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什么有的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完全没有动力,完成别人的请求时却拼尽全力?

  在MBTI性格中有种ESFJ类型的人,这种人为了自己事情完全不上心,无法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努力,可是,一旦感受到了来自别人对自己“我需要你帮助我完成某事”的意愿时,就会拼尽全力去完成那件事,甚至自己的第一感觉是厌恶,但是还是渐渐忽略掉自己的情感。

  这样的人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这种人是不是难以成功,因为没办法为了自己做任何努力?

   自尊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自我功能

一个人,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充满活力的青年,还是耄耋老者,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活下去”?为了能够活下去,就需要有很多种心理功能,来支持自己完成衣食住行的任务。基础的是感知觉、注意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高级一些的是记忆能力、言语交流能力,还有完成复杂任务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和想象力等。正是这些基本的自我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我们能够获取生存的必需品、赚到钱,完成照顾自我和家人的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此外,为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爱恨情仇的复杂关系、调节内心的焦虑和愤怒等糟糕情绪,我们还需要发展情绪觉察能力、焦虑调节能力、自尊的调节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等功能。与维持基本生活的能力相比,这些能力不直接影响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情绪体验和生活质量。比如焦虑调节能力不足,在工作、生活有变动时很容易过度紧张、烦躁,甚至失眠;有的人受挫后惯于指责别人,搞得自己人际关系不好,却难以觉察自己表达方式上的不得体、也难以反思自己的错误。这一类心理功能,可以称为社会性心理功能。

在社会性的心理功能中,自尊的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它会让我们敢于尊重自我的情绪体验、维护自我边界、正视内心的真实需求,通过现实层面的付出,来以获得较高的自我及他人评价、达到自我认可和接纳的生活状态。同样在我们遭受挫折、失败时,能够引导我们客观看待自我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自尊受伤的崩解感,不会自暴自弃,乃至蒙羞自尽。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求是自尊低下的表现

题主说道的这种人,显然缺乏健康的自尊水平,他们一贯地忽视自我的基本需要、不敢坚持自我的真实需求。反倒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他才能克服外界的困难,勇于坚持、突破一些自我的束缚,以没有底线的付出来满足对方。这说明他们其实是有能力在现实中克服困难,缺乏地是在内心把对别人需求的尊重、以同样的态度放在自己身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能克服外在困难,却面对不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呢?核心点在于,他觉得别人的需要值得被尊重,而自己的需要想一想就算了、不值得被尊重,更奢谈劳师动众、大费周章地去获得满足。潜台词是,“我值吗?我行吗?我可以吗?”

不敢满足自我的需要的人,有两种动机在发挥影响:一是害怕自己的需要,因为寻求需要的满足曾经给自己(及早年照顾者)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孩子渴望弹钢琴,但是父母经济压力大、家里空间小,一旦坚持要买钢琴,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于是慢慢内化了这种疏于照顾自我需要的模式,即使在长大后具备条件买钢琴,也会在心里犯嘀咕,“我不会给别人添乱吧”?

二是如果自己获得了满足,那么内心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这种情况在个人(及家庭)经受过创伤后更容易出现。比如同样在战地医院,从战场上救下来的战士明显比受伤的老百姓使用的镇痛剂要少,因为战士往往觉得自己能捡条命活着回来,已经比战死沙场的战友幸福太多了。如果我太照顾自己、把自己搞舒坦了,就对不起那帮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了。越战之后,大量的越战退伍老兵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下层,极端地甚至会自杀,很多都与这种幸存者内疚有关。 因为他们面对不了要成功与幸福的渴望,因为这样就要面对“兄弟们都战死他乡,我却独享富贵,太不够义气”的自责感。

病理性利他是自尊低下的人满足自我的曲折方式

当一个人经济能力较好时,把一小部分钱用于环境保护、帮助穷困学生等公益事业是一种健康的利他行为。而上面提到的这种人,在否认与拒绝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反而对别人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心思,促成他人需要的满足,虽然也是利他,但前提却是自己否认、拒绝了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一种负面方式的利他,即病理性利他。因为他的目的是回避面对自己需要时的复杂情感、回避在意识层面正视这种需要时会唤起的强烈焦虑。

