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推荐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4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这次拉练似的赛课,时间短,准备不够充分,但让我收获了很多。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清波漾漾“、”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体会,品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从初步感知搭石给你的印象到抓住每个尽显人性美的片段的品读,最后再让学生谈搭石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搭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领学生逐渐认识作者心中的搭石

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伴着音乐创设情境,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像,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把课文其中一段内容变成一首小诗,让一个学生配乐示范读,再让全班读。让学生在浓浓的“美”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子。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本次赛课,课前并没有与学生见面,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有些问题局限性较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如“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不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学生评议、补充再总结的方式,因此错失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的机会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4、在过渡语上还不够连贯。

5、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仿写”,时间没有给充分,导致最后学生反馈的时间不够。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在时间上能够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本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部分,而且都是围绕着神话这一主题设计的。可以说,这次语文园地是本组“神话”主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它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园地的教学也应该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下面我对自己本园地教学情况小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语文园地是连接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然是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动中内化生长。纵观本园地,真正体现了: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

“交流平台”中的伙伴对话告诉我们“神话”的"魅力,进一步认识神话的特点:神话具有神奇的想象、人物个性鲜明、神话身上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期待。

“识字加油站”很简单,也很有趣,学生很喜欢,并且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词句段运用”是本园地的重点,教师设计了多种学习方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掌握了神话故事中的成语以及神奇的情节,增加对神话故事的喜爱。学习过程当中,先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和交流,在各自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小组进行总结发言,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并总结。这一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

2.教学收获(思得)。

(1)课堂活动不局限于简单的教材内容。“识字加油站”环节当中,两组词语特点鲜明,把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说一说这组词语的特点,这时候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说,说说自己的发现,甚至可以说说自己的想象……老师尽量地拓展学生的思路,领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2)通过词句训练,学生借助四字词语,如“腾云驾雾”“各显神通”等了解神话故事,了解人物特点,同时借助这项训练让学生可以开拓思维,对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神话神奇环节,将“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的《嫦娥》串联起来,彼此关联和映照,让神话故事的特点更加明确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本园地教学我做的不足的是被我一直忽略的“趣”字。“识字加油站”这样编排不应该是如此简单,它是想借助这样一个有趣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妙处。这道题目并不需要过多的理解和运用,但是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些词语,它们“妙”在何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法可依,小法必活;贵在创造,妙在灵活。这是教学之道。这样的园地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的具体引导和指导,把自己积累以及体会到的东西表述出来,同时需要老师在教学当中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神话。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

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在学生填“猫既又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对课文理解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刚上课时请学生自读全文,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体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后,我又利用课件归纳出猫性格古怪的几方面表现,以求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进行整合。学完全文后,我又请学生浏览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所以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根据课文中正确姿势的示范,我教会了学生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口语交际”教学时,先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然后分小组对班里的同学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交流如何保护视力,最后全班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三、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矫正学生的姿势时,学生会有沮丧心理,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抚和鼓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请视力下降的同学来分享之所以视力下降的原因,然后让视力良好的同学也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安抚好视力差的同学的情绪,告诉他们只要养成好习惯,视力就会变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从中发现的读书方法,学生对这些方法有所认识后,可以扩展开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加深体会,迁移运用。

如果学生谈到了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说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点应引导学生围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展开交流。

【日积月累】

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

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还搜集了其他成长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都得到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喜欢的或最有针对性的名言写成卡片,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前进。也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名人名言摘记本,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记在上面,陪伴自己成长。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难点

1、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策略:

1、玩具导入,激发兴趣

玩具一直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离学生生活较近。教学时,从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字词教学,自主+引导

关于识字、写字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时,注意字的结构,结合形近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3、阅读理解,层层递进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品味文中的语句,体会其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一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二是体会“我”有陀螺之前与有陀螺之后的心理变化,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感受其中的变化。

结尾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回顾整篇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抓住陀螺的样子和“我”取得胜利时的表现来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组里哪些同学玩过陀螺,陀螺有哪些种类。

(2)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

(3)原始陀螺图片、现在陀螺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到童年,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抽陀螺等。(多媒体依次显示相应的游戏)课前,老师曾让大家调查统计过班里有多少同学玩过陀螺,陀螺又有哪些种类。大家现在来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把话说清楚。)

2、玩过陀螺的人着实不少,那谁可以说说玩陀螺的技巧呢?

(找学生回答。)

学生们说的可能是现代的陀螺,不是文中高洪波先生所玩的陀螺,教师可以适时夸赞。

3、现在的陀螺是在以前陀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同学们知道陀螺的历史吗?

