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德林:微时代被圈住的朋友

   微信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与之俱来的还有各种微信支付、微信营销、微信购物、微信群以及微信朋友圈,因此我把当下时代与微信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成为“微时代”,尽管定义的不够严密,但是从字面意义上能直观感受当前时代的社会现状。

   手机成为通信工具以后,的的确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生活的节奏。在满足简单的通信功能之后,于是开始追逐更多更好的娱乐、游戏、购物、体验等等功能,万能的手机商和软件商一一满足人们对手机功能的渴望,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或者说直接体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智能手机的出现把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生老病死学等都一揽子解决了。于是手机成了人们生活的必备工具,手机成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出门必带手机,没有手机整个人心神不宁,六神无主。手机成了人的最亲密的伙伴,一天到晚时时刻刻牵挂着它,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在公交车上有低头看手机的,在学生的课堂里更是很多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在马路上,在商场里,在医院里,凡是有人的地方基本上就有人看手机,借用一句话“凡有井水处,皆有人看手机”。更有人恶搞,厕所里没有网络,5分钟完事,厕所里如果有网络,则30分钟才能完事。人们已经恶搞了很多关于手机微信、WiFi等的段子,就不一一重复了。手机依赖或者手机强制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毛病,这是微时代一个显著特色,很多人被手机圈住了,尤其被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圈住了。在微信还还没有诞生的之前,职能手机也就有了,人们最多是用手机上网购物浏览新闻看看图片玩玩游戏或者用QQ,当微信诞生以后,这一切几乎都在微信朋友圈中解决了。

   何以微信如此强大功能,让人手不释机;何以微信如此魅力,让人欲罢不能。微信作为聊天的功能和原来的即时聊天工具QQ不相上下,但是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何故之有?笔者归结为以下理由,情感空虚、知识空虚、信仰空虚。

   情感空虚,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小小螺钉,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交流、缺少信任、缺少理解。看似我们处在热闹的朋友圈中,看似每天都欢歌笑语,其实内心无比的苦逼,因此这种苦逼之事又不便对对别人说,也不好对别人说,因为每个人都处在这种“集体状态”中,整个社会造成压力和紧张,“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每个人微信里都有各种各样的群,但是在每个群里都人人都缄默不语。

   人本身是社会动物,人必须在社会中找到位置和方向,传统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紧密交流,构成了学着所说的“熟人社会”,但是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熟人社会依然存在,但是很多人更愿意从陌生人中寻找乐趣和话题,更愿意回避熟人之间的共同话题。因此这成了当前社会学一个新的课题——陌生社会。在陌生的群体中大家互不认识互不了解,人们可以把自己随意打扮随意隐藏随意释放,使得熟人社会里的各种压力能及时排除,避免和减少了各种尴尬与难堪。

   情感空虚的另一个极端表现在通过及时聊天工具在陌生人群中寻找各种性机会,哪怕是简单的“聊骚”机会,减少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这一方面反应当前社会性开放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多少暴露了这个社会性的严重不和谐的程度,男女家庭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性的失衡,最终催生了网络情缘的滋生。更深刻一点的可以看出社会在高压之下寻求解脱的一种自我放纵和社会放纵,这或许是众多网民沉迷于网络或微信的一个主要动力。这是高度情感空虚的一个极端的反应,也是网络生态次生灾害比较严重地区。

   情感空虚是大量网民深藏内心的苦衷,在网络上很难发现,一般存在极度陌生的群体之间私下交流,这种隐秘的交往最终通过双方的言语挑逗或者身体接触而中断,双方可能接着进入下一场的陌生交往,以填补更加空虚的情感。

   知识空虚也是当前网络盛行的一个有力推动,在网上只要想要,什么知识都可以找到。在万能的朋友圈更省去了网民自己寻找的麻烦,于是关注朋友圈几乎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的知识,但不是思想,也不是文化,这些知识有点是伪科学,有的是假新闻,有的是母鸡汤,既能养生保健,也能励志催情,也有的是各种葵花宝典,还有一些爱国宣言,当然也有问候日本人“女性亲属”的,总之应有尽有。俨然成为了一个知识广场或技能海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相对于一部大部头的著作,网络空间的删繁就简三言两语高度凝练的总结,来的十分容易,省去挑灯夜战腰酸背痛的辛苦。因此很多网民在网络朋友间找到学习的终南捷径,另外,现在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比人体新陈代谢还要快,因此即使老老实实坐下来把一本书读完,书本中的知识就果实了,所以不如经过各种人仔细筛选过的知识来的及时和来的方便;再者,现在每个人都是361度不停的旋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来学习,很多人也已经没有学习的平台和场所,于是就迫不及待的对充斥在网络朋友圈或者网络空间的各种“得来从不费功夫”的知识,不加旋转,照单全收。

