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查常平:汶川大地震灾难的精神遗产

  

  面对人生:我们需要勇气与信念;

  面对他人:我们需要慈爱与公义;

  面对自然:我们需要敬畏与谦卑。

  这就是5.12汶川大地震留下的精神遗产。

  灾难也是财富,只要汶川大地震能够震醒国民追求智慧与仁慈的心,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每次地震、瘟疫、台风或海啸等自然灾害,对人的伤害大致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心灵的精神性伤害,其次是心理的社会性伤害,再其次是身体的物质性伤害。创伤需要得到抚慰与医治,否则就会使人发生病态以致精神失常。那么,我们用什么面对心灵的创痛呢?

  

  1.面对人生:我们需要勇气与信念

  

  “又晃了”,这是最近成都人流行的口头禅。地震造成心震余悸,至今使许多在震感区、余震区的民众无法集中精力正常地工作、学习。而5月18日临晨,成都在持续的震感之后,接踵而至的是狂风与暴雨。成都人感觉到世界的末日到了,开始在惊慌失措中大逃离,或裹着睡衣、外套,或撑着雨伞、两手空空,满街充斥着人的惨叫声、汽车的喇叭声、院子里狂吠的狗叫声。在这种狼狈逃离中,我们发现了震感区的百姓对求生的信念。

  从废墟中活着出来的小孩、大人,获救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正是这种顽强的求生信念与勇气,让无数的人在地震几小时、几十小时、几百小时后把生命延续下来。事实上,这次地震死伤万计,充分暴露人对自己赖以生活的地球深处的内部结构、运动方式,全然处于茫然不知的状态。这相当于一个人站在他完全不了解的球上。球的内部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兴高采烈、自由自在地在上面手舞足蹈,甚至可以主观地认定你生活在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但是,有一天,球开始挪动,甚至局部发生爆裂,每每想到此情此景,我们都会不寒而栗。那么,我们究竟依靠什么才能活下去?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他在世界上生活了多久,而在于他在生活中投入了多少勇气与信念。实际上,纵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依靠勇气和信念而生活:我们不知道医生在药单上写的什么,不清楚他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是否学业考试合格,但我们相信:那些我们不认识的文字所指的药物一定能够医治身体;我们不了解公共汽车司机的驾驶执照、汽车站牌上标示的到站目的地是否真实,也不知道汽车制造商在组装零件时是否完全执行了安全标准,但我们相信:上车就能够去到要去的地方。当我们勇敢地踏上车的那一瞬间,我们需要冒险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做出决定的依据,在于我们对司机、车况等的完全的信任、交托。否则,我们只有原地踏步、踌躇不前。

  地震对国人生活的影响,形成两种生活态度:反正,小震不用跑、中震跑无用、大震跑不脱,那么,现在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及时行乐,充分享受各种佳肴美味,沉湎于世俗的人生,使人回到所谓的天伦之乐状态。一种享乐主义、肉身主义的人生观在华土大行其道;一是因着深知人生的脆弱、生命的短暂,人们开始数算在世上的日子,筹划怎样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因此而争分夺秒、珍惜光阴,让短暂的人生发出异样的光彩。一种苦行主义、精神主义的人生观充斥人间。其实,这两种人生观的前提,都把人的心灵的精神需要和人的肉体的物质需要对立起来,将其分裂看待。人生幸福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中庸之道,实现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平衡。人却最容易走极端,因为极端乃是最容易的事情。换言之,我们需要有追求平衡生活的信念与勇气。

  

  2.面对他人:我们需要慈爱与公义

  

  灾难是一面镜子,既照出我们千姿百态的人性善恶,又检视我们用人手建立的各样社会制度的优劣。

   “五月十二日这一天,恐怕每个中国人悲伤的眼泪都会夺眶而出,我们需要好好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骨肉同胞还是异国他乡的客人。”友人来信告诉我。

  “这一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志愿者的标语写道。但是,

  在印尼发生海啸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说不出:“这一天,我们都是印尼人?”

