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杨栋:现代文坛感叹录

  

   一、消失了的“林徽因太太的客厅”

  

   京北总布胡同三号,曾是才女林徽因的旧居,这里有过一个享誉学界,名满京华的会客厅,是一个有名的文化沙龙。被称为"林徽因的客厅"。学者钱钟书说:"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她的交游最广。"用古人的诗评就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常来这里的客人有:胡适、钱钟书、沈从文、金岳霖、徐志摩、李健吾、卡之琳、萧乾、费正清、周培源、叶公超、常书鸿等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钱钟书称赞:"她是全世界文明顶古的国家里,第一位高雅华贵的太太。"

  

   女作家冰心写过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有一个明眸皓齿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这篇文章一发表,人们就都明了是讽刺林徽因女士的。而林女士的反应是,特地送了冰心女士一瓶又陈又香的山西老陈醋,其意不言自明:冰心是吃醋林徽因客厅的名望之隆。两个名女人从此不再来往,冰心看不惯林徽因的作派,其实还是传统观念的差异,一个是作风洋派的西式女性,开放性格,一个是保守典型的中式闺秀,大家淑女。两种观念是融和不到一起的。.韩石山先生也这样评过:"冰心与林徽因两人后来的矛盾,除了女性之间的嫉妒,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林是一个完全西化了的知识分子,这是她最为特别的地方。"

  

   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再没有出现过这么一个美好的客厅,如今,是连北总布胡同三号,那个伟大的客厅旧居,也被大铲车彻底地铲除了。中国文化人全失去了精神的依托,文化的家园,宽阔的视野,包容的襟怀,诗意的小院,温柔的客厅。失去了美丽而伟大的林徽因,失去了她最讲究的客厅。

  

   林徽因只有一个。她的客厅也只有一个。.

  

  

  

  

  

   二、徐志摩"八宝箱"藏匿的隐私

   1925年,诗人徐志摩在去欧游历时,把一只小皮箱托付给女友凌叔华保管,这只箱子里装着他的书信,手稿,还有珍贵的"康桥日记,被后人称为"八宝箱"。

  

   其实,这里装着的是诗人的隐私,尤其"康桥日记",是1921至1922年之间他在英国结识林徽因,,写下的恋爱日记,更是让人们关注,徐志摩去世后,好多人想得到"八宝箱",想知道诗人的隐私,包括林徽因本人。她让胡适出面,要凌叔华交出东西。胡适在日记中说:"为了志摩的半册日记,北平闹得满城风雨,闹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宁,今天日记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读了,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我查此半册的后幅,仍有截去的4页,我真有点生气了,勉强忍下去,写信去讨这些脱页,不知有效否?"徐志摩已有发妻张幼仪,又爱上了陆小曼、林徽因,和女作家凌叔华也是文坛挚友,他激情澎湃,博爱疯恋、情诗跌宕,情史传奇,他的日记当然会"果有文章"了,

  

   但因成为众矢之的,这册日记终于失联,至今不知所踪。成了无头公案。其实,人们关注"八宝箱",都是想知道诗人的隐私,诗人和佳人、才女的多角恋爱,是一种风流韵事,就倍受人们关注。正是因为男、女主角都是才华横的诗人、作家、才子、佳人。如果像时下贪官们"与多名女性有不正当关系”之类,则多是"权色交易""日后进步"的丑恶之事,反会让世人唾弃。故而前者称为"恋情",而后者,官媒称为"通奸"。

  

   徐志摩的"八宝箱",徐志摩的爱情篇,在这个闹心的杜会里,怕是永远寻找不到了……..

  

   三、《王瑶文集》背后的故事

   1996年,《王瑶文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和书友光华到太原专门每人购买了一部收藏,一是王瑶是文学名家,对现代文学的一点知识,是从他写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学到的。二是,我们是老乡,我和光华兄祖籍平遥,王瑶先生也是平遥人,乡贤遗泽。理当珍赏。

  

   王瑶先生有一句名言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其意是知识分子总要有独特的功能。这种入世的和批判的独立精神,让人敬仰。他也是一个幽默的老人,有人曾经问王瑶先生近况如何? 王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风趣地回答说:“每天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提问者完全摸不着头脑,以为王瑶最近生活很不如意。然而实际却与之相反,因为他平时非常喜欢饮水, 每天要饮十几瓶水,此谓之“水”; 同时他又喜欢抽烟,用的是福尔摩斯式的大烟斗, 含在嘴里, 呼呼有声, 火光一闪一闪,此谓之“火”。如此一来便成了“水深火热”。他的弟子很多,被人称为“王门弟子”。

  

  

  