   在大量的网络学习后,每个人都成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分子,都是养生专家、防骗专家、励志专家,也有的是幼儿教育专家,不惜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有需求就有供应,既然社会上大量人对知识如此渴求,那就有一批网络写手量身定做。从一些鸡汤式的文章中我们可看出小编要么是心不在焉,要么是力有不逮,文章逻辑不通或者词不达意,或者发无端之幽情,甚或节外生枝故意附庸风雅。如果能从老祖宗那里找几句来点缀,这种锦上添花更能引起共鸣,再能从老外那里寻章摘句,便“如获至宝”。淹死在知识的海洋也算死的具有文化气息,这似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毕竟在高学历和海龟充斥的社会中谁也不想被当成一个土鳖,这是当前社会知识虚高文化虚胖的真实写照。

   信仰空虚这个命题本身就有待进一步论证,有人会进一步追问,信仰是什么?信仰不空虚的人信仰什么内容?这在中国或许一直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暂且不把信仰看的“高大上”,我们可以把信仰放在日常生活中来,放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来。

   笔者把信仰空虚当成这个时代一些网民的心理,是有一下几点理由的,姑妄分析之,一是功成名就者,这些所谓成功人士,解决了物质温饱和社会地位甚至自我实现的满足以后,也即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这些人几本完全实现了,已经没有任何追求和目标了。所谓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为所欲为,为所不为”已经能得心应手了,这些人尤其是他们的后代,成为网络主要消费者。二是对现实失去希望的人,曾经满怀希望但是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曾经豪情万丈,但是现在却一贫如洗的人,现实中实在没有心情或激情再进一步努力,只能在网络中聊作自慰,在网络空间中找一些刺激或者寻欢作乐,醉死梦生。三是一些现实生活中无忧无虑的人,既不用日出而作也不用日落而息,既能解决衣不蔽体,也解决了食不果腹的状况。在当前大家庭一片和谐的情况下也就无风不起浪,进而也就无所用心无所追求,学生就是上上网聊聊天,农民工也就干干活上上网,大量的中间阶层也就是得过且过,没事上上网,有事喝喝酒。

  

   信仰空虚是当前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大众普遍信仰,因此也就不用五十步笑百步。如前所述不把信仰放在高大上的位置上讨论,只把它放在日常生活中讨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了信仰的压力,那也就没有了心理上的压力或者拘束,既然解放了一颗紧张的大脑被解放,那么接下来整个人就身不由己,彻底由放松到放纵。因此网上就成了这些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天堂。

   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被网络牢牢圈住的人不在少数。芸芸众生,网民无数,网络自然而然进行了身份识别和层次划分。在网络上三六九等以及“贫农、富农、中农”都自成一系,自觉排队,并且造成了严格的等级固化,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网络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观察每个人空间以及朋友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之分依然存在,这不是网络制度造成的,而是各个网民不由自主的身份定位造成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不同的朋友群同学群,但是仅仅在处于同一层次的群体中有交流的兴趣和愿望,在其他群几乎都成了事不关己的看客。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网民自己已经把自己圈住了,把自己交往的圈子限定在本身所属的群体,并不愿意和没有动力去突破。

   网络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但是不能提高思想的水平,如果一个人仅仅以来站在土丘之上踮起脚是不能望远的。借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射箭时瞄准天空总能比瞄准树梢射的远。”因此当我们把眼光仅仅局限在网络上的三言两语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警句,甚至一些没有煮烂的母鸡汤的时候,我们不会走的太远也不会飞的太高,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鼠目寸光和急功近利的,这些牢牢被圈住的人走不住手机微信还能指望走到宇宙太空走到瑞典皇家科学院吗?

   套用前一段时间流行一段话,世界那么大,何必盯着手机看,手机能满足你短暂的快乐体验,满足不了你永恒的快乐追求过程。当我们离开手机走出朋友圈,发现我们周边的世界更加广大,更加精彩。微时代不一定要过微生活,微时代也可以有大生活,有大气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德林:微时代被圈住的朋友  刘德林  刘德林词条  朋友  朋友词条  时代  时代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