而这种负面的利他可以起到缓解面对复杂情绪和焦虑的作用,原因在于他把自己内心的需要投射给了对方,自己通过照顾他来比较绕(乃至歪曲)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命名为“病理性”,如果一个人对这种投射的情况缺乏觉察,一直误以为是别人太需要、而不是自己。这会导致自我和别人的边界不清、自我和别人的内心活动难以被现实检验,导致不断的误解和冲突,甚至走向脱离现实能力的危险。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熟悉?在中国很多家长都会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孩子要参加高价培训、要买高档衣服,父母是敢于不计代价地满足孩子的,因为在那个瞬间,花钱的爽快和挥霍感是一样的,而给孩子花钱明显会减少内心的自责、反而体会到道德上的优越感。“我是为了孩子,花再多钱,我也骄傲”。不仅不会伤自己自己的自尊,反而脸上有光、心中有爱,浑身地自在摇摆。殊不知,内心渴望满足的需要在一次次的摇摆中,遗失殆尽。为以后孩子长大不需要自己时,自己怅然若失的空洞感,埋下了伏笔。因为“孩子就是我的生命,我是为了孩子才存在,孩子离开了家,我也就不知道我是谁了”。

自尊管理的问题来自于不健康的家庭氛围

这种听起来有些受虐的性格怎么形成呢?

他们早年成长的环境往往比较恶劣,一种是需要压制自己的真实感觉、表现的很乖巧才能吸引父母的关注和赞赏。这样的家长往往比较自恋,也需要从孩子的优异表现中得到自恋的满足。小到孔融让梨式的谦让行为,大到孩子优异的成绩、特殊的才艺,都要炫耀和夸奖一番。这样的家长很难看到孩子自然、真实的需求,也无从对孩子的这部分做出有效的回应,结果孩子慢慢也内化了一种别人的需要更重要,别人先被满足后,自己才有糖吃的模式。

另一种是父母之间有很多冲突、时常争吵,自己反过来要照顾父母的情绪。原因在于,即使付出那么多心血来维持家庭的和谐,至少要比默默忍受家庭的破碎要好得多,潜台词是,”这个家,需要有人输血来拯救,父母都指望不上了,只得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而往往这样的孩子又被大人、周围的人夸奖为懂事、不给父母添乱。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模式的循环往复,使得真实的自我需要在看似和谐的氛围中消失殆尽。最可悲的是,不到自己生病难捱、痛苦万分时,这个当事人都不愿去觉察,那么处处隐忍的人原来是自己。

病理性利他可以成功、乃至可以成为榜样

具有病理性利他这种牺牲精神的人,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某些特定的文化里,可以是成功者,乃至是成功的典范。比如几十年前某军队里的小班长,带领一个班的人集体外出劳动,因为道儿远,所以得带饭到那儿吃。不巧,其中一个小同志忘记拿饭盒了。这位班长慷慨地把自己的饭盒给了他,小同志饱餐一顿,自己却饿了一天。可以说,这个班长作为光荣形象是成功的。但是他的动机并不健康,显然有低自尊在作祟、是病理性利他的表现(这个理解不止基于上述行为,也结合了他《XX日记》中提到在旧社会的早年生活)。因为班长如果想帮助一个同志,完全可以号召班里的人一起帮助他,每人少吃一勺,然后大家都吃七八分饱、饿不着,而又共同帮助了一个同志。或者至少是一人半盒,两个人都垫巴点。而不是否认了自己的基本需要,来满足对方(除非你有更险恶的收买人心的动机,这个另当别论)。

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能敢于表达、坚持自我需求的正当性,在受到侵犯时敢于据理抗争,是一个人尊重自我、自尊调节功能健全的表现。而不顾自己生活而热心肠好帮忙的人,往往有病理性利他的问题,他们缺乏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通过不断照顾别人、为别人的权益去争取来找到存在感,也曲折地满足自我需求。他们的低自尊感状态,倾向于把被照顾的需要投射给了别人,自己满足对方的时候,内心也得到了满足,只是意识层面不愿或不能接受是自己有这种需求。

为之一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请求  请求词条  全力  全力词条  有的  有的词条  事情  事情词条  别人  别人词条  
综合

 送给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们

偶然间想起老朋友,就习惯性的打开空间,然而上面显示:“抱歉,该空间仅对主人指定的人开放”我顿时愣了!随后,却又淡然了。有些人,总是会慢慢的淡出你的世界,慢慢的在...(展开)

综合

 恋爱心理:你会为谁心动?

你遇到什么人会让你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你知道有什么人是最能让你心动的吗?你对那些人心动,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心动是爱情的基础,看懂自己的心动,往往是懂...(展开)

综合

 朋友不是用来借钱或考验的

一个人的自立程度,决定了成熟度,“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已经是老皇历了,自己能够解决的事情,不要去找朋友。而平常就应该储备能力,不要把事情都弄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