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者制造和散布“中国能源威胁论”,说什么中国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中国无限制的能源资源“胃口”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这是违背客观事实的,站不住脚的。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是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的积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面对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坚持立足国内,开源与节约结合、节约优先的能源方针,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能源生产,一方面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1978—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16%,支撑了GDP年均9.6%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发展中的能源问题,并没有对世界能源造成威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之所以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能源问题,首先是由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并具有特殊的能源结构所决定的。从能源生产总量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其中,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4%;原油产量达1.81亿吨,居世界第6位;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1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从能源结构看,我国具有以煤为主的显著特征,200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为76.3%和68.7%,远远高于全球平均27%和27.8%的水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力地保障了国内的能源供给。只讲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而看不到中国首先是能源生产大国,是片面的。
中国虽然是能源消费大国,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2005年,人均一次能源消费,世界平均为1.65吨油当量,日本、美国分别为4.13吨和7.97吨油当量,而中国仅为1.18吨油当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国的1/7。在能源消费中,中国短缺而需要适度进口作为补充的只是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为0.242吨,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美国的1/13、日本的1/8;天然气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5%、美国的1.6%、日本的5.6%。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1.36亿吨,人均仅0.1吨,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同期美国石油净进口达6.13亿吨,人均为2.09吨,分别为中国的4.5倍和20倍。日、德、韩等国家几乎不生产原油,年进口量合计达4亿吨以上。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没有人说那些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高的国家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反而称消费水平和进口水平低的中国构成了威胁,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近年来,一些人将国际油价飙升归因于中国增加进口,也是站不住脚的,掩盖了石油价格上涨的真实原因。这几年,国际石油价格由每桶20—30美元暴涨到70—80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从经济因素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加快增长,对石油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之前一时期油价偏低导致对炼油投入减少,炼油能力一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油价格。但从总体上看,国际石油市场供求是基本平衡的,且供略大于求。近十年来,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都在1.7%左右,比较平稳,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石油价格会有一定上升,但上升幅度绝不会如此之高。从非经济因素看,伊拉克重建困难重重、伊朗核问题持续紧张、黎以爆发冲突、极端性气候引发的自然灾害等,都对石油价格上涨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全球几千家基金公司的大量投机资金兴风作浪,进行石油炒作,成为石油价格超常上涨的重要原因。据一些海外专家分析,在原油价格攀升至每桶70—80美元的价位中,基金炒作的投机因素达15—20美元。反观中国,石油进出口长期处于正常的贸易范畴。200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仅占世界贸易量的5.5%,而美国和日本石油净进口却分别占到25%和10%左右。与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相比,中国的进口份额相对不大,不可能左右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更不会引起国际石油价格的暴涨。去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下降了5.3%,成品油净进口下降了34%,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中国石油进口减少,世界石油价格应该相应下降。但事实上,去年布伦特、迪拜和西德克萨斯原油现货价格仍在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了40%。今年以来,中国石油净进口数量是增加的,但国际石油价格却在波动中趋降。显然,把中国石油进口数量作为决定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而把国际油价高企归罪于中国,是没有道理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客观地讲,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能源需求会持续增加。国际经验也表明,就某一国家的能源消费而言,其消耗数量曲线呈倒U型,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正处于倒U型的爬坡阶段。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依靠自身的努力,主要通过增加国内供给和大力节能来解决能源问题。
首先,我们国内能源供给的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其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储量丰富,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万多亿吨,探明可采储量还有1145亿吨,可开采上百年。石油还有一定潜力。据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25亿吨,平均探明率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增加产量仍有潜力。天然气储量产量有望快速增长,可采资源量为22万亿立方米,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可采储量3.5万亿立方米,平均探明率15.9%,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开发潜力大。非常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2005年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量约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总量近11万亿立方米。作为常规油气资源补充的油页岩、油砂和沥青等也相当丰富。另据专家推测,我国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蕴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是未来可加以利用的能源资源。水电、风电、太阳能加快发展大有可为。全国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约4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1/4;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目前只开发了0.13%;太阳能开发利用潜力巨大,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时间在2200小时以上。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我国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7亿吨,其中可用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当于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立足国内、多元发展的基本方略,加快能源工业发展,增强国内能源供给能力。有序发展煤炭,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煤炭气化、液化,鼓励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力,以大型高效环保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大勘探力度,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开展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勘探。积极实施燃油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开发风能,大力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6%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节能降耗潜力很大。这些年,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些行业的能耗持续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比如,我国水泥行业综合能耗高出1/5,钢铁行业大中型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1/6,电力行业火电供电煤耗高出1/5。能源效率低既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节约能源的潜力所在。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将会极大地减少能源消耗。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按照有关方面的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一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约25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约1个百分点。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一个百分点,每年能源消费总量可减少近28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万元GDP能耗降低1.3个百分点。从微观层面看,企业用能、居民消费都还有很大的节约潜力。就企业而言,通过技术改造和完善管理等措施,仅燃煤锅炉一项的节约潜力就有7000万吨标准煤。再如照明节能,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2005年产量达到17.6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国内使用的比例并不高,出口量占到生产总量的70%以上。如果把现有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只要我们真正重视起来,节能降耗的路子是很多的,潜力也是很大的。我们将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解决国内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采取综合的、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要通过调整结构节能,通过技术进步节能,通过加强管理节能,通过深化改革节能,通过强化法治节能,通过动员全民节能,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节约型社会。