  在缅甸遇到台风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喊不出:“这一天,我们都是缅甸人?”

  在美国9.11遇到恐怖袭击的时候,为什么大陆不少网友发出了幸灾乐祸的言论?

  或许,经历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我们更多的中国人需要明白:

  “你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别人;你希望他人用仁慈待你,你就当以仁慈来接待他人。”

  这种在爱中彼此恩慈地相待,将会形成一种爱的传递效应。浙江血癌女孩潘蒴捐献给什邡洛水中学十万治疗费,因为她之前的治疗费大部分源于别人的捐赠;一位生活在余震区的十二岁小女孩,拉着记者姐姐的手说:“你帮我把这20元钱带给前方受灾的小朋友!”“你也在灾区啊!”“灾区的小朋友比我更需要帮助。”记者满眼泪花接过了这笔小小的捐款。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相互在爱中体谅,我们就能够在平和的生活中幸福度尽一生的年岁,竭力减少劳苦愁烦。

  相反,当我们只从自己的个人利益、狭小的家庭得失考虑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四海一家、人类一体的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成为罪恶的发动者;当你在一个工程款上不公义地收取行贿受贿的红包的时候,其实,你是在把你朋友的朋友的孩子送进坟墓。因为,你能够在某地拿到一个建筑工程,显然离不开朋友的帮助。他的朋友的孩子,说不定就属于豆腐渣工程中6000多遇难学生中的一员,属于像绵竹富新二小127名、绵竹东汽240余名学生、都江堰聚源中学278名师生、新建小学239名师生、向峨中学300多名师生、北川中学1300多名师生(北川有420名干部死亡或失踪)之中离开父母的那一位。

  相反,或许是基于责任意识,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主动加固学校建筑、坚持每学期进行疏散演习,2400多名师生结果在地震时仅用1分36秒全部疏散到操场,无一丧亡。要是四川省教育部门具有前瞻意识,总结1976年平武地震的功课,把此经验提前在龙门山脉地区的中小学校推广,我想就用不着再请专家来鉴定所谓的“死亡工程”了。换言之,建立一套绝对珍视生命、避免天灾后酿成人祸的更人道的制度,应当是我们这次地震灾后吸取的惨痛教训。

  的确,在灾难发生期间,我们需要真正为同胞舍命的英雄。但是,我们更需要杜绝产生人祸的公义的英雄制度,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政治制度。我们没有能力阻止任何天灾的发生,但我们应当有能力把灾难减少,在余震区不再建用铁丝浇铸的豆腐渣学校、医院工程,有胸怀在最初的72个小时的生命时间接受其他国家生命救援队的援助,系统印制适合不同人群的灾难应对手册给主震、余震、震感区的同胞。

  在制度层面,针对不同人群如国家级减灾指挥部、地方一线的行政官员、官兵(消防、武警、解放军)、医生护士、志愿者、震区百姓等,切实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吸收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的雪灾和这次地震的经验教训,编写一套灾前、灾中、灾后应对手册,甚至面对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老人编写心灵重建手册,平常在教育中推广演习。一旦灾难降临时,立即发放如“受灾同胞自救手册”、“受灾百姓防疫宣传单”、“灾区心理辅导医师手册”、“灾区志愿者手册”等等。所有手册的内容,都应当包括组织、自我保护与救助他人三个方面,以减少救灾过程中不必要的牺牲伤亡。同时,无论在从废墟或疫区“救人”、转移受伤同胞第一个最要紧的阶段(灾后1-10天),还是在第二个“心理救助”阶段(灾后10天-1年内),还是把对身体与心理的关怀切实结合起来的“安身”与“安心”的第三个阶段,都需要立即把受灾地区的年轻同胞组织起来,使他们就地成为减灾重建的参与者,通过工作消除自身的心理伤害。这样可以减缓后方人员前往灾区的交通等的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级减灾指挥部,除了设立救灾过程中必需的部门外,其中应当向社会公布建议受理电话,由不同部门的专家组成“对策研究部”,对每天的灾情展开分析、吸收民间提供的灾难处理方法、对策,向指挥中心具体提出更好的建议与指导。汶川地震第一个阶段(5.12-15日期间)值得我们吸取的另一教训,就是在指挥部未设立“国际救援部”,没有更好地利用国际救援队的先进力量参与初期的救人工作。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日益成为了一个彼此相依的共同体,任何地区的灾难都有可能成为全球的灾难,所以,派出和接受国际援助,对于任何政府都是一件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心连心组织的成员在地震第二天徒步走到灾区展开救助的依据,更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主厨RainBow到绵阳充当搬运工的内在理由。他说:“我只想帮助中国人!当志愿者就是来干活的,少说话,多做事”。这次震后减灾过程中,民间志愿者自发地组织起来,与政府合作到灾区帮助救灾。其实,这正是中国进入现代公民社会的前兆,尽管一些官员还没有意识到志愿者现象属于中国现代社会开放的进步表现。

