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周天勇:农业发展、就业难与粮食安全

  

   从农村和农业方面看,目前的土地和房产制度,制约了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造成小农经济破产,土地撂荒,土地被进不去城市的农村居民大量地用来建房,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

  

   一、农业破产与形成大量的显性失业人员

  

   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增加值比例在持续地下降;而在农业内部,小规模的农业则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产品价格上涨的速度相对于劳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饲料、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慢。只有从农业领域中不断地减少劳动力,即提高土地/劳动力的有机构成,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才能使农业获得较为合理的收益。

   从目前农业土地集中的情况来看,似乎一直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土地流转却非常困难:一是农业承包地的权属不明确。没有土地部门下发的永久承包的长期使用产权证书,而且农业部门发的使用权证书,有时不能在土地部门的土地流转中作为法律依据;二是流转的信息和签约成本太高。由于没有土地流转交易所,土地使用权出让供给的信息分散而不明确,使需要土地投资农场的人与转让使用权的农民之间的信息搜索费用过高,与一家一户谈判的成本也极高;三是由于农户土地小而散,农场的投资者与70%的农户达成协议,但是,有30%甚至10%的农户不同意,也形不成连片和规模化经营的农场;四是由于土地承包权没有明确是不是能够继承,因此,对于老人拥有的土地,其去世后就会调整回集体重新分配,在世时想出让流转,实际上对于农场投资者风险极大。就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情况看,其特征为出让时间短、规模小、不规范、纠纷多、不稳定。

   这样,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规模经营和经营成本的限制,小农经济不能集中转向现代规模经营的农业。本来农业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加上农业加工、流通、服务等体系的发展,还能吸收大量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但是,由于现代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弱化和失去了其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而小农经济又不利于降低成本,这样会使小农经济显性破产,或者形成土地撂荒等这样隐性的破产。土地上的剩余农民,大量地涌向城市,农业中的隐性失业人口,形成城镇和城市中显性的失业人口。

  

   二、村庄分散破败与耕地可能被大量占用

  

   目前全国有行政村68万个左右。2004年,自然村为327万个左右,一个自然村平均58户人家,232人,占地135亩。如果中国土地制度和城市化道路按照目前的方式继续下去,将会有以下的景观。

   首先,农村土地将被农民小康住宅和村庄扩大所占用。农村的小康社会在居住条件方面怎样建设?如果农民家庭按照每人100平方米的住房条件计算,到2040年,全国总人口14.5亿,虽然农村人口占20%,只有3亿人,但是因土地制度限制农民在城市中不能实现永久居住,按最保守估计,在城市中的2亿农民需要在原乡村实现其住房目标,将达到5亿人口规模,需要500亿平方米的住宅,用地5.8亿亩,届时,村庄用地在现有2.7亿亩的基础上,还需要占用3.1亿亩土地。也就是说,从1978年到2007年,农村人口减少了6000多万人,但是,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村庄的扩大,却增加了2亿亩用地;下一个30年,从2008年到2040年,我们农村人口可能减少2亿—4亿,但是村庄用地可能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奔小康,用地却还需要增加3.1亿亩。这样,从1978年到2040年的60年中,中国农村村庄的扩大,最后将会用去5亿多亩耕地。

   其次,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村庄衰败是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趋势。许多学者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凋敝与城市现代化,形成巨大的反差,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发展农村,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其实,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增加值比率在GDP中是持续下降的,农村由于聚集程度低、产出没有投资多、污染治理达不到规模经济、就医就学购物不便利、就业机会少等等,人口必然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衰败是必然趋势。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未来村庄衰败的时间,大约在2020—2040年间,也可能到2060年。这期间,年轻人都到城市中就业和居住,村庄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小规模土地的农业产出,实际上不能抵消成本支出,无法维持成本昂贵的生活需要;村庄中的住宅,变得一钱不值,甚至破败不堪;曾经在农村建设中的巨额投资,长期来看,成为巨大的浪费。因此,目前应该严格控制农村扩大村庄面积。

  

   三、粮食生产欲求安全而可能不安全

  

   怎样谋求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的办法是:(1)控制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种粮面积;(2)鼓励农民的承包地流转,但是,从法律、产权、体制、政策等方面没有具体的促进措施;(3)为了稳定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水平,保证城镇居民的利益,控制农业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虽然国家试图加大对农民种粮的支持力度,来平衡农民的利益,但是,问题有三:一是农民的生活成本是持续上升的,即劳动力成本是上升的;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是上升的;三是长期来看,农业收益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是持续下降的。对农业生产免税以及加大投入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试图用其来克服这三个趋势,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思路和措施的结果是:(1)土地供应不足,加上其他因素,房屋价格被抬高,农民实际上无法向城市和城镇永久转移,农村的村庄无法整理成耕地;(2)因房价太高,相当多的农民无法向城市和城镇顺利转移,农业中的过剩劳动力和人口不能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生活成本太高;(3)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力,加上土地不能顺利流转,用规模经营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技术进步等等目标都实现不了;(4)农业产品的价格过低,使其生产收益抵消不了成本,农民既不愿意放弃耕地,也不愿意赔本种地,土地撂荒和漫不经心种地的现象可能很普遍。

   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来实现其收益,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我认为,在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较高、农业生产基本可以抵消其成本的格局下,国家给予农业一些支持是应该的。但是,在农民没有养老等保障、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太低、农村过剩人口太多的格局下,政府试图全额支持其生存,即通过对农业的补贴,大量地养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人口,这种思路和措施,既在财力上不可能和不可持续,又会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使粮食生产更加处于不安全境地。可以看出,这样的思路和措施,本来是想增加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实际上反而成为形成粮食不安全的深层次原因。

  

   出处:中国经济时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天勇  周天勇词条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词条  粮食  粮食词条  就业  就业词条  安全  安全词条  
社会思想与理论

 哲学家爱智慧吗?

 (吴万伟 译)    当前迫切需要掀起学术研究总体目标和方法上的革命,包括其整体本质和结构,以便让学术研究能够抓住推动智慧发展而不是获取知识的中心任务。  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