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郭建宁: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识“最大公约数”

    

   核心提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特别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从重要地位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需要精神旗帜、思想引领、文化导向,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汇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有利于培育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再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需要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土壤和鲜活经验,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实践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离不开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需要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内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

    

   从文化基础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的2月2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主要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重要地位,他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第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他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从而全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第三是讲方法论。怎样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他特别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句话特别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我们当前需要重点做的事情。

   这三个方面,一是讲重要性,二是讲内涵、内容,三是讲方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总书记这一年多来,很多场合的讲话都讲到文化问题。他关于文化讲得特别多,也非常深刻、非常到位。过去我们一般讲文化,还是策略性的、具体措施的,而习总书记这些讲话是从战略的、总体的高度来把握的,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领会。

    

   从重点内容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点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4日在北大的讲话中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他又说,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因为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把青年人的价值观养成比喻为人生的第一个纽扣,十分形象生动,在青年学生和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获得广泛认同。

   实现中国梦,既要物质生活充实无忧,又要道德境界充分升华。中国的社会进步既要体现为物质进步,更要体现为道德进步。比如我们现在的立交桥、五星级大饭店、有房、有车,手机、电脑,这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但是还要体现为道德层面的进步和人的进步,人的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健康人格、文化水准,要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这从具体的方面来讲,老人跌倒要不要扶,就不应该是问题;中国式过马路就不应该存在;地沟油、瘦肉精、问题奶粉、染色馒头,就更不应该出现。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全社会培育、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崇德向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引领社会风尚。

    

   从实现路径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与方法

    

   一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知和行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我们今天的理论古代叫知,我们今天的实践古代叫行,我们今天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古代叫知行合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知的问题,也是行的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关键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自觉践行。

   二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是要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总书记这个“四化”的要求十分重要,日常化既是日常性也是经常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具体化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众化、接地气,宣传教育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化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鲜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生活化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生活与实践、成长与发展紧密联系,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与生活规范。

   四是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凝聚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郭建  郭建词条  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词条  共识  共识词条  价值观  价值观词条  核心  核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