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及以下文本内容:

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以前的陀螺多用木头制成,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之直立旋转。现代的陀螺经改造多为塑料或铁制,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4、这么说来陀螺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我们知道现代陀螺是怎么玩的,那么以前的陀螺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洪波先生的《陀螺》,看看以前的陀螺。

(板书课题:陀螺)

设计意图:

现在学生们玩的陀螺与以前的陀螺大不相同,只有了解以前的陀螺样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赢得陀螺比赛的欣喜。课前的调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通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在有疑问或有体会的地方作上批注,可以是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

2、多种形式认读要求认读的生字。

(1)多媒体出示课文要求的会认字。 兵 恨 帅 彻 溃 誉 丑 豪

(2)小组之间互读生字,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3)找学生读,教师正音,注意翘舌音“帅、彻、丑”。

3、讲解多音字。

钉(dīnɡ)组词:钉子 旋(xuán)组词:旋转 (dìnɡ)组词:钉扣子 (xuàn)组词:旋风

4、书法课堂,教学生字。课件出示会写字:

(1)重点指导:“旋”左窄右宽,“况”左边是两点水,“仍”最后一笔是撇不是捺,“预”的左边是“予”而不是“矛”。

(2)学生书写、仿写,每个汉字认真书写两遍。

(3)多媒体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增强,但字体字形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教师要细心耐心地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掌握清楚字音、字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事件。

预设:本文的线索是陀螺。主要讲了“我”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小伙伴的大陀螺,为“我”带来了胜利的喜悦。

2、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读课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先出示填空,再根据讲解出示答案)

(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在课文的开始,作者介绍了一下陀螺是什么。那么接下来作者做什么了?(自己削不出好陀螺,叔叔答应送一只陀螺)陀螺做好之后呢?(作者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陀螺)作者最初做陀螺的目的是什么?(和别人比赛,也就是斗陀螺)最后作者赢了还是输了?(赢了)作者从中有了一定的感悟。

设计意图:

本文内容较长,而默读是较快阅读的一种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默读基础,给出问题,再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准文中的脉络,便于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四、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生字词,小组间相互报听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相机纠错,指导书写。

3、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陀螺》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3、预设一:第4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陀螺的________。(渴望、盼望……)

(2)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得不到陀螺的懊恼、郁闷心情,从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作者对陀螺的酷爱。

(教师提示学生把懊恼、郁闷和酷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预设二: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这一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1)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者的期盼终于得到了回应。在这段时间“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我”的精神是恍惚的,说明“我”非常期盼陀螺的出现。从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看出来的。(多媒体同时出现标红的最后一句话。)

(2)有同学已经把“恍惚”“期盼”作为批注写在这句话的旁边了,非常棒!

预设三:第7自然段。

(1)你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得到新陀螺的兴奋,把“我”的状态描述得很具体、形象。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我”很兴奋?

生: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这句话: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3)这句话里面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从“手舞足蹈、马上、一显身手”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陀螺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而第2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我”很满意这样的设计,所以很兴奋。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夸奖,在分析文本时,不要孤立某个片段来看,而要联系前后文。)

预设四: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1)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的陀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夸赞,这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可以用我们上一组学过的.词语。

生: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沮丧的。

(教师提示“沮丧”要作为批注写到这句话旁边的空白处。)

(2)那么“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预设五:第1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1)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自豪……

(2)虽然陀螺的样子遭到同伴们的嘲笑,但是这个“丑陀螺”的战斗力惊人,谁可以把描写这个陀螺的战斗的句子读一下?看看是不是很激烈。

(3)找同学读第10自然段。

(4)是的,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大陀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奇的事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下?

生:这句话是说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对待别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的。

4、小结: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可以只凭外貌来评价。这也是作者从玩“陀螺”中领悟到的。

设计意图:

借助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表述给予及时评价,以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同时,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高洪波的儿童诗集《我喜欢你,狐狸》。

四、作业设计

玩一次陀螺,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有独特个性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所以在一开始的课堂设计中,我增加了汇报调查班级玩陀螺的项目,有利于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快速丰富起来。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二、关注学生,注意思考。

本堂课过多地关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不同回答的反馈缺乏合理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给学生阅读思考指明方向。

三、引导默读,提高效率。

本课篇幅较长,阅读所费时间较多,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默读速度的训练,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快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准要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这便需要教师多加引导,才能实现。这也符合大阅读时代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讲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读题目,对课文产生质疑,提出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来理解,从中感悟、领受其中的意思和含义。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导的好,导的适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是不错的:

第一、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入地读课文并能从中感悟很多,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比如说学习第一小节时,为了启发学生,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破水罐,你会怎样想?一个学生这样说:“哎呀,我总是把水漏掉,这样时间长了,主人要是不要我怎么吧?”可见学生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技巧,能够自己阅读课文。