   后来,读谢泳兄在《中华读书报》上的文章,"《王瑶文集》出版旧事一则,"他记到:"当时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赔钱出版,"但董大中先生不仅参与编辑,还亲自去筹措出版资金,找了他在晋中当专员的朋友,到平遥县请求资助。谢泳说"后来的事情好象不是特别顺利,予期的出版资金可能也没有全部兑现,但肯定是资助了一部分,不然,《王瑶文集》不会在那时出版。"谢泳又称赞"董先生所为何来?他想表达对难中知识分子处境的关怀。"董大中先生是我的山西的知名文艺评论家,他一直研究赵树理,著有《赵树理年谱》等书。他对出版《王瑶文集》的热心,也包含了一份对乡贤的敬仰之情。

  

   2014年12月10日的《中华读书报》上,又刊发了王瑶遗孀杜绣女士的回忆文章,并引了她给董大中先生的信,信中披露。"拟定出版费一共六万元人民币,北京方面承担两万元,山西方面承担四万元人民币……,我挪用了两个女儿暂时放在我手里的存款,把北京方面承担的两万元出版经费给了《王瑶文集》的责任编辑解正德同志"。但落实了经费,还是不能出版,杜绣女士又求助《人民日报》的朋友和全国政协委员李希泌,李和山西全国政协委员宋绍华"把《王瑶文集》不能如出版的问题作为提案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来,要求北岳文艺出版社给予答复"。到12月,《文集》就出版了。

  

   我没想到,我读的这部《王瑶文集》,经历了这么艰难的出版过程,《王瑶文集》是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合力编辑的,王瑶是北大名师,北大不关心他的书,还得亲属掏腰包,王瑶是山西人,山西也不关心他的书,还要一位文化老人去奔波化缘。王瑶先生写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他的《文集》也出得这样艰难,如同时下的"自费出版"了,这真叫文化人情何以堪,叫中国文学界、出版界情何以堪!

  

   王瑶先生自视甚高,就读西南联大时曾声称:“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这绝非一时戏言。他坚持传统中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理想,能有这么多人关心他的文章学术,著作出版,王瑶先生也当含笑九泉了。

  

  

   四、王实味的""师生恋"

   1947年,作家王实味因被错定为"托派"在延安被杀,起因是一篇"野百合花",半个世纪后,终于平反了这起冤案。《新文学史料》2012年3期,发表92岁的王实味妻子绯石的文章""追怀王实味――从师生到夫妻"。记述了他们延安的“师生恋"。她记到:"我和王实味从师生关系到夫妻关系,仅只四年光景,而在这段时间里,每周只能周末相聚一次,算来在一起时间也就80多天!”

  

   在绯石的笔下:"王实味,中等个头,体态偏瘦,五官轮廓分明,前额宽阔跑满,肤色白净,乌发闪亮,梳理到位。他经常穿一套做工精细可体的银灰色西装,脚穿白色尖头皮鞋,显得潇洒倜傥,光彩照人。"王实味和绯石是开封女子中学的师生,从那时起绯石已喜欢上了这位老师,她在文章中就说:"因为对他又敬又怕又有好感,想给他一个好印象,所以,每当他的目光扫视我时,我的内心便一陈慌乱。"她说:"王实味成了全校女生崇拜的偶像。"

  

   1937年,王实味和绯石都到了延安,在陕北公学他们又成了师生。后来,绯石到了鲁艺音乐队。王实味则到了马列学院编译部,经过一段相恋,他们在1939年2日结婚了,他们结婚时只有一个证婚人袁青参加。绯石写婚后生活说:"王实味会煞费苦心地以他自己的审美观把那个窑洞布置的整洁,清新而温馨,大部头的原版马列巨著整齐地高高摞起,床单被褥,所有卧具一统白色,而且桨洗平整,一个盛酒的暗红色小口陶瓷瓶里总是插着山花,配着各种形态的青草,非常别致美观。"从绯石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王实味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美的知识分子。他还给小妻子制定了读书计划,参照《世界文学史》,列出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书目,让妻子学习。""王实味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凑热闹参加娱乐活动,每天伏案翻译,从事他自认神圣的革命事业,和袁青畅谈的是天下事,身边事,可乐的事,可恨的事,搬一把自制的躺椅坐在门口晒晒太阳,上山采野花回来插到瓶子里,清理窑洞,周末接回年轻的妻子品尝自制的坛子肉,进城去饭馆吃特色菜,冬天遇到好天气领着妻子爬山越岭,找一片草地翻滚晒太阳………。"但好景不长,1940年10月绯石离开延安到西安看病,从此成了生离死别。

  

   绯石和王实味恋爱时约定不要孩子,所以没有生育儿女,离开延安前两人已协议离婚,但绯石对他的这段“师生恋"刻骨铭心,以至92岁写文章时仍深情的呼唤:

  

   "你听到了么?王老师,你并不孤独,你背后站着无数同情你,惋惜你,赞赏你,敬仰你的知识分子群体,你就泰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栋:现代文坛感叹录  杨栋  杨栋词条  文坛  文坛词条  感叹  感叹词条  现代  现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