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简单地说,就是心),分为下列构造:
人格的最外层,是假面具,为了顺应社会习惯和传统而必须具备的行为,(或者说是演技),不是出自真正的欲念或本质。当假面具和后面将要介绍的“自我“相近得难以区分时,也就是应负社会的演技强过本身真正的欲忘和感情,这个人就是没有个性。
“自我”,是人格的中心,由有意识的认知、记忆、思考、感情等组合而成,也就是有意识的心。
所谓的无意识,是“所有非意识(自我没有察觉到的)心之内容或心之过程的总称”。
对歇斯底里性健忘症患者施以催眠术,完整的叫出被遗忘的事物;一般人早就能记忆的事情,却在数十年后的梦中出现等等都是最好的证明。
他主张,有意识的经验(认知、记忆、思考、感情等)被遗忘、抑制、忽视,而转入无意识,以及知觉太弱或注意力被转移而无法到达意识境界而变成无意识(被埋入无意识的世界)等等,确实是存在的。
这些无意识内容可以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取得,因而命名为“个人的无意识“。杨格认为这些的更深层还有“集合的(普遍的)无意识”,如果能把人类共同普遍式无意识深层转换成语言,那么人类就是自有人类以来千万年代代相传的潜在记忆贮藏库。
这个贮藏库里堆积着多少世代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我们有“可能”加以运用,他解释“集合的(普遍的)无意识”,是创造行为的母胎。
“个人的无意识”和“自我”之间往来频繁,有时无意识内容浮在“自我”之上,有时则是“自我”中的内容浮在“无意识”之上。正常状态下,“无意识”对“意识”有“补偿”(弥补不足)作用。
能够让个人保持最高意识并一直留在意识世界的内容,十分有限。举一个例子,我们看东西时,注意的地方十分清楚,但是周围就模糊得如同没有看见。意识的取向是单面的,被排除的大部分则沉入无意识的世界。所以,无意识经常在补充、调整意识的单面性。
当意识的单面性过于强大时,无意识会与之对抗而造成紧张。同样的,生活中如果让意识过于前进、横行,而使无意识严重受压,也会有相同的情形发生。抵抗激烈、意识和无意识呈敌对关系,无法发挥补偿作用,就会产生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