第二、大部分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喜欢读,并且读得有感情,不同的感情都能够表达出来。

在学习第二小节时,分角色朗读时,把挑水工的.不讲大道理和循循善诱表现得淋漓尽致,孙甜甜读破水罐,对破水罐的自卑和惭愧把握得十分得体。但是人烟有个别学生不够好。

第三、教师在指导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

教师的教和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容,而且不能局限于问答式的课堂教学,要敢于走在课改的前头。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所以,我试着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更多的阅读探究反思的时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又带着问题走到课后,在课后与家长、身边的人合作探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走向了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也有失误。

首先,发现错误时要及时纠正,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考虑得周密些,这样不容易出现疏漏,我在让学生自由分角色练读时,分工不够具体,学生没有抓紧时间练读,浪费了时间。最后,还有一点是做的课件有些问题,把课文的内容都做了进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书本没有进行阅读。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在教学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外,还设计了这样的几个教学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尽可能地获取知识。

一、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三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从学校的一面墙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三、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朝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课堂中的学习应该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画一画、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我们学校每周都要组织教师听评课活动。10月10日,我执教了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一开始,我就以谜语导入新课,自然引出学习的对象。我以三个谜语导入:第一则,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或者黄瓜)第二则,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第三则,叫虎不是虎,有脚只能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爬山虎)然后,过渡引出“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样也是攀缘植物,可它却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这是怎么回事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我们的第二单元就是训练学生能够尝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时候,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有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的铺垫,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它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这是,我就故意不给学生解答,指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叶圣陶爷爷去看看,弄懂这些问题,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去读书,去探讨。

直奔主题,先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在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看看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通过读书,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是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

通过理解重点句,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我通过过渡句引出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下面,我们认真读读课文3—5自然段,你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学生通过读书、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这么几处。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我适时出示课件内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在处理句子一的时候,我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号标注。我让学生用“横线”标画出“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用“双波浪线”标识出“爬山虎脚”的颜色的句子。这样学生,就能学到标画不同句子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让学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部分内容,看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在处理这个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利用课件展示动感的画面外,还利用肢体语言,向学生表演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爬的过程,学生得到了直观的印象。同时比较句子: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句子三: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执教本课的不足:

原来我们学校友好几座楼爬满了爬山虎,今年学校进行外墙的保温层的安装,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上这一课,我选择了走极端,正如雪山草地所说,把错误坚持到极致就是真理。我成不了真理,但这丝毫不会削弱我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大家都说爱国太大,太空,于是我就是要让这一课充斥着厚重的爱国味。

真正的中国人!

你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

每一次的追问,就是一次爱国之情在心中的激荡。

“你们中国人!”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是讽刺,是嘲笑,是蔑视!可第二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时,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承认,是佩服,是赞扬!这样的变化,作为中国人,你不为之而兴奋吗?

“我们中国人!”历史的原因一度使我们中国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可文章结束时,徐悲鸿虽没有言语,课文中隐去了文字,但“我们中国人!”的那份自豪,那份被承认,还是激动地可以!

“真正的中国人!”更是大家一直思索的,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能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中国人!”三个字反复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

……

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这样的歌声又从心底唱响!

以上是对课的设想以及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一点说明。

上完课,几点反思:

一、“课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我做到了吗?今天的课上,我说得不少,学生说的也不多。因为上完课发现自己蛮累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预设的东西还太多。我所崇拜的翟启连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一度时间,我以为我理解了这句话。于是精心的预设每一个环节,甚至上课的每一句话。这样的课堂别人看起来是流畅了,但自己觉得轻松吗?稍一处差错,自己就慌得满头大汗。后来想想,是自己曲解了。要预设的是思路,是开放的问题和答案。自己越想说,无非是学生的想法不对你的`路子。你要用言语把他拽回来。

二、仍然没有跳出内容分析的怪圈。不分析不放心,但又因害怕分析,所以总是太匆匆,这就导致了我所说的“飘在云端,晕”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对于要教什么还不是很明确。

三、一些环节走过场,或者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第一环节的设计看似好看,其实无效。原因有二:一是没敢让学生充分地说,这也与第一课时上的不扎实有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的说是对全文的回顾与思绪的整理;二是却是老师命中要害的点与提。所以没开好头。还比如“你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基于文本,如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后,再来说,会更好。

另对晓月风所提的问题,开始我确实有想法。就是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句,让学生对俗语、过渡句和串联起整篇课文的作用的一个认识,后因自己平时的意识不强,上课时又担心割断了文脉、课感而遗忘忽略了,也算是一个遗憾。

