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内容由湛庐图书编辑娜娜节选和整理自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3月10号在清华“正义之心:道德心理学高峰论坛”的演讲。
有这么个有趣的研究:一个人叫BEN,到洛杉矶去参加一个婚礼,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他要把结婚戒指交给新郎。但是在车站,他把钱包,包括去洛杉矶的车票都丢了。时间来不及了,他在车站询问路人是否愿意借给他钱买车票,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忙。他坐在车站的长凳上,身边坐了一个富翁,BEN发现这个富翁兜里有一张去旧金山的火车站,BEN就开始想要不要偷这张车票。如果不偷,可能就把好朋友的一生耽误了,因为不能送到婚戒的话,他朋友的婚礼就毁了。但是如果偷的话,很明显是违法的。
如果是你,你会作何选择,请先想想。
------------------------------------------------------------------------------
前文讲到社会心理学概念中,东西方对于“关系”的看法的差异。
在文化心理学中,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几个概念,首先是共享道德和等级道德的概念。“关系”其实是有道德判断的,一种是共享的道德,我们有东西可以分享,中国人讲义气,讲分享,我们的家庭讲分享都是这个概念。然后中国社会特别强调等级,尊卑有序。
第三个是平等道德意识,第四个是市场道德意识。这个就是资本主义的道德,我们经常讲资本主义不道德,其实资本主义有一个核心的道德理念就是讲市场的平等,在市场中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按比例的,不是说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就能得到同样的报酬,而是能力大,贡献大就拿得多,能力小贡献小就拿得少,这就是市场的道德经济,这个概念和共享道德经济,等级道德经济等同等都重要。
刚才提到的四种道德概念在不同社会的分布是不一样的,东方社会强调共享和等级的道德,西方社会强调平等和市场的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强调的是个人意愿和家庭需求之间的冲突,这个讲的是关系、责任、义务和公权、正义、法律之间的冲突。本文开头讲到的那个有趣的研究,你的答案是什么呢?心理学家们面对不同的人群调查,会发现文化差异是很大的。根据该实验数据,印度学生和美国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不同反应。很多印度学生坚持认为,这个孩子应该去偷这张火车票,为什么,关系道德胜于法律道德,不同年龄层次都一样。而美国人却普遍认为这个人不应该偷这张车票。这个就是关系道德和法律道德的冲突,从文化角度看得非常明显。
但是这个问题如果纳入中国人为调查对象,结果就会不太一样,(根据彭老师现场做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大多数会认为这个孩子不应该去偷这张火车票。所以同样地属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又发现中国和美国的在这个实验中的反应又很相似了。这也正好说明我们做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道德意识的判断不是一种绝对的逻辑推理,它绝对不是简单的理性分析和判断,牵涉到人类的生活、意识、成长环境。这是文化心理学的其中一种贡献。
就文化心理学而言,彭老师觉得其对道德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一个是积极心理学,另外一个是科技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在全世界也是一个年轻的、新的领域比如说,在道德方面,研究一些积极正面的情绪对于我们道德意识的影响、研究升华敬畏、爱和感恩之心等等人类特别重要的道德。是对道德中的正面情绪做研究。另外很有意义的就是技术。技术如何去做?中国现在心理学家已经开始用大数据研究中国人的道德意识的变化。比如说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主义越强,喜欢用”I”,而一个国家的个人主义弱,集体主义强,就不太喜欢用”I”。而想想在你的成长里面,是不是没有”WE”和”US”,只有”I”?对于这种问题,心理学家们就已经用大数据的方法做相关研究。
时代变化太快,但是彭老师说他自己是一个死不悔改的乐观主义者。他觉得中国在变好,中国在进步,中国在发展,假以时日,中国学者们在道德心理学,包括在其他的科学方面,都有可能作出影响世界的工作,而这就将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
最后做个小调研:对于开头的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Ben到底是应该去偷,还是不去偷那张车票呢?
小编自己的答案会比较纠结:对于BEN,我觉得他应该去偷,好朋友的一生很重要啊,但这事儿要真的落到我身上,我又会觉得,偷......实在干不了这个事儿怎么破?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