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十大家庭事件”日前揭晓:“政府以各种方式庆祝国际家庭年,家庭视角的公共政策有望被推进”、“反家庭暴力法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彰显公权力对私生活人权的维护”、“李银河公开与跨性别者同居引热议,挑战传统性别观和婚恋模式”、“各地总工会推动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彰显社会对母婴权利的尊重”、“百合网借亲情推‘逼婚’广告,为商业利润‘绑架’单身女性遭抵制”、“主流媒体挖掘民间家风,形成家庭文化传承的舆论热点”、“‘女德班’假弘扬传统价值之名,实以封建糟粕奴化女性受质疑”、“新司法解释细化‘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兼顾工作与家庭角色受称赞”、“‘击退小三’成婚姻家庭咨询主业,谋暴利走偏锋监管乏力”、“首项婚姻家庭研究专项基金启动,推助中国家庭研究的智库建设”等入选。
该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发起、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专家推荐并评议,自2006年至今已是第九届,主要推举在年度中对中国婚姻家庭有重要或独特影响,以及有前瞻性的文化或政策导向意义的公众事件。2014年的十大家庭事件评点为:
事件回顾:2014年是国际家庭年设立20周年,中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北京召开了国际家庭年20周年中国纪念大会,启动了“中国家庭儿童安全计划”和“新家庭计划”,首次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国家卫计委与世界家庭组织还在珠海合办了“第十一届世界家庭峰会”,并联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举办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专题研修班。学界和社会组织也举办和发起了多项研讨会和纪念活动。
专家点评:1994年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各政府机构制定、执行和监督家庭政策。庆祝国际家庭年二十周年的秘书长报告的主旨,是敦促会员国采取具体行动,通过执行有效的国家政策、战略和方案来改善家庭福祉。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和相关政策的推行,彰显了国家层面对家庭在社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重视。我们期待家庭导向的公共政策能更加主流化,尤其在减少家庭贫困、支持工作-家庭平衡和促进代际团结与融合方面,出台更多的具体举措,加强家庭为其成员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的能力。
反家庭暴力法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彰显公权力对私生活人权的维护
事件回顾:最高人民法院在2014年初公布十起涉家庭暴力典型案例,推广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收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送审稿)》后,征求了66个中央单位以及31个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并会同起草部门反复研究、修改,于11月25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全文,向社会征求意见已于年前结束。
专家点评:家庭暴力危害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征求意见稿作为首部防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将反家暴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各级政府都要给予经费保障,并明确了除司法机构外,中小学校、医院、用人单位、婚姻登记机构等各自的责任;不仅强调了反家暴重在防治,还创新了家暴处置的新机制,如告诫、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撤销监护制度等。而强制报告、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政府建立或指定庇护场所等规定也有助于受害人权益的维护。但已分手的伴侣和同居伴侣间的暴力行为不被视作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裁定依附于其他法律诉讼,家庭暴力客观表现形式的界定不清,以及法律如何有效实施等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李银河公开与跨性别者同居引热议,挑战传统性别观和婚恋模式
事件回顾:2014年12月18日,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为回应网上对她“蓄意隐瞒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文章,发表了《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声明,首次公开自己在王小波过世后,已与一位跨性别者同居17年,并强调自己不是同性恋而是异性恋者。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不同婚恋模式尚未被普遍接受的中国,李银河公开表明自己与跨性别者的长期伴侣关系,再次引起全社会的舆论风暴。