从来就不善于写大而理性的东西,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存在缺陷,以上算作上完课的一点总结。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本周教学内容中,有一篇文章叫《漂浮的山》,在教学设计时,为了能达到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我打算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生字的教学,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介绍了漂浮的山的几个方面,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山”的身高和外形,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个别目标根本未能达到。

首先,开课时的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读“山”,并说自己见到的山的特点,几乎是一个无效问题,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原本想利用这一个问题引入课文主题,可是并没有多大作用,白白浪费了几分钟。

其次,不善于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当我刚刚板书完“漂浮的山”的课题时,一个男同学文就马上回答:这“山”指的是冰山。可是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课文时,仍然根据教学设计抛出问题:认真读课文,思考漂浮的山指的是什么?这不但没有体现抓教育契机的教育机智,根据课堂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而且还引起了一些负面作用,因为学生读课文时就缺乏了思考,以读感悟的.实效性就会减弱。

第三,没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前的设计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了解“山”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可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却成了课堂的主宰者。当我在让学生找课文写了“山”的哪几方面时,同学们听了我的朗读后回答不能上来,我就马上开始了自己的引导和讲解,学生以读感悟的教学方法成了一句空话。

第四,课堂上做了很多无用功。

在学习“山”的身高时,我一次次的利用板书强调南、北极冰山最高高度90m、134m,水下部分比水上部分别厚达6倍、1~2倍……而这些内容学生只要认真读课文后就能知道,我只需要做引导他们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就行了,可是我没做。

总之,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都值得认真反思。在反思中,我已深深的体会到:我们的每一堂课,不管成功否,课后都应细细咀嚼,反思课堂的每一个小环节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培养敏捷的教育机智和课堂驾驭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教师以课文题目做文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文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本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摒弃了“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突出了阅读策略教学。

2.注重培养能力。本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这些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设计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爬天都峰》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习写作方法是重点。今天的课虽然是奔着这个重点去的,但是上得很枯燥,我还不能完全从文章跳出来,把它当做一个例子来看。

上课的条理仍然不够清晰,我觉得还是对文本把握的不到位。孩子们听得半睡半醒,这节课的效果好坏,一目了然。

教参上指出,本篇课文需要孩子掌握的,是要体会作者是用“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来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因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联想到学生们平时作文中最擅长的“机器人对话”描写,我不禁把重点改成了,学习文中的对话描写,可以在“说”字前,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描写。比如:他点点头,笑着说:“……”。她头也不抬的说:“……”同时对标点符号的运用,适当渗透。

然而还不敢把教参的重点抛在一边,所以这堂课上的有点乱,没有主次。其实,写到这里,我心里已经清楚,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备课不到位,不够细致。想起于永正先生的“备课”,课文中涉及到的.字或者将要板书的字,他一定会在课前练很多遍,直到写好为止。我为自己的“轻描淡写”式的备课而脸红。

以后还是要加强自己的备课。同时还要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语无伦次,缺乏组织能力是我的常态,我必须要改掉它。

《爬天都峰》二次备课:

一、首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陡峭,并表达自己看到这样的山后的畏惧心理。之后,出示文中第二段内容(作者所想),师: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感受写进文章里。

学生读二段内容,感受作者害怕的心理以及其用词准确。

二、师:这个时候,作者碰见了一个老爷爷,她是这样描述的(出示文本句子):我回头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比我爷爷年纪还大哩!(提示学生,可以对自己事件当中见到的人物进行描写。)

三、从人物对话中感悟“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对话描写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找出作者开始不敢爬,最后却成功登顶的原因:是老爷爷的话,给了她鼓舞和力量。老爷爷也是因为作者的鼓舞,所以爬上了山顶。点明本课主题。

2。出示文中的几处对话,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对话描写中,可以对说话的人物进行适当的描写,这样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他(……)说:“……”。

3。作者爬山时,是什么样子呢?

学习第6段,关注并圈画动词,学习作者的动作描写方法。

四、爬山后,他们又做了什么?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记录的呢?

1。在鲫鱼背前拍照做纪念。(做)

2。老爷爷,作者和爸爸,三人之间的对话。

3。写作顺序

五、总结

作者从爬山这件事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在整个爬山事件中,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这件事写清楚了。

结合“交流平台”点明,把一件事写清楚,需要注意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上册  上册词条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推荐度:《乌塔》教学反思推荐度:乌塔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乌塔》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英语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推荐度:小学英语教学反思推荐度:小学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推荐度:小学英语整合课的教学反思推荐度:英语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英语关于小学教学反思作...(展开)