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脆弱相比,羞耻(shame),是一个更加让人觉得恐怖的话题。实际上光谈论这个话题就足以勾起人的羞耻感。作为一名专门研究羞耻的学者 (shameresearcher),美国休斯敦大学的社会工作学教授BrenéBrown常会在一些场合遭遇排斥和尴尬。比如,有次她坐飞机,邻座的女人一听她说是大学教授,一副很有兴趣攀谈的样子。但是一听说她研究的是羞耻,立马不愿再谈下去了,而且全程装睡。
看完Brené
2012年的TED演讲"聆听羞耻",我感到收获很大。由于受时间限制,很多内容没有展开,于是我特地去查阅了她那本书——《不完美的礼物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才感到对羞耻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真是受益良多.
之所以对羞耻这么感兴趣,是因为,自从练习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知(awareness)后,
我发现原来自己经常有羞耻感。事实上,并不是我一个人会。如Brené 所说,羞耻是人类所共有的,只有丧失了与人连接或同理心的人才会感受不到。羞耻有三个特点:(1)人人都有;(2)人们害怕谈论; (3)越不谈论,它对我们的生活控制力越大。也许一听到羞耻,很多人会马上矢口否认自己有,这是因为他们羞于承认,或是未曾觉察到,把它认作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我曾问过一位异性好友:“你有没有过羞耻?”结果他给我讲笑话,打哈哈,王顾左右而言他。
Brené 经常以自己的故事为例,来阐述她自己对于羞耻的认识。比如在她那个有名的“脆弱”TED演讲之后,她整整3天不敢出门,因为她受不了自己竟然在演讲中提及曾经崩溃过(虽然她的心理医生认为这是一种心灵的觉醒)。她有想偷出TED视频的冲动,这样就不会被放到网上让更多人看到了。否则如果让2000人看到这个视频,她觉得自己死定了。(小英注:如今这个演讲的视频观看次数是七位数字了)。这是她在2012年的演讲一开始讲述的故事,大家都被她那风趣生动的描述逗得哈哈大笑。
以下是我根据她的演讲和书所得到的一些对于羞耻的认识。
为什么要聆听羞耻?
Brené 认为想要全心全意地去爱和生活,我们不能绕开一路上的障碍——尤其是羞耻、恐惧和脆弱。很多人想绕开这些,只想知道“如何(how-to)”走捷径,结果证明这是行不通的。否者,现代社会资讯那么发达,点点鼠标就能得到一大堆如何幸福生活的指南,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明明知道道理,却常不会去做,甚至反而会背道而驰呢?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学会面对和处理这些障碍。
荣格学派形容羞耻是心灵的沼泽地 (swampland of the soul)。Brené认为这片沼泽地很重要,需要我们去踏入,但并不是说要在那里安营扎寨,而是学习如何找到可以走出去的路。
什么是羞耻?
Brené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羞耻下的定义是:
羞耻是一种相信自己有缺陷,因而不值得爱和归属的强烈痛苦感受或是体验。
Shame is the intensely painful feeling or experience of believing that we are flawed and therefore unworthy of love and belonging.
羞耻和恐惧有关,我们害怕自己身上有些地方被别人知道了,对方会不再喜欢我们,觉得我们不值得交往了。
羞耻不停地在我们的脑中对我们指指点点,说着两句典型的话:(1)我不够好!(I’m not good enough!)(2)你以为你是谁啊?(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听听陈奕迅的这首《大开眼戒》。黄伟文的歌词那么形象地写出了"我不够好",怕对方知道了,会吓跑的这种深深的羞耻感。
羞耻与内疚(guilt) 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羞耻不是内疚。
羞耻专注于自身,内疚专注于行为。羞耻是‘我很糟’,内疚是‘我做了很糟的事’……内疚:对不起,我犯了个错误。羞耻:对不起,我就是个错误。
Shame is a focus on self, guilt is a focus on behavior. Shame is ‘I ambad.’ Guilt is ‘I did something bad.’ … Guilt: I’m sorry. I made a mistake.Shame: I’m sorry. I am a mistake.
羞耻常导致自我毁坏和伤害的行为,如吸毒、抑郁、暴力、饮食失调等等;而内疚则相反,虽然也很不舒服,但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事了,将自己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它有助于减少自我毁坏的行为。“知耻而后勇”,我想指的是后者。内疚可以成为改变的动力,而羞耻则只会损害“我们能改变,能做得更好”的信念。
如何应对羞耻
Brené关于羞耻的研究核心是羞耻还原力(shame resilience)。有较高这种能力的人能够很好的应对羞耻,他们会做以下四点:
(1) 识别羞耻以及产生的诱因
(2) 批判性地觉察(critical awareness):不完美真的是不够好吗?
(3) 寻求帮助,和信得过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
(4) 谈论羞耻,拥抱我们的不完美
通常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羞耻已经产生,并且随之产生次级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焦虑等。所以觉察和谈论羞耻很重要。
但大多数人面对羞耻,本能地会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1) 退缩、隐藏、沉默、保密
比如,恋爱告白受挫,感到羞耻,没脸告诉别人,以后也不敢再去追求异性了。
(2) 让步或是讨好人
比如,有一次Brené去演讲,有个女人告诉她,她们不想听羞耻,想听如何幸福。结果Brené让步了,整个演讲都是幸福来幸福去的,事后她觉得很难过,因为这不是真实的她。
(3) 用羞辱和攻击来对付那些羞辱和攻击我们的人
这是人们最容易采取的方法。这在网络上特别常见,为了意见不同,人们用语言互相撕咬。
这些策略都让我们背离了真实的自己,并且只会让羞耻的影响力持续存在。
如果你把羞耻放入培养皿,它需要三样东西来成倍繁殖:保密、沉默和批判。如果你把相同数量的羞耻到培养皿里,并且浇上同理心,它将无法存活。
If you put shame in a Petri dish, it needs three things to grow exponentially: secrecy, silence and judgment. If you put the same amount of shame in a Petri dish and douse it with empathy, it can’t survive.
如何选择那个可以与之谈论羞耻的人
同理心(empathy)是羞耻的解药,所以在找朋友谈论羞耻故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有同理心的人,即那个说“我也是”的人。尽量避免下面几类朋友:
(1) 也为你感到羞耻,你反过来要安慰他
(2) 同情(sympathy)你而不是同理你
(3) 以你为精神支撑,听到这些会为你的不完美而感到失望
(4) 埋怨你为什么让这种事发生,或是谴责造成这件事的人
(5) 感到不舒服,不愿承认你的故事,“你太夸张了吧!没有那么糟”
(6) 急于讲自己的事,“这不算什么,我的那个才……”
我对照了一下自己,发现这六类朋友我都曾做过,也都遇到过。毕竟,是人就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尤其是当我们自己还处在挣扎之中的时候,很难做到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