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多•米纽秦的《掌握家庭治疗》这本书,我看完了。这本书的副标是叫“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我觉得获得成长和转变的还有接受督导的咨询师们。
读完所有督导故事的时候,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安迪•肖尔的——“我是一条空船,把我填满吧!”这感觉就像是在说:“不用太麻烦,你的都是好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也确实接受得很好,各个流派的一招一式,他都能牢记在心,但是只有套路,不能化整为零。在李维榕的描述中,安迪•肖尔就像是一个的孩子,找到一张舒服的床就躺了上去,上去了就不愿再下来了。
我也曾给自己画过一条“空船”,可能直到现在还隐约存在。对于咨询中的很多技术,我都生搬硬套,但是在套用技术的时候,共情就消失了,很多时候就感觉我和对方在两个频道。是没有情绪的体验吗?不是,只是我不知道怎么把这些感觉反馈出来才会对对方有益,于是就把这些感觉压下去了,然后继续寻找与之对应的技术。因此那时的我不停地寻找技术,来填满我的安全的“空船”。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也许只因为这个原因,我喜欢安迪的故事。米纽秦也喜欢安迪,但是他更希望安迪能从这种安全感中跳出来,去寻找更多的资源。但是,面对自己曾经的掌握得很好的东西接受第二次审视,甚至需要被放弃,谁都会感到感受甚至退缩。或许这正是督导过程的艰难之处吧——谁都不希望被否定。但是安迪接受了,而且接受得很好。空船不见了,安迪从一个报案例的人变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从一个按图索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会拿着大海绵棒打咨客的咨询师;从一个临摹者变成了一个拥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家。
是什么改变了安迪?是因为督导的权威吗?还是因为技术技巧更为专业?亦或是真的有一种绝对的模式与技术的对应关系吗?安迪写了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把自我封闭起来,而老师让你把心打开,那么这会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如果你打开了心,那么这就会是一种福气了。”
也许在督导那里受训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个在能让自己打开心的地方,探寻自我的过程吧。
(文 耳朵心理咨询员 龙威)
【耳朵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