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发表了一篇激起美国乃至世界舆论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该文促成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强硬外交。如今,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益增大及其军事投送能力不断增纱,怎样理解中国行为的思想根源也就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事实上,深入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有助于防止中美两国之间出现类似美苏那样的强硬对抗。
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学者以及战略研究者对本国外交政策性质的讨论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中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基础,以及中国的国际号召力和国际立场——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
主流派被称为“中国学派”。该派与政府观点一致,都坚持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而少数派则认为中国应以本国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础,强调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普世价值。就在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不断发文抨击普世价值这一理念的情况下,党却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人物孔子恢复了名誉,以致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竖起孔子的塑像。
当中国学派坚持在国际事务中实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原则时,传统主义学派却呼吁中国要承担较多国际责任。主流的中国学派坚持将中国定义为是发展中国家,其理由是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第104位;而传统主义者则认为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应当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目前,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似乎主要体现在官方的声明层面,而传统主义者对政策行为的影响却似乎有上升趋势。例如,中国政府在利比亚危机中一如既往地重申了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但却批准了联合国对卡扎菲政府的制裁决议。
此外中国还派出了一艘军舰和4架军用飞机赴地中海协助35860名中国公民以及其他国家的2100人撤离利比亚。这一做法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将中国海军部署到如此远的地方,这与儒家的理念是一致的,即将道义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标准,而不是像马克思主义理论那样将经济利益视为外交政策的唯一动力。
早期的儒家思想家们著述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是诸多小国残酷地争夺领土。他们认为,国际实力的关键要素是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则是有道义的政治领导。他们认为,统治者应尽可能地依据道义规范行事。任何王者都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考虑政策而不是一个国家。
因此,孔子思想的最大继承者孟子认为,王者应当惩罚那些在本国施行暴政的统治者。他认为,不顾道义而仰仗军事或经济实力维持统治的君主是不可能长期屹立于国际舞台之上的。
虽然中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立孔子学院,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在决策中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我们无法判断是否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此次制定对利比亚的政策起了重大作用;但我们不能排除这些传统思想在可见的未来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圈的主流思想。有一次,亨利·基辛格对笔者说,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将比任何外来的意识形态(例如马克思主义或者自由主义)都更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制定中的主导思想。
内政经济是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最近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中听到最多的词是“幸福”,而不是以往官方词汇中的最常用的“经济发展”。这个变化预示着中国外交政策在未来可能进行调整,因为“福”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早期儒家思想家认为,统治者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民众福祉,其本质是基于生活的道义。由于贫穷阻碍了实行道义,因此他们认为国家应致力于消除贫困。但是,孔子及其追随者是唾弃为求经济发展而罔顾道义的治国理念的。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重要节日。在2010年2月春节,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说,政府的工作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在2011年3月举行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不可能成功,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腐败。
这些说法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相当新鲜的,因为这些说法都是强调政治因素的重要性,而非党以往经常强调的经济决定论。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注重道义责任,我们如今还难以判断这种传统政治思想将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何种以及什么程度的影响,但我们确知传统理念对中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在未来的几年里,没有任何力量都能在未来扭转这一趋势。
阎学通,现任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其著作《AncientChineseThought,ModernChinesePower》最近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