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杨福泉:记在瑞士举行的国外首次纳西东巴文化展

  

  冬天的瑞士苏黎世,白雪皑皑,湖水如梦,来自遥远的“中国西南古王国”的东巴文化展,如期在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举行。

  这次展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与丽江县东巴文化博物馆合作进行的,这次展览是纳西族东巴文化首次应邀在国外举行的公开展出,展览从1997年12月4日至1998年5月15日,来自中国、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学者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200 多人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

  办展数月间,来自各地的观众络绎不绝,展览原来定于4 月中旬结束,但由于广受欢迎,特延期至5月中旬。

  笔者在展览期间应邀赴该馆讲学,仔细观看了展览,并与馆长奥皮茨教授作了详细交谈,对此次展览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觉得其中几个突出的特点很值得介绍给国内社会科学界和博物馆的同行。现简述如下:

  1、展览构思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建馆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举办过很多重要展览,在西方社会有较高声誉。这次展览中展出实物、图片近千件。展品除了由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提供的之外,还有来自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和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及一些个人收藏的东巴文化精品。

  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奥皮茨(Michael Oppitz)教授是西方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长期在尼泊尔“马嘉人”(Magar) 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居留当地长达18年。对喜马拉雅地区边缘地带少数民族的本土宗教有很深的研究和了解。他认为纳西族东巴教在喜马拉雅区域文化圈中有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突出特征,从纳西这一小社会反映出涉及甚广的区域文化。这次展览即力图展示纳西东巴文化的一个概貌,并以此推动今后对喜马拉雅边缘地区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

  在如何布展上,奥皮茨教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作了独出心裁的设计,他打破以往以学者专家的审视眼光对展品作详细的学术性说明的传统方法,注重展品的“本土文化阐述”,力图让展品本身来作“自我解说”,让人们了解这些展品在纳西人的传统文化中作何解释,有什么意义;这些展品与纳西人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让观众自己从中去领悟一种以宗教、神话为载体的民族文化本身。

  在东巴教中,天地万事万物和法器、仪式祭品等都有神话性的起源故事,穷究事物的出处来历是喜马拉雅边缘地区各民族文化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奥皮茨教授抓住这一突出特征,在洛克等国内外学者翻译或概述的东巴经中找出此次展出的几乎所有展品的起源故事,将这些用东巴象形文字写成的起源故事经文与相对应的展品放在一起,加以德语译文,构成“展品---展品的象形文字符号---用象形文书写的展品起源故事经文- --德语译文”这一阐释格局。人们在观看展览时是在领略展品和纳西人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从中品味、领悟纳西先民是怎样以一种神话的思维来解释宗教物事,理会在纳西先民的宗教性思维中,神、人、巫师、祭司、仪式物事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所展出的各种仪式物品、经书等又与设于展厅角落的几种仪式祭坛相呼应,在祭坛中可以找到各种物品之所在,即发现它在仪式中的具体功能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看展览就不是仅仅单纯而片断地依赖一种外在的、学术性的解释来理解各种展品的“科学意义”,而是自我发现展品与文字、故事和仪式的对应关系。看展览的过程无异于在阅读一种自然地反映东巴教的思维特点和仪式结构的文本。

  此次展览的德语名称是"Naxi Dinge·Mythen·Piktogramme" (纳西之物、神话、象形文字),从中也体现了展览设计者的总体意图。奥皮茨教授认为不能将东巴教的法器等物件与神话孤立分割地看待,二者都是仪式的有机构成部分。他力图在展览中体现这种相依互存的关系。他对笔者说:“我不太在意使人们知道东巴法鼓的尺寸、用途等所谓‘科学的理性知识’,而是要使人们知道东巴的法鼓会飞这样的传说,启示人们去寻找一种宗教的思维、源流和纳西宗教中人、神、仪式、祭品的相互关系,体会一种民间宗教中的艺术和美学意义。我们此次展览不是像有的展览那样以展出一些贵重的东西来体现它的价值,纳西东巴教是

  民间宗教,其仪式物品的价值大多不是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它深厚的宗教意义、文化内涵、艺术色彩和美学价值。”从他的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人类学家想以纳西族本土宗教的思维特征贯穿整个展览,使展览的整体布局体现出一种文化结构的意图。我觉得这种办展览的思路是十分新颖而有创意的,从学术思维上讲,它与一般就展品介绍展品,重在外在学术性的解释而忽略它在本族文化中的内在涵义和阐释的做法截然不同。以本民族的起源神话做为展品的解释,从看去浪漫和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中,却可以真实地抓住该族宗教的一些文化特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它与周边相邻民族的文化源流、宗教异同、互渗的关系,从总体上

  去把握这种宗教文化。

  2、展览与学术活动的密切结合

  在举办展览期间,瑞士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馆长奥皮茨教授为深化展览期间的学术气氛,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东巴文化,特地邀请了云南纳西族学者李静生、和力民、戈阿干、杨福泉和美国学者孟彻理(Charles Mckhann )到苏黎世大学举办学术讲座。共举行了10场学术报告会,内容涉及纳西东巴教的占卜、舞谱与神系、纳西族东巴教的物态文化,纳西神话的地域特征、东巴文化与纳西人的生态观、东巴经与象形文字、殉情与东巴教、纳西族的性别角色与社会变迁、新中国的纳西本土宗教现状和研究情况等,听讲者有苏黎世大学从事民族学、人类学、东方学、汉学、藏学的师生和苏黎世各界人士。

  据悉,在瑞士举办过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展览,但在展览期间请为数较多的中国本土学者连续举行为期数月的学术讲座,这在瑞士还是第一次,在欧洲也是个先例。奥皮茨教授称这是他的一个创意,目的是不仅要让观众看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精彩实物,还要让纳西族学者登上讲台讲课,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成果,使观看展览的人对这种独特的文化有更深而切实的了解,并促进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学术对话。

  以纳西东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各种讲座的连续举行对这次展览的效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少看了展览的观众又来听讲座,提出各种问题,对东巴文化及其社会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有的则是在听了讲座之后,又去认真地看展览,阅读参考书。这就从整体上使展览上了一个较高挡次,比单纯的展览效果要好得多。此外,奥皮茨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研究系的伊丽莎白(许小丽)博士合作,主编了一本《纳西、摩梭民族志》(Naxi and Moso Ethnography), 内收13篇由美、英、德、法、瑞士、中国12位学者撰写的有关纳西、摩梭人的民族志文章。它将作为这次展览的一项成果在1998年面世。它也给此次东巴文化展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意味。

  

  原载《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纳西东巴  纳西东巴词条  福泉  福泉词条  文化展  文化展词条  瑞士  瑞士词条  国外  国外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