  总而言之,只有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才有心灵健康的百姓;只有心灵健康的百姓,才有真正人道而公义和平的社会。

  

  3.面对自然:我们需要敬畏与谦卑

  

  “抗震救灾”的说法,如果能够改为“震后减灾”将更为准确。地震如果能够抗击,我们就能够预知;如果我们能够预知,那么,向灾区同胞发出预警就是最大的仁慈。5月19日晚上,地震相关部门为了对生命负责预警说有大余震,但并没有告诉市民具体的应对措施,成都人在惊恐中逃亡。问题是:在逻辑上,既然余震可以预测,那么,主震也应当能够预测。之前的5.12汶川大地震后下午,成都市作为震感区的所有通讯、交通瘫痪,主震区的北川、汶川的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全然被损坏。人手建立的再坚固的现代文明城市,也经不起8级地震的震荡。在自然灾害面前,都市人群从前膨胀的物质主义信仰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这表明:我们不能继续把人生的依靠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人对大自然的认识绝对有限,我们在观念上、在意识深处唯有对自然保持一颗更加谦卑的心。因为,地震灾害即使是一场战争,我们一开始就注定是败家。因为,作为战争发动者的一方,大自然并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而且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新的伤亡。何况,死去的近七万同胞不可能复生,失踪的近两万百姓很难有生还的希望,除非他们像基督徒那样相信生命可以复活进入永生,除非截肢的小孩在全国人民的爱心包围下再长出新的四肢。

  有专家指出:汶川大地震和我们在岷江上修建的紫平铺水库、甚至长江三峡大坝相关。我无法对此做出明确的判断。但是,我只知道:只要地球是一个如同人一样的有机体,只要我们在人的肩膀上压一桶水位不断升降的水,他的脚或心脏一定会出问题。在整个岷江上游的各支流,除为了发展经济而展开的对水资源的掠夺外,还有就是对当地山坡上树木的过度砍伐。后者正是地震后不断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时候,我们尤其应当温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重新反省仅仅以物质主义、肉身主义的满足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观。

  事实上,在科学研究、纪念意义、教育警示、观光旅游四个方面,5.12汶川大地震,将形成新的联合国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群址,一个在四川西北以成都、九寨沟为对角线原点的菱形(◇字型)自然-人文景观带。它留下的精神遗产乃是:我们应当发扬以天人共在、物我共生为内容的传统自然观,倡导以尊重生命、邻人互爱为核心的个人生活伦理观,推进以国民互助、四海一家为主题的民族生存观,实现以直面苦难、勇敢担当为导向的开放传播观,最终达成以人为本、敬重个体的现代国家发展观。

  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立法形式确定“5.12汶川大地震国殇纪念日”,使每年5月12日成为举国缅怀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向生者宣讲敬畏自然、神州同心、人类一体、生命更新的人文精神的日子,那么,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也将成为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的祝福。因为,民族没有对苦难的记忆就不可能真正成熟,正如人生没有艰难就很难健康成长。

  

  2008-6-3于成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平  常平词条  汶川  汶川词条  遗产  遗产词条  灾难  灾难词条  大地  大地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