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南之默:微博让我们学会了什么?

  

  微博真正进入公众视野,也大概就是这么一年的时间吧。尤其是随着“谢朝平案”和“宜黄拆迁事件”在视为象征性的胜利,更是激发了许多人在微博上的热情。就连任志强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公众现在手中拥有了一种新的维权武器。的确,从“谢朝平案”中的检察院拒绝批捕和“宜黄拆迁事件”中,宜黄两大领导被问责下台来看,公众在微博上确实得到了某种胜利的快感。因此,将微博视为一个新的维权平台,并非夸大之词。

  然而,自始至终,直到现在,我依旧认为在类似的事件中,取得这样的胜利,虽然可喜,但毕竟其背后所支撑的理念简单而纯粹,就是基于公众自身本能的公平正义的反应。微博只是为这样的一种效应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如果说公众从中学会了什么,尤其是每个微博背后的每个鲜活的个体,到底能从中学到什么,我却无法感到乐观。

  因为类似事件的胜利,也逐渐让微博“变味”。在微博上,披露的所谓“真相”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耸人听闻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而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制造的文字也越来越让人窒息。或许其中,属于真实的消息不少。但同样可以肯定是假消息和谣言同样也不少。在这一亦假亦真的平台上,我们究竟可以学到什么呢?很多时候,无论震撼的消息是真是假,它都在很大程度上地制造了许多人所需要的情绪、愤怒。在另一种意义上,它们可以让对现实有着不满情绪的人在网络上发泄掉自己的情绪。当然,它也可能在人的内心积累着更多的无穷的怨言与愤怒,让人变得更为尖酸、刻薄,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到。

  我们固然有理由去指责那么制造不公、依仗权势欺压他人的人。我们也可以在微博上以强大的围观之势,来试图“改变”这些不公平正义的事件。然而,对于个体而言,我们是否因此而在现实中,或在网络上,能够变得更加“正义”、更加“公平”呢?我们是否在以公平正义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异议,面对不同的群体呢?还是只会学会用“围观”的力量来压制我们所不愿意听到的,看到的东西呢?在这一点,我是怀疑的。

  在网络上传播情绪,制造戾气,很容易,也很受欢迎。它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某些人的心理需要。而如果加上正义公平的外衣,那么它就更加完美了。然而这样的“正义公平”代表了谁的正义公平呢?很多时候,一如我们所看到的,在不明真相的时候的正义公平,为了实现某些目的的“公平正义”,不过只是一副华丽的外表而已。它既不可能真正创造正义公平的社会环境,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最初目标。甚至可能只是我们所反对的事物的另一面貌而已,以致于我们都忘掉了我们最初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只学会了破坏,却没有学会建设。我们只是因为厌恶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却从没想过,我们能提供另外怎样的一种选择和可能。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媒体纷纷发表了对微博热情的赞美。正如上期《南方周末》在盘点这一年的媒体事件时所说的:没有微博,或许这一年的媒体事件会是另一种样子。也正如许多人对微博在未来中国社会里所能扮演的角色的期待一样,微博或许可以成为中国实现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我想,这样的一个目标,更有赖于每个微博背后,每个鲜活个体实现自身的改变,才能实现。如果制造围观的人和围观的人,只是在这为这个社会制造多一份情绪,多一份愤怒,多一份戾气,那么,更大的可能,它只是制造了另一种“威权”,另一种“极权”,它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也不代表真正的正义

  比起破坏,建设更难以实现;比起革命,改良更需要勇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学会  学会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