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个人的地位十分独特,无人可比,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毛泽东。陈独秀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在党内任职虽仅6年,却是一至五届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不仅参与了中共的创建,而且连任七至十届中央主席,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长达三十多年。他们的共同点,是既有大功,也有大过。说大功,陈独秀为首创建了共产党,毛泽东为首创建了新中国。说大过,陈独秀的右倾(尽管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但陈至少是抵制不力),险些葬送了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饿死了几千万民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十年浩劫,给党和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然而,在对二人的评价上,却是天壤之别。对毛泽东,肯定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语)而对陈独秀,不仅开除了他的党籍,甚至连他创党的功绩也闭口不提。直到今天,在党史宣传中仍然是对毛泽东多讲功绩,不讲或少讲错误。对陈独秀,则只讲错误,不讲功绩。这样一种成王败寇式的实用主义做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公正原则,其背后隐藏的思维逻辑,令人深思。
随着中共十八大的日益临近,“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再次提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是走向宪政民主,还是回到毛泽东时代的一党专政,成为各派人士争论的焦点。近来,在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的活动中,在官方舆论的诱导之下,一股“毛泽东热”正重返中国,不仅极左思潮卷土重来,而且“文革”中的某些极左做法也一再重现。如此的政治舆论环境,或许正是某些人想要实现的影响十八大政治走向的内心愿景。
中国今日的现状令人感叹。细细想来,“除病务尽,不留后患”这句话,实在是至理名言。极左思潮今天之所以能够卷土重来,根子正在于当年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没有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以至象“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罪错,也只是把责任推到林彪、“四人帮”头上,而毛泽东只是好心办了错事,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这种为了某种现实政治的需要,通过歪曲历史事实,以达到维护毛泽东历史地位的做法,留下了极大的政治隐患,以致今天的政治领导人,面对这种隐患的发作,在处理上也感到十分棘手。
毛泽东这个品牌为什么不能丢?按照邓小平的说法,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丢掉了毛泽东这个旗帜,就是否定了党的历史;其二,对毛泽东的错误讲多了,就是给毛泽东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和国家抹黑。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邓小平就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发表了多次讲话,核心的一条,就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他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5-274页)在“文革”结束初期,邓小平这么讲或许有某种政治策略上的考虑,即便如此,采用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划等号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个政党和他的领袖人物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领袖只是党的人格化的代表,他应当执行全党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全党。如果这种强加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就理应受到批评,直至受到组织处分。这是一个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壮大的需要。在这方面,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被撤职和批判,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陈独秀不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而且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从1921年到1927年,连续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应当说对于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然而,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路线,使党遭受重大损失。为此,党的八七会议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后来的历史表明,对陈独秀的否定既没有损害党,也没有损害革命,党不仅没有垮台,反而在挫折和教训中不断发展壮大。幸运的是,当年的中共领导层,并不认为否定了陈独秀就是否定了共产党,因而坚持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实行彻底决裂,不搞藕断丝连,并由此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试想,如果当年党对陈独秀的错误无原则容忍,为了维护陈独秀的历史地位而姑息迁就,那么,中国革命还能走上正确道路吗?
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就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而言,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今天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并不是纯粹的学术之争,而是关系到中国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原则方向之争。正因为如此,当茅于轼先生提出“把毛泽东还原成人”的时候,迅即遭到拥毛人士的重重围剿。在当前,如果不能击退这股极左倒退逆流,那么,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重新回到全面专政,人人自危,闭关锁国,民不聊生的“文革”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某些地方和单位已经成为现实。对此,所有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士,切不可掉以轻心。
(201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