专家点评:这一事件在中国的婚姻家庭史中应占一席之地。首先,掀起了一场性和社会性别知识的启蒙运动,冲击了传统刻板的性别二元对立论。其次,挑战了异性恋霸权。李银河以其一贯的身体力行引导社会关注不同的性取向和婚恋方式,为多元的婚恋模式开新河,并践行对性少数群体权益的维护值得称道。再次,该事件扩展了人们对于跨性别爱恋方式的想象。李银河不被世俗的名人遗孀身份所禁锢,顺应心境,投入非同寻常的爱情中,还爱得如此美丽、长久。这个事件必将对社会理性、宽容地接受不同性取向和多元的婚恋模式具有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各地总工会推动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彰显社会对母婴权利的尊重
事件回顾:为缓解母亲们在公共场所哺乳难的问题,在全国总工会的倡议下,今年以来,各地总工会纷纷开始推动在大型商场、超市、公园、机场、车站和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10月17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在北京联合启动了“母爱10平方”移动客户端APP,覆盖了全国52个城市,妈妈们只要下载APP后就可以在手机登移动客户端的地图上找到身边的母乳喂养室。
专家点评:公共场所设立母婴室,既是在当前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健康概念下,推进母乳喂养落在实处的重要措施,也表明社会开始重视满足妇女儿童对公共空间的特殊需求,体现了公共资源分配的社会性别视角和儿童优先视角。但我们还需看到,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满足母亲和婴儿的类似特殊需求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工会的推进活动因此也举步维艰、进展缓慢。期盼尽早参照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将设立母婴室纳入公共场所标准的强制性规定,以彰显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
百合网借亲情推“逼婚”广告,为商业利润“绑架”单身女性遭抵制
事件回顾:自称“中国首席婚恋服务专家”的百合网,年初在中央电视台、微博、微信上推出名为 《因为爱,不等待》的广告,短片中的外婆在外孙女毕业时、工作后,以及躺在病塌上,反复追问的只是一句话:“结婚了吧?”外孙女被逼无奈,终于不再“慢慢挑”了,而是为了满足病床上外婆的心愿,匆匆披上了婚纱。广告一经播出就遭批判,引发网上万人抵制活动,被斥为“以亲情逼婚”、“以陈旧的伦理道德绑架女性”、“严重伤害单身者的感情”等。
专家点评:为了商业利益,以亲情相逼,要挟女性到百合网实体店相亲婚姻,难免不触犯众怒。该网站无视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年轻人晚婚已成趋势,自愿不婚或单身的也常见,“逼婚”不仅干预了未婚者的自主选择权,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感,同时还兜售了不上相亲网、不结婚就辜负了家人,也无幸福可言的反多元生活方式的陈旧价值观。婚姻乃人生大事,不仅需要理性选择,还要投缘合意,“慢慢挑”或许可减少“闪婚闪离”,而敦促为尽孝仓促结婚是对以爱情为基础婚姻的否定,也是对青年婚恋观的误导。而婚介行业协会未能在批评恶俗广告中发声和在平时加强监管也令人失望。
事件回顾: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新春走基层 ·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节目,该节目聚焦 “家风是什么”,对民间家风进行大量的实录采风,节目还在《新闻联播》和《朝闻天下》的黄金时段播出,形成了热议家风的公共舆论,如门户网站陆续开辟页面讨论各类家风,学界也开展了相关的家风研讨和课题研究,不少地方政府开展了优良家风和最美家庭的评选活动。
专家点评:借助主流媒体宣传,家风从家庭私领域进入公共话语平台,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这反映了家庭内部的道德劝诫,与整个社会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相关联,因为好家风也是良公俗,家风正、民风淳和社稷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中国经济、社会速变,尤其在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流动的背景下,家庭价值观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向,个体的平等独立、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和权利意识增强。因此,对家风的大讨论,除了学习优秀的传统家风典籍,从历史传承的家规、家训、家约、家礼等吸取精华,更要探讨如何建立具有现代意蕴的家风、家规,以适应家庭与社会的变迁。
“女德班”假弘扬传统价值之名,实为以封建糟粕奴化女性受质疑
事件回顾:广东、北京、山东、河北、陕西、海南等多地出现各式教现代女性守妇道的“女德班”,高举“女人的德行,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国家命运”的政治大旗,鼓吹“女性服从”主义,如东莞“蒙正女德班”倡导“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女德”四项基本原则。有的甚至宣扬“如果要做女强人,你就得切掉子宫、切掉乳房,放弃所有女性特点”,“压缩自己、相夫教子是获得救赎的唯一方式”等所谓的“现代妇德”。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性别平等主义者的强烈批判。