中国在坚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将继续适度进口一部分石油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的必要补充,但不会因此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能源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需要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全球石油安全的关键,不在于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石油消费会不会增长,而在于世界石油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在于人类是否能够通过开发替代石油和新能源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到52亿吨,比2005年增加13.4亿吨,而同期石油供给能力将达到53.8亿吨,增加14.8亿吨,世界石油市场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不会改变。其间,中国石油进口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人均进口量依然相对较少,且进口规模的增加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际市场完全有能力消化。据测算,到2020年,中国的人均石油进口量不会超过0.2吨,仍低于目前世界人均石油进口0.4吨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随着石油资源递减,到2020年之后的某一时期,国际石油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这也将只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类不会坐以待毙。自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受到石油价格暴涨的冲击,国际社会加强了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并取得积极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制油、生物质燃料油以及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都会有令人振奋的发展,人类将满怀信心地迎接后化石能源时代的到来。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努力解决自身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世界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日益成为维护世界能源稳定安全可持续供应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对此已普遍认同。
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能源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贡献。中国能源安全是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依靠自身努力提供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供给,满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能源消费需求,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正如依靠自力更生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样,其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贡献。
中国不仅是能源进口国,也是能源出口国。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承接了许多高耗能加工制造环节,在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走向世界,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中国也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仅以由于种种原因出口偏多的电解铝为例,生产1吨电解铝需消耗电1.5万千瓦时,2003年中国电解铝出口104万吨,2004年为141万吨,2005年虽有所下降,仍达到114万吨,相当于分别向世界出口电量156亿、212亿和171亿千瓦时。此外,中国每年还有大量的能源直接出口,2005年向国际市场净出口4551万吨煤炭和1276万吨焦炭,其中焦炭出口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贸易量的60%左右。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出口能源,都减轻了进口国能源供给的压力,是对世界能源安全的贡献。
中国在境外开展的能源投资合作,增加了国际能源总供给。中国的石油公司已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境外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化工合同和一批石油技术服务合同。中国石油公司参与的项目,多数都是自然环境比较差,勘探开发条件比较复杂的区块,是靠我们石油工人的技术水平和艰苦奋斗,主要通过提高采收率,或者进行老井改造,提升了当地原油产量。同时,我们在进行能源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中,努力增加投资地的就业机会,加强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安全
全球能源安全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和挑战,维护国际能源安全要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在上个世纪100年的时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消耗了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进入新世纪的100年或更长时间,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在内的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将陆续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人类已经走过的历史过程来看,工业化是社会财富积累快、生活水平提高迅速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历史阶段。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人类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无非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地球资源和环境难以承受的,是走不通的;第二种选择是,以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为由,限制、放缓甚至企图迫使发展中国家放弃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三种选择是,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的正确道路。为此,应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特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发展中国家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最大贡献。
作为先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为维护国际能源安全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不仅因为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已消耗了全球过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因为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全球能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2005年,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59.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能源不是某些国家、某些人独享的。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也积聚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理应承担起与此相应的、维护全球能源安全的责任,致力于促进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地球的资源能源支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囿于维持旧的格局、维护既得利益。发达国家应当率先节约能源,减少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尽量地降低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份额;应当加大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推动清洁煤技术等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术研发;应当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节能技术,处理好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问题,支持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树立和落实新能源安全观,保障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胡锦涛主席前不久在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他强调:要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特别是要加强能源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能源消费大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促进油气资源开发,实现能源供给全球化和多元化,确保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确保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要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国际社会应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支持和促进各国提高能效,节约能源,探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要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各国应该携手努力,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地区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避免地缘政治纷争干扰全球能源供应,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而不应该把能源问题政治化,更不应该动辄诉诸武力。新能源安全观的提出对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按照新能源安全观的要求,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来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