了。由于监测能力有限,监测的力度不够深、范围不够广,全省艾滋病感染者的底数一直无法查清楚。而现在随着"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开展"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来进行监测。

  

  "艾滋病不光是生理上的病,还会给那些怀疑自己得病的人带来很大的心病。"冯仲联大夫说:"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有严重的"恐艾症"现象,这不是一次检查就能消除的。不管咨询者是否得了艾滋病,怀疑的过程都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她认为,艾滋病可怕,由艾滋病衍生的心理疾病同样也很可怕。我们大家在对艾滋病人给予更多同情的时候,也应该更多地了解艾滋病,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它。在生理上采取措施避免感染艾滋病,在心理上也应有所准备,不要疑神疑鬼患上"恐艾症"。同时,也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用宽容的心态来接受他们,关爱他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传播  传播词条  遏制  遏制词条  艾滋病  艾滋病词条  难度  难度词条  同步  同步词条  
政治思想与思潮

 柯华庆:走向宪治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人们憧憬着五年后的小康社会。有识之士则想得更远,关注2020年后的中国,关注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对《建议》中的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