专家点评:“三从四德”的封建糟粕早已被批透,但近来屡见复燃之势。先是举办各种针对女性的礼仪班、形象设计班,大中学校开设女红、厨艺、刺绣、茶道、家庭装饰等课程,来打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淑女”和“柔顺女性”。如今的“女德班”更是明目张胆地否定女性的独立人格、全方位地禁锢女性、奴化女性,明显违背现代社会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基本价值观,所谓的复兴传统文化价值不过是一场试图复辟封建糟粕和男权统治的闹剧。在价值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在男性的家庭角色相对受漠视的中国,或许需要更多地强调男性的贤夫良父、“暖男”角色,以多元、均衡的方式来塑造两性形象,才有利于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和关系和谐。
新司法解释细化“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兼顾工作和家庭角色受称赞
事件回顾: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以往各地法院在处理案件时出现裁判标准不一致的“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做出了细化。根据规定,职工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的,以及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发生事故的,都可认定为工伤。
专家点评:“上下班途中”的“途中”包括哪些路线?这一问题是近年来工伤认定案件中争议的焦点之一。新司法解释把职工到父母、子女和配偶的住所都纳入到上下班的“合理路线”,拓展了居住地的概念,更为符合当前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居住模式的多元化趋势。那“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涵盖什么呢?除了在上下班途中接送孩子、买菜外,照顾老人、购置日常必需品、往返医院护理生病的家庭成员等也不该遗漏。该法规考虑到了职工的家庭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扮演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角色。
“击退小三”成婚姻家庭咨询主业,谋暴利走偏锋监管乏力
事件回顾:各地媒体相继报道某些大牌心理咨询机构专门承接“击退小三”业务,甚至采取让美男工作人员混入第三者朋友圈,与第三者频繁约会,促使其移情别恋,或造成他恋假象,还向出轨男子夸大“小三”的不端行为等,以离间计、美男计、经济利诱、移情、移位、移厌等“兵法”,进行“外遇矫治”,阻隔“小三”。百度百科也添加了“小三劝退师”的词条。“击退小三”的打包服务收费不菲,10万起步,多则高达300万,资深“小三劝退师”的年收入在六位数以上。为此,那些获利不多或“小三”难缠的业务一概不接。
专家点评:自2007年“婚姻家庭咨询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正式职业以来,一些婚恋咨询机构为吸引客户、谋取暴利,先是以“离婚评估师”名义,后又以“小三劝退师”噱头来揽客,不仅将婚姻家庭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主业置至一旁,还采取非专业的甚至是违反职业道德的手段,“创新兵法”热衷于赚“外遇矫治”的大钱,阻碍了婚姻家庭咨询业的健康发展。由于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和从业的门槛较低,且不隶属于任何上级职能部门而缺乏监管,咨询机构的执业资质、业务范围、收费标准等也无法可依而乱象丛生。因此,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婚姻家庭咨询业走上正规、健康发展。
事件回顾: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专项基金于2014年底启动,该专项基金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合作成立,支持、资助从事婚姻家庭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开展婚姻家庭理论、问题和法律政策的研究。专项基金将通过发布课题指南或申报公告,采取特别委托和公开招标形式来设立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旨在推动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智库的壮大。
专家点评:社会转型期随着学界对更为宏大主题的理论、现象和问题研究的关注,家庭研究的学术地位在衰落。近年虽有所改善,但仍大多集中在人口与计划生育。由于科学的系统研究的匮乏,以至那些为商业利润服务的所谓婚恋调查结果肆行。因此,该专项基金的设立,或将填补婚姻家庭领域的理论、实际问题和法律政策研究项目支持的稀缺现状,为建设家庭研究的智库出份力,促使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多地纳入家庭视角,给予家庭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