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霍妮

  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16-1952.12.04],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她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村庄 [1],因病逝于美国纽约。

卡伦·霍妮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 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1901 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 1904 年离婚。1906 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 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1909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 S.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 K.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1910 年,她的父亲去世了,1911 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 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 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1919 年私人开业。1923 年,奥斯卡得了脑膜炎,生意也跌入低谷,加上霍妮的弟弟在这年因肺炎去世。霍妮的情绪低落,抑郁症再度发作,曾有过自杀的想法,1926 年,她和奥斯卡离婚。1920-1932 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 S.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1932 年,她受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她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导致了她与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1941 年,她的同事以投票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同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并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亲任所长,直到逝世。

  当霍妮还是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名讲授正统理论的教师时,她开始反驳弗洛伊德关于阴茎羡妒、女性受虐狂和女性发展的学说,并试图用站在女性立场的观点去取代当时流行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心理学观。虽然起初她尝试从内部去修正精神分析学说,最终她还是向这一学说的许多前提条件提出挑战,继而发展了她自己的理论。霍妮有关女性心理学的论文彻底脱离了弗洛伊德“解剖构造即命运”的信条,强调文化因素是女性问题及其性别定位的重要诱因。霍妮认为女性的精神障碍是基于对男性阴茎的妒忌,但并非阴茎本身而是男性特权。霍妮采取 A.阿德勒的观点,指出女性希望成为男性是因为希望拥有那些被我们的文化认为属于男性的特质或特权,比如力量、勇气、独立、成功、性自由及选择伴侣的权利,这些都是文化因素而非生物因素决定的。霍妮亦指出当男性发现自己没有怀孕生育的本能时,他们反而会产生妒忌及自卑,所以男性表现出的进取心,争取成功是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尽管霍妮将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投入了女性心理学的写作,她仍于1935 年放弃该选题。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她指出,只有当妇女从男性统治文化中所定义的女性观中解放出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区分妇女与男子心理上究竟有何不同。我们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霍妮曾接受过弗洛德正统理论的训练,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时,她就受到当时两位著名的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者亚伯拉罕和 H.萨克斯的精神分析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越来越不适应临床实践。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虽然在原则上接受弗洛伊德潜意识观念,但极力反对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和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也持反对态度,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她在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为:

  1.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因受环境种缺乏安全和温暖之影响所形成的无助感和恐惧感。绝大多数的父母,无法针对幼儿的身心需求设置有利于其成长的理想环境,甚至有很多父母,对幼儿行为不是过分苛求,就是过分放纵,致使幼儿无法在充满爱意与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由此可见,霍妮所指的基本焦虑虽始自个体幼年,但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以性欲力为基础的个体本能论极不相同,她所指的基本焦虑乃是起因于个体于他人的社会关系。

  2.神经质性格 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2],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长期基本焦虑的心理压力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她将所发现的 10 种神经质需求,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

  (1)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任,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2)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借以攻为守策略莱取得别人的重视。

  (3)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3.理想化自我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fl-image)。个人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对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

  (1)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2) 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3)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理想化自我表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件。

  霍妮认为,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在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霍妮用“应该的暴虐”来形容他们的自我破坏。他们在太多的“应该下”越来越远离自己。用霍妮的话说“和自我疏远”。他们生活在无数的应该下,他们越来越失去了“此时此刻”的感觉,他们渐渐地与现在疏远,但他们在理想的应该下,“暴虐地对待自己”。霍妮认为理想化自我是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也属于神经质性格。对此种心理异常者治疗时,最重要的是帮助他重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放弃理想化自我而改从真实自我中发展自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霍妮  霍妮词条  
综合

 对理想主义的温和坚持

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展开)

综合

 突然故意装活跃当心抑郁

据《每日医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人们的上网习惯和抑郁症状进行分析后意外地发现,与一般人群相比,不少有抑郁症状的人在网络上反而更加活跃。...(展开)

综合

 乔叶:爱你,却要与你为敌

我的表情,我的身体,看起来都在与你为敌。可是亲爱的,你可知道?其实我在与自己为敌,在与自己的内心为敌。—— 你是那样好的一个人。但是,正因为你的好,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