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工作,之后不久,就知道院图书馆收藏有一大批堪称瑰宝的老照片,这批照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的一段波澜壮阔、促成当今中国56个民族格局形成的壮举密切相关,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大调查”及70年代拍摄的民族地区照片。这批照片具有某种“垄断性”的价值,因为在1949年之前和1978年之后,很多国外人士也在云南拍摄过不少照片。而1949至1978年这段时期反映云南各民族的照片,尤以中国人所摄最为重要,特别是 “民族大调查”期间的照片,更成为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寒来暑往,我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整整24年之后,机缘来临,我们和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商定,要合力推出“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以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我作为主要的策划和编撰者之一,开始组织这本巨著的编撰工作。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这批“云南民族调查照片资料”共有12000余幅,大量照片拍摄时间主要集中在1956年至1965年,亦有少量1950年至1955年、1970年至1984年的作品。翻检审视这上万张馆内珍藏的黑白老照片,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岁月……
从1950年到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出学者专家参与的民族访问团和视察组,深入到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检查民族工作,调查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1956年至1964年,在毛泽东主席的直接提议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的调查。1956年春,大规模的全国民族调查开始进行,组织了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8个调查组,1958年组织了16个调查组,一大批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参加了这次大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范围、内容和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世界仅有。
这次民族大调查,最后形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皇皇巨著,彪炳于世,成为中国民族志的瑰宝。而其中独缺系统的一部影像图集,成为美中不足的憾事。
1980年在原来的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是建立在这块民族学沃土上的云南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历来是该院最优长的研究学科,不仅拥有一批优秀的民族学学者,而且在长期的田野调查中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各民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民族志资料。其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所进行的那次大规模的中国民族大调查中所形成的“云南民族调查手稿资料”、“云南民族调查照片资料”、“云南民族调查电影片资料”、“云南民族调查文物古籍资料”等民族志系列资料,成为云南社科院图书馆独具特色和弥足珍贵的重要馆藏品。
该院的一批学者,曾参加了当时的民族大调查,参与了7部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文献资料,还有手稿、调查笔记等,此外,还拍摄了大批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民俗等的黑白照片。收进本书的照片,也有一些是该院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田野调查中所拍摄的,珍藏在该院图书馆。
为了让这本大型学术画册达到“深度读图”的境界,最终定了这样的原则:画册所选的7个民族的文字撰稿,主要由长期以来对这个民族有深入研究的云南社科院学者担任,以保证其客观真实、可信等学术性。如对基诺族有数十年的跟踪调研、并促成了基诺族在1976年被认定为第56个民族的杜玉亭研究员,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参与民族大调查并参与拍摄照片的汪宁生研究员、杨光海研究员、刘达成研究员,对景颇族、德昂族等进行过长期研究的桑耀华研究员,长期研究普米族的杨照辉研究员等。
而每一位撰稿者除了认真撰写概述文章外,对每一张图都有细致和真实客观的文字解说,争取让读者从每张照片上获得尽量多的信息,比如照片中的服饰,其做法、用料、服饰所体现的文化观念都有言简意赅的介绍,其他诸如反映各种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等的图片,也突出了学术性的解说。有的甚至不辞辛苦找到了照片的当事人,所以在不少图说中,可以读到照片中的具体地点、人物的名字等详情。
而各位专家们在整理编撰过程中,目睹这些老照片也是感慨万千。他们回忆起当年干部、民族调查队、医务人员等深入边远村寨,和各民族群众交朋友、和他们同吃同住、参加劳动、为民众看病等感人的情景。比如书中有好几张反映“苦聪人”(今识别划归到拉祜族)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几乎衣不蔽体的老照片,如今苦聪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变,聚居的村落焕然一新,村里的老人们目睹当年的这些老照片,感慨万端,回忆起当年党和政府帮助他们建立村寨定居,民族调查团的成员们和他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的难忘往事。
比如著名的“丽江古乐”老艺人、老东巴等活动的旧照,老艺人们当时多是在纳西院落或是山野地头自娱自乐地演奏古乐,有的人已经远去,而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在当代则发生了不同的命运变迁。如今,纳西古乐队已经应邀到20多个国家演出,每天晚上在丽江古城的演出也是门庭若市,收益颇丰。东巴文化也走出国门,丽江图书馆等收藏的东巴古籍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东巴书画雕刻”等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也十分火爆。当然,如今随着在民间东巴教信仰的衰落,知识渊博的东巴已经越来越少,民间的东巴文化活动也日益减少。书中有纳西族民间著名女歌手和顺良在田间唱民歌的老照片,而如今,她唱得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一些民歌,已经濒临危境,后继无人。本书老照片中所见的各民族不少丰富多彩的建筑、手工艺、服饰、歌舞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保护传承的重任。
岁月如风而往事不如烟,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本学术画册里的旧影老照,已经都是“远去的背影”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的民族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云南民族文化也促进了云南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本画册的下卷图文,聚焦在这30年的巨大变迁上。把上册与下册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后各个民族的影像资料相比较,我们对云南各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会更有一种历史深度的认知。
老照片是对历史的一种新角度的诠释。 2003年在美国某大学讲学期间,我看到了美国学者如何苦心收藏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大调查期间拍摄的各种影像资料并把它们用于教学。而研究云南的著名外国学者如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J.F.Rock)拍摄于1921-1949年间的反映云南自然和人文的老照片,曾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曾合作过的国际山地协会主席艾福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生态科学家莫斯利(Bob Moseley,中文名木保山),都先后来云南对洛克这些老照片按图索骥,从完全相同的角度重新拍摄这些老照片的场景,看其数十年的变迁,在国外引起很大的反响。我也看到法国外交官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拍摄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批反映云南的老照片,这批照片百年后被公认为是亚洲最早、最完整地记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概貌的纪实性图片。这些老照片在我国展览和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而《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则是我国民族工作者们筚路蓝缕地进行云南民族调查时的实录,是我国独有的影像民族志成果,它弥补了我国学者用影像全面反映云南各民族社会和生活方方面面的一项空白。这些从历史深处挖掘出的珍贵影像资料,凝固了一段段民族历史的鲜活记忆,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刻录下一段民族发展变迁的永恒社会记忆。
背影已经远去,而一段珍贵的历史和岁月,已经长存在这本画册中,岁月沧桑,人间巨变,有旧影老照为证,可使后人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再创历史新篇。
《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黑白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永恒的瞬间——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彩色卷)将